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臣(716~784年),原名董秦,幽州薊縣(今天津薊縣)人。唐朝中期藩鎮將領。
少年參加 平盧軍 ,先后效力 薛楚玉 、 張守珪 和 安祿山 。安史之亂爆發,隨同官軍平定叛亂,屢立戰功,累遷 開府儀同三司 、殿中監、陜西神策兩軍節度兵馬使,冊封隴西郡公。 寶應 元年,拜淮西節度使,先后討平 周智光 和 李靈曜 的叛亂,進封檢校司空、同平章事,封 西平郡王 。
大歷 十四年(779年),為部將 李希烈 驅逐,逃歸京師,郁郁不得志。 涇原兵變 時,擁立 朱泚 為帝。興元元年(784年),朱 泚 敗亡后,李忠臣有罪處死,時年六十九歲。
人物生平
早期事跡
李忠臣原名董秦,少年時便在幽州從軍,先后在節度使薛楚玉、張守珪、安祿山帳下效力,屢隨征戰,累功至折沖郎將、將軍同正、平盧軍先鋒使。
征討安史
756年(至德元年),安祿山叛亂稱帝,李忠臣與同僚密謀,殺死節度使呂知誨,擁立 劉正臣 為節度使,自為兵馬使。此后,李忠臣攻打長楊、大戰獨山,襲破 榆關 (今河北撫寧縣)、北平,斬殺賊將申子貢、榮先欽,屢立戰功。
后來,董秦隨劉正臣攻破漁陽(今天津薊縣),擊敗叛將 李歸仁 、 李咸 、白秀芝等。不久, 潼關 失守, 郭子儀 、 李光弼 退兵,李忠臣便領兵北歸。當時,奚王阿篤孤違背盟約,攻打官軍。李忠臣在溫泉山擊敗奚軍,生擒大首領阿布離,將他斬首祭旗。
劉正臣去世后,李忠臣擁立安東都護 王玄志 為節度使。757年(至德二年)正月,李忠臣率三千步卒從 雍奴 (今天津武清東北)乘葦筏渡海,并擊退賊將石帝庭、烏承洽,收復魯城、河間、景城等地,獲取大批物資糧食。不久,李忠臣與 田神功 一同收復平原(今山東平原)、樂安(今山東惠民),生擒偽刺史臧瑜等人,被防河招討使 李銑 任命為德州刺史。
十二月, 史思明 投降朝廷,李忠臣奉命率軍赴鄆州(今山東東平),與各路官軍一同收復河南各州縣,并在舒舍口擊敗賊將王福德。后來,唐肅宗命李忠臣鎮守濮州(今山東 鄄 城),移鎮韋城。
758年( 乾元元年 ),李忠臣改任 光祿卿 ,與郭子儀等九位節度使將 安慶緒 圍困在相州(今河南安陽)。759年(乾元二年)二月,官軍潰敗而回。李忠臣退兵至 滎陽 時,擊敗偷襲官船的賊將敬釭,并以繳獲的米糧資助汴州(今河南開封)軍士。不久,李忠臣被任命為濮州刺史、緣河守捉使,鎮守 杏園渡 (在今河南汲縣東南)。
九月,史思明攻陷汴州,李忠臣勢窮力屈,遂與節度使 許叔冀 詐降叛軍。史思明撫摸著李忠臣的后背道:“原先好比只有左手。如今得到你,右手也有了。”史思明圍攻河陽時,李忠臣趁夜率領五百人襲擊叛軍營壘,突圍而出,復歸官軍。
李光弼將此事稟奏朝廷,唐肅宗便加封李忠臣為開府儀同三司、殿中監、隴西郡公,賜姓名,并任陜西、神策兩軍節度兵馬使。十二月,李忠臣在永寧(今河南洛寧)、莎柵與叛軍數次交戰,擊敗賊將李歸仁、李感義。
節度淮西
762年(寶應元年),淮西節度使王仲升被叛軍擒獲,朝廷遂任命李忠臣為太常寺卿、兼御史中丞、淮西節度使、安州刺史,鎮蔡州(今河南汝南)。十月,李忠臣與各路官軍一同收復東都洛陽。763年(廣德元年),加授御史大夫。
當時,幫助唐朝平亂的回紇可汗返回回紇,留下判官安恪、石帝庭在河陽守護財物。二人趁機招聚亡命之徒為盜寇,阻隔道路,最終被李忠臣討平。
765年( 永泰 元年), 吐蕃 進犯,京師戒嚴,唐代宗命宦官催使各藩鎮出兵勤王。當時,李忠臣正在打馬球,接到詔書后立即調集軍隊前去救駕。監軍大將請求道:“軍隊出征必要選擇吉日。”李忠臣道:“哪有父母遇到強盜打劫,還要等待挑選好日子才去解救呢?”當天便出兵勤王。從此邊疆有難,李忠臣總是第一個到達。唐代宗為了嘉獎他的忠貞,加封他為淮西觀察使。
征討叛鎮
