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 (漢族)以外的民族,全部稱“胡人”。
胡人原指戈壁以北的蒙古高原地區的游牧族群。“胡(hun)”是北亞民族語言中“人”的意思。秦漢時期塞北胡人統一后被漢人稱為 匈奴 ,匈奴則自稱為胡。后來胡人一詞則被用來作為戈壁以北和西方的外族或外國人的泛稱。
詞語釋義
胡人
(1) [Tartars;Mongols]:中國對北方游牧民族的稱呼
(2) [foreigner]:泛指外族人
由于外邦的文化與生活習性與內陸人的不一樣,所以就在他們的事物之前加入了他們的代稱----胡。比如
胡琴
,胡椒,
胡麻
,胡蘿卜,胡床,胡服......等等。
詞語起源
“胡”原本是秦漢時期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自稱。參見《 漢書·匈奴傳 》—— 單于 遣使遺漢書云:“南有大漢,北有強胡。胡者,天之驕子也,不為小禮以自煩。”
后來成為漢人對戈壁以北和西方(主要為蒙古高原和新疆中亞等地)外族或外國人的泛稱。先秦時期中國將北方游牧部族稱為北狄,后來狄人逐漸被華夏和蒙古高原崛起的胡人所同化。胡人原指秦漢時期的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匈奴西遷后蒙古高原又相繼崛起了鮮卑、
突厥
、蒙古、契丹等游牧民族。
建立的朝代
北魏 、 后唐 、 后晉 、后漢、遼、金、元、清政權的建立者都是非漢族的北方游牧民族。
胡詞
漢語中由胡產生了一大批詞語。主要有兩類:
外族的,如胡蘿卜、胡椒、
胡瓜
、
胡豆
、
胡桃
、胡床以及胡琴二胡一類。
稱謂
“胡人”的說法出現很早, 戰國 時, 趙武靈王 “胡服騎射以教百姓”(《 戰國策 》),既有胡服,那么穿胡服的定是胡人了。 西漢 政治家 賈誼 在《 過秦論 》中,也有“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的句子。這里的胡人,指的是匈奴人,或者說主要是指匈奴人,也包括那些敢和 漢室 作對的其他少數民族,比如東胡,它因居于匈奴人之東而得名,也有專家認為 東胡 其實是“通古斯”的轉音。東胡后來演變為鮮卑,契丹,蒙古等民族。
胡人成氣候,是在十六國時期。彼時,匈奴、鮮卑、羯、氐、羌等民族入侵中原,紛紛建立政權。所以,這一時期習慣上又被稱作“五胡十六國”。其中,匈奴,鮮卑,羯是游牧民族,而氐,羌則并非游牧。這一時期,也是胡漢矛盾沖突最激烈、最尖銳的時期。所謂“邪正不并存,譬如胡與秦”(《晉書》),將漢胡的關系比作正邪兩面,不管我們感情上接受與否,客觀的說,這種思想一直是這個時期的主導思想。畢竟民族間從排斥到融合,是一個很艱難也很漫長的過程。
一說到胡人,好多人會認為這是對少數民族的蔑稱。胡人相對于漢人,先進程度較低,風俗也不盡相同,又總是武力騷擾邊境。對這些人,漢族政權也好,百姓也罷,自然沒什么好感,也就說不出什么好話了。 江統 在《徙戎論》中說,“ 非我族類 ,其心必異,戎狄志態,不與華同”(《晉書》),已經把他們當做 敵我矛盾 來看待了。所以后世再提到胡人,不管語氣還是情感,在感覺上總有那么一點蔑視、輕侮的意思。
其實,胡,并非對游牧民族的蔑稱。它只是對游牧民族一種稱謂。后來則變成對居住在中國北方和西方的外族或外國人的一種泛稱。“《 春秋 》之義,內諸夏而外夷狄”(江統《徙戎論》)。諸夏即是中原,胡人的概念也是基于中原的視角提出的,其中并沒有摻雜感情色彩。西漢時,匈奴單于狐鹿姑曾經給漢室皇帝致書,說“南有大漢,北有強胡。胡者,天之驕子也”(《漢書》)。也就是說,“胡”在匈奴人眼里是天之驕子的意思,和漢人的天子意思差不多。
十六國時期, 前秦 淝 水落敗后,諸族紛紛起事, 苻堅 一直寵信的 羌人 首領 姚萇 也舉兵反秦,最后俘獲苻堅。姚 萇 向苻堅索要 傳國玉璽 ,苻堅一臉的瞧不起,怒斥姚萇,說“小羌敢逼天子,五胡次序,無汝羌名”(《 資治通鑒 》)。這也是“五胡”一說最早見于史端的記載。苻堅是 氐人 ,他自己稱自己為“胡”,當然不會有什么貶義了。(文/ 路衛兵 ) 當然,氐人和羌人并非游牧民族,這也是胡人一詞從僅指代北方游牧民族到擴大為對一般外族人泛稱的的一種具體表現。
引用来源
- • 路衛兵博客《讓人誤解了的一個少數民族稱謂》 2018-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