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中國古代王爵位稱號。周慎靚王三年(前318年), 戴偃 ( 宋王偃 )( 宋康王 )自立為王,宋國國君開始稱王,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宋王。后歷代有以“宋”為地名封王。中國歷史上一共有25位宋王,其中戴氏1人,劉氏2人, 元氏 2人, 宇文氏 1人, 楊氏 1人,王氏2人,宋氏1人,輔氏1人, 李氏 5人,石氏1人,趙氏2人, 耶律氏 2人,完顏氏3人,朱氏1人。著名的宋王有 劉裕 ,李憲, 完顏宗望 等。
春秋戰國
• 宋王偃
宋康王,或稱宋王偃,原名戴偃, 宋剔成君 之弟,史載戴偃堂堂一表,“面有神光,力能屈伸鐵鉤”。剔成二十七年(前329年)戴偃以武力取得 宋國君主 之位,宋剔成君逃至 齊國 。載偃在第十一年時,自立為王。史記稱“東伐齊,取五城。南敗楚,拓地三百余里,西敗魏軍,取二城,滅滕(山東省滕州市),有其地。”,號稱“五千乘之勁宋”。到了前286年,宋國發生內亂,齊舉兵滅宋。宋王偃出亡,死在 魏國 的溫邑(今河南省溫縣)。
周顯王 三十一年,即 宋偃 元年。至 周赧王 二十九年,齊滅宋,偃凡稱王四十三年。循是下算,合前十年,為在位五十三年也。
王偃的形象,在 秦漢 以后多有抹黑,如窮兵黷武,暴虐無道,人稱“ 桀宋 ”。又如,奪 封丘 舍人 韓憑 之妻息露,《 搜神記 》載韓憑自殺,息露女士亦死,死前求合葬而不得。兩座墳墓上,忽然各長出一棵小樹,相攀相附,結成連理。宋康王大怒,性情更加暴戾,“剖 傴 之背, 鍥 朝涉之脛”。
南北朝時期
劉裕
宋武帝 劉裕(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字德輿,小名寄奴,漢族,彭城縣綏輿里(今江蘇銅山)人。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南北朝時期劉宋王朝的開國皇帝,公元420—422年在位。
劉裕于元熙元年(417年)攻克長安,滅 后秦 ,受封為宋王。
劉昶
劉昶(435-498),字休道, 宋文帝 第九子。 元嘉 二十二年封義陽王,歷輔國將軍、南彭城下 邳 二郡太守。元兇弒立,加 散騎常侍 。孝武即位,遷太常,出為東中郎將、會稽太守。孝建初,進東 揚州刺史 。 大明 初,徵為秘書監,領驍騎將軍,遷 中軍將軍 、南彭城下邳二郡太守。又出為前將軍、江州刺史,徵為護軍將軍,轉中書令、中軍將軍,加太常。前廢帝即位,出為征北將軍、徐州刺史。懼誅,以魏和平六年來奔,拜侍中、征南將軍、駙馬都尉,封丹陽王。皇興中,拜外都大官。 太和 初,轉內都大官。加儀同三司,領儀曹尚書。進中書監、五等建,封齊郡開國公,加號宋王。除使持節、都督吳越楚彭城諸軍事,鎮彭城。二十一年卒,贈 假黃鉞 、太傅、領揚州刺史,備九錫,謚曰明。
元法僧
元法僧(454-536) 北魏 宗室。 道武帝 重孫。孝明帝時,以位太尉行參軍,累遷益州刺史。為官貪虐妄殺,致合境皆反。后除 光祿大夫 、 兗 州刺史、徐州刺史。 孝昌 元年(525),殺行臺 高諒 ,反于彭城(今江蘇徐州),自稱尊號,建元天啟。孝明帝派兵征討,乃奔南梁。 梁武帝 授以侍中、 司空 ,封始安郡公。尋改封宋王。
元景隆
元法僧長子,襲父爵為宋王。
宇文實
宇文實,字乾辯,周世宗明帝 宇文毓 第三子,為宋獻公宇文震嗣。 建德 三年(574年),進爵為王。 大象 二年(580年),為 大前疑 。尋為 隋文帝 所害,國除。
隋唐時期
楊道生
蕭銑 稱帝時(617年)封宋王。
王太
王世充 兄王世師子,于唐武德二年(619年)王世充自立為帝時封宋王。
宋金剛
宋金剛(?-620年),中國隋朝末期農民起義軍首領。 上谷 (現河北省)人。在上谷地區聚眾反叛,之后,跟隨山西的 劉武周 。南下與 李世民 交戰,戰敗后逃亡到 突厥 ,后被殺害。
史書記載“(劉)武周聞金剛善用兵,得之甚喜,號(封)為宋王,委以軍事,中分家產遺之”。
