密教所立佛身,則先有理智之別,而后明理智互具,不二也。金剛界屬智,故稱智法身。胎藏界屬理,故稱理法身。智法身者,轉識而成者。顯教言:轉八識成 四智 ,而成報身。今密教教更轉 第九識 ,而成五智,以為金剛界智法身之 大日如來 。言第九識者,八識外更加 庵摩羅識 ,即白凈識。
詞匯解釋
先轉第九識為法界體性智(本體),再轉五六七八識為智。
五智即阿啰缽舍囊arapacana的翻譯,順次為 大圓鏡智 、 平等性智 、 妙觀察智 、成所作智、法界體性智。在顯教有四智說,密教結合法界體性智成為五智,相應代表金剛界五佛 阿閦如來 、寶生如來、阿彌陀如來、 不空成就如來 和大日如來,對應于 胎藏界 中臺五佛。
五智即代表五部金剛部、寶部、 蓮花部 、竭磨部、佛部。第九庵摩羅識轉化為法界體性智,第八阿賴耶識轉化為大圓鏡智,第七 末那識 轉化為平等性智,第六意識轉化為妙觀察智,前五識共同轉化為成所作智(即 轉識成智 )。
法界體性智,身業為 毗盧遮那佛 ,口業為普賢菩薩,意業為 不動金剛 。
大圓鏡智,身業為 阿閦佛 ,口業為 文殊師利菩薩 ,意業為降三世金剛。
平等性智,身業為寶生佛,口業為 虛空藏菩薩 ,意業為軍荼利金剛。
妙觀察智,身業為 阿彌陀佛 ,口業為觀自在菩薩,意業為六足金剛。
成所作智,身業為 釋迦文佛 或 不空成就佛 ,口業為 金剛業菩薩 ,意業為摩訶藥叉金剛。
在攝大乘論中
(名數)一通達智,能覺夢而通達諸法之智也。二隨念智,能憶持過去事而不忘失之智也。三安立智,能建立正行而使他修習之智也。四和合智,觀一切法隨緣和合之智也。五 如意 智,隨意所欲而無不滿足之智也。見 攝大乘論 五。
在瑜伽觀想中
若在瑜伽觀想中,則佛部屬于臍(臍蓮花輪白色),金剛部屬于心(心蓮花輪紅色),寶部屬于臍下(座蓮花輪金色),蓮花部屬于頂(頂蓮花輪青色),竭磨部屬喉(喉蓮花輪墨綠色);大日如來為常住清凈妙法身,阿閦如來屬于 自性法身 ,寶生如來為他受用身,不空成就如來為變化身;
依照發心直至成佛過程,從東南西北到中央,依次表示通達菩提心,修菩提心,成 金剛心 ,證金剛身和佛身圓滿;代表五佛智慧輪身的,依次為 金剛薩埵 、金剛藏王、 文殊師利 (或者觀音)、金剛牙;
五佛各有 教令輪 身:大日為不動明王,阿閦為 降三世明王 ,寶生為軍荼利明王,彌陀為 大威德明王 ,不空為金剛夜叉明王;
在護摩修法中
在護摩修法中如果欲調服魔怨則修降三世明王法,如果欲增益則修軍荼利明王法,如果欲求敬愛則修大威德明王法或者 孔雀明王 法,如果欲鉤召有情則修金剛夜叉法,如果欲息災則修不動明王法。
凡夫之 九識 ,可成如來之五智。但此五智,不過一如來智慧之分為五分而已。實際上,五智必歸合為一如來智,且隨舉一智,其他之四智,亦包含在內。
金胎兩部曼荼羅,各有五佛,即金剛界,中央五大月輪中,有大日、阿閦、寶生、無量壽、不空成就五佛。胎藏界, 中臺八葉院 ,有大日、 寶幢 、開敷華王、無量壽、天鼓雷音五佛。如是五尊,均表五智。大日如來五智具足,其余之四佛,亦各具五智。如是重重無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