輔公祏
輔公 祏 (?-624) 隋末、唐初江南地區農民起義軍領袖,齊郡臨濟(山東濟陽東章丘西北)人。與 杜伏威 一起率領江淮農民起義軍轉戰南北,打擊了隋、唐王朝。杜伏威投降后,他堅持斗爭,建國,稱帝,成為唐初農民戰爭中眾望所歸的、最后一位有影響的起義領袖。
輔公祏于武德六年(623年)“據丹陽反,僭稱宋王,遣趙 郡王 孝恭及嶺南道大使、永康縣公 李靖 討之。”(唐官方語。)
李元嘉
李元嘉(618年―688年)高祖第十一子。貞觀十年(628年)封 韓王 。 武后 (684年―704)時授太尉。垂拱四年(688年),被 武三思 等指與起兵反對 武則天 的 越王 、 瑯邪王 等通謀,被迫令自殺。
李元嘉于武德四年(621年)封宋王,后改封。
李憲
李憲(679年-741年),唐睿宗長子,本名 成器 。以皇位讓于玄宗,史稱 讓皇帝 ,封寧王。善畫馬。 開元 興慶池南華尊樓下壁上有六馬滾 麈 圖,內明皇最愛玉面花聰,謂無纖悉不備,風鬃霧鬣,信偉如也。卒年六十三。
李憲于唐景龍四年(710年)至開元七年(719年)為宋王。
李僖
唐肅宗第十四子,早夭, 建中 三年(782年)追封為宋王。
李結
本名滋, 唐順宗 第九子。始封云安郡王,貞元二十一年(805年)進封為宋王。 長慶 二年(822年)薨。
五代十國
李從厚
李從厚,小名菩薩奴,出生于915年,卒于934年5月24日(四月初九)。后唐明宗皇帝 李嗣源 第三子, 后唐 閔帝。
李從厚于 長興元年 (930年)封宋王,后即位。
石敬儒
后晉高祖 石敬瑭 兄, 少帝 石重貴伯(實為父,其父石敬儒早逝,石敬 瑭 遂將他收為己子。)天福八年(943年)追封為宋王。
王宗澤
王宗澤, 前蜀高祖 王建子,封宋王。(據柏楊《 中國帝王皇后親王公主世系錄 》)
趙崇韜
并州太原人。父廷隱,隨(孟)知祥入蜀。廷隱拳勇有智略,知祥麾下無及者。東川 董璋 襲成都,廷隱大破之。璋奔歸,為部下所殺,知祥遂有其地。及僭號,以廷隱總親軍,為衛圣諸軍馬步軍指揮使,累遷至太師、中書令、宋王。卒,謚忠武。
遼宋金時期
因宋國號宋,故無“宋王”一封號。而遼金對外習慣稱南北宋皇帝為宋王。
耶律喜隱
耶律喜隱,字完德,遼章肅皇帝 耶律李胡 長子, 遼太祖 孫。于 保寧 元年(969年)由 趙王 改封宋王。 乾亨 三年(981年)因謀反賜死。
耶律仁先
耶律仁先(1013年-1072年),字乣鄰,父為 耶律瑰引 。遼國名臣,官至遼國的 于越 。初任北院林牙,1042年,任北院副樞密使,與 劉六符 出使 宋朝 ,知南京事。1044年,遼興宗入侵 西夏 ,耶律仁先勸諫,興宗不聽,改任東京留守。在興宗兵敗后,進封 吳王 。遼道宗即位,任南院樞密使,1060年,進封 許王 ,北院大王。1063年,平定耶律重元叛亂,加封尚父宋王,1063年,官至于越,再平定西北 韃靼 的叛亂。
耶律仁先于清寧九年(1063年)至 咸雍 元年(1065年)為宋王。
完顏晏
金太祖堂弟,金海陵王 完顏亮 ,天德初,封 葛王 ,入拜同 判大宗正事 ,進封宋王,授世襲猛安。
完顏宗望
完顏宗望(?——1127年)本名 斡魯補 ,又作 斡離不 ,是 金太祖 第二子。宗望經常跟從太祖征伐,常在左右,屢建殊功。宋人稱之為“二太子”,是“四太子”兀術之前的金軍化身。完顏宗望一次攻遼,兩次攻宋,俘 宋徽宗 、 宋欽宗 二帝。戰功赫赫。
完顏宗望于大定三年(1163年)改(追)封宋王,謚桓肅。
完顏宗磐
完顏宗磐(-1139年),原名 蒲魯虎 , 金太宗 吳乞買的嫡長子,隨太祖、太宗伐遼滅宋。 天輔 五年(1121年),任副都統。金太宗吳乞買死后,傳位給 完顏宗干 的養子 完顏亶 ( 完顏 合剌),即位為 金熙宗 ,封宗磐為尚書令、宋國王、太師,朝中地位最高,與完顏宗干、 完顏宗翰 并領三省事,共為當時權臣,專橫無禮,大概與未得皇位有關有關。天眷元年(1138年),與 完顏宗雋 、 完顏昌 等把持朝政,結為一黨,并贊成與宋朝廷議和,天眷二年(1139年),被金熙宗誅殺。
元明清時期
元同遼金,習慣稱宋皇帝為宋王。明清無宋王一封號。故此時間段宋王均為自立或偽封。
趙景隆
河南白蓮教首領,于正德六年( 1516年 )冬自稱宋王,后被 叢蘭 派遣指揮石堅、知州張思齊等擊斬之。
朱慈烺
朱慈 烺 (1629年-1644年), 明思宗 朱由檢 長子、母莊烈 愍 皇后周氏。 崇禎 二年(1629年)出生,崇 禎 三年(1630年)封為 皇太子 。
崇禎十七年(1644年), 李自成 攻入北京, 李邦華 、 史可法 及 姜曰廣 希望朱慈烺到南京監國,不久因北京外城被攻破而無結果。后本擬送朱慈烺到 朱純臣 家暫避,但北京內城被攻破,李自成先已找到他。李自成指朱慈烺無罪,而朱慈烺請求李自成“不可驚我祖宗陵寢”、“速以禮葬我父皇母后”及“不可殺戮我百姓”,并指投降的官員是不忠不義,應盡殺之。
后來李自成封朱慈烺為宋王,敗退時被送給 吳三桂 ,吳三桂奉他還京,建年號 義興 。不足一個月后,清軍到北京,吳三桂希望立朱慈烺為明帝,但被攝政王 多爾袞 拒絕。吳三桂憤而挾持朱慈烺到山西,朱慈烺死在陜西寧家灣。南明年間追封為 獻愍太子 ,魯王監國元年謚為悼皇帝, 楊起隆 托稱 朱三太子 1673年建元 廣德 ,增謚朱慈烺為 順宗同天合道承明純靖康文懿武神仁獻孝悼皇帝 。
朱慈烺之太子妃為寧浤之女 寧妃 ,十九歲死。
歷代宋王表
朝代 |
次序 |
謚號 |
姓名 |
在王位時間 |
年數 |
備注 |
1 |
宋康王 |
戴偃 |
前329年—前286年 |
43 |
前318年稱王,中國歷史第一位宋王 |
|
2 |
宋武帝 |
劉裕 |
417年—420年 |
4 |
后代晉為帝, 劉宋 開國皇帝,是為宋武帝 |
|
北魏 |
3 |
劉昶 |
?—498年 |
宋文帝第九子,奔北魏,封宋王 |
||
梁 |
4 |
525年—536年 |
12 |
北魏宗室,南奔于梁,封宋王 |
||
梁 |
5 |
536年—? |
元法僧子,襲父爵 |
|||
6 |
宇文實 |
574年—580年 |
7 |
明帝宇文毓第三子 |
||
隋 |
7 |
楊道生 |
617年—? |
蕭銑稱帝時封 |
||
唐 |
8 |
王太 |
619年—? |
王世充兄王世師子,王世充稱帝時封 |
||
唐 |
9 |
宋金剛 |
劉武周封 |
|||
唐 |
10 |
輔公祏 |
623年—624年 |
2 |
起義自立 |
|
唐 |
11 |
李元嘉 |
621年 |
1 |
唐高祖 第十一子,后改封 |
|
唐 |
12 |
讓皇帝 |
李憲 |
710年—719年 |
10 |
唐睿宗長子,后改封,謚號讓皇帝 |
唐 |
13 |
李僖 |
782年追封 |
唐肅宗第十四子,早夭,追封 |
||
唐 |
14 |
李結 |
805年—822年 |
18 |
唐順宗第九子 |
|
后唐 |
15 |
后唐閔帝 |
李從厚 |
930年—933年 |
4 |
后唐明宗皇帝李嗣源第三子,后即位 |
16 |
石敬儒 |
943年追封 |
后晉高祖石敬瑭兄 |
|||
前蜀 |
17 |
王宗澤 |
前蜀高祖王建子 |
|||
18 |
宋忠武王 |
趙崇韜 |
后蜀大臣 |
|||
遼 |
19 |
耶律喜隱 |
969年—981年 |
13 |
遼太祖孫,耶律李胡子 |
|
遼 |
20 |
耶律仁先 |
1063年—1065年 |
3 |
遼國名臣 |
|
金 |
21 |
完顏晏 |
天德(1149-1153)初封 |
金太祖堂弟 |
||
金 |
22 |
宋桓肅王 |
完顏宗望 |
1163年改追封 |
金太祖第二子,金名將 |
|
金 |
23 |
完顏宗磐 |
1132年—1139年 |
8 |
金太宗吳乞買的嫡長子 |
|
明 |
24 |
趙景隆 |
1516年 |
1 |
白蓮教 首領,起義自立 |
|
明 |
25 |
獻愍太子 |
朱慈烺 |
1644年 |
1 |
崇禎帝長子,李自成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