767年(大歷二年),同華節度使周智光起兵造反,李忠臣與神策軍將領李太清奉命征討。不久,周智光被部將所殺,李忠臣率軍進入華州(今陜西華陰),大肆掠奪,以致潼關到 赤水 二百里間荒無人煙。
768年(大歷三年),朝廷加封李忠臣為檢校工部尚書。770年(大歷五年),又加蔡州刺史。772年( 大歷七年 ),進封檢校右仆射、知中書省事。
775年(大歷十年), 陜州 軍隊嘩變,驅逐兵馬使趙令珍、觀察使李國清,大肆掠奪府庫財物。這時,李忠臣入朝路經陜州(今河南陜縣),朝廷便讓李忠臣前去鎮壓。士卒懾于李忠臣的軍威,不敢妄動。李忠臣用荊棘圍成一個圈子,命令士卒將所掠財物投放到圈子中,一天就收了一萬 緡錢 ,全部賞給自己的隨從。
776年(大歷十一年),汴宋留后李靈曜叛亂,李忠臣與永平節度使 李勉 、河陽三城節度使馬燧前去征討。十月,李忠臣進擊李靈曜,圍困汴州。這時,魏博節度使 田承嗣 派侄子田悅援救汴州,駐軍于城北。李忠臣命副將李重倩率數百輕騎夜襲田悅營地,自己與 馬燧 率領大軍隨后鼓噪沖營。 田悅 不戰而潰,脫身北逃,李靈曜棄城而走,汴州得以平定。
馬燧知道李忠臣為人粗暴強橫,便將自己的功勞讓給他,并且不進汴州,駐扎在 板橋 。李忠臣進入汴州,果然將功勞據為己有,并殺死與自己爭功的宋州(今河南商丘)刺史李僧惠。不久,朝廷加封李忠臣為汴州刺史、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西平郡王。
遭到驅逐
李忠臣為人貪婪殘暴,喜好女色,逼奸部將妻女,而且軍隊不講紀律,所到之處肆意施暴,百姓不堪忍受。李忠臣的妹夫張惠光擔任衙將,依仗權勢,殘暴專橫,引起士卒憤恨,反而被李忠臣任命為節度副使。張惠光的兒子為衙將,凌虐殘暴尤勝其父。
779年(大歷十四年)三月,淮西大將李希烈趁機與丁皓、賈子華、蔣知璋等人舉兵斬殺張惠光父子,并驅逐李忠臣,李忠臣單馬逃到京師。當時,朝廷優寵武臣,對李忠臣并未治罪,讓他以檢校司空、 平章事 之職參與朝會。
晚節不保
李忠臣倔強率直,不識字,不喜讀書人,失去兵權后,官位雖高,卻時常郁郁不得志。783年( 建中 四年),涇原兵變, 唐德宗 出逃 奉天 (今 陜西乾縣 ),朱泚被擁立為帝。李忠臣遂投靠朱泚,被任命為 司空 、兼侍中。不久,朱泚率軍攻打奉天,命李忠臣留守長安。
784年(興元元年),朱泚兵敗被殺,李忠臣逃到 樊川 的別墅中,被 李晟 部下擒獲,囚禁在獄中。不久,李忠臣被處斬,時年六十九歲,家產也被抄沒。
家族成員
曾祖:董文昱,曾任棣州刺史。
祖父:董玄獎,曾任安東都護府 錄事參軍 。
父親:董神嶠,曾任河內府折沖。
軼事典故
妙對驢耳
唐德宗曾對李忠臣道:“你的耳朵很大,真是貴人之相啊!”李忠臣答道:“臣聽說驢的耳朵很大,龍的耳朵很小。臣的耳朵雖然大,只是驢的耳朵。”德宗大笑。
巧言救人
散騎常侍 張涉因受賄獲罪,唐德宗欲依法懲辦。張涉在德宗為太子時曾任侍講學士,李忠臣進言道:“陛下貴為天子,老師卻因缺錢而犯法,依我愚見,這并不是老師的過錯。”唐德宗怒氣消解,只是將張涉罷免還鄉。
原湖南觀察使 辛京杲 因 杖殺 部下遭到彈劾,被處以死罪。李忠臣道:“辛京杲早就該死了。”唐德宗詢問原因,李忠臣道:“他的伯父、叔父、兄弟都在戰場上戰死,只有他至今還活著,所以我認為辛京杲早就該死了。”德宗聽后,心懷憐恤之情,只將辛京杲降職為王傅。
史書記載
《舊唐書·卷一百四十九·列傳第九十五》
《新唐書·卷二百二十四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下·叛臣下》
《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七·唐紀三十三》
《資治通鑒·卷二百二十·唐紀三十六》
《資治通鑒·卷二百二十一·唐紀三十七》
《資治通鑒·卷二百二十三·唐紀三十九》
《資治通鑒·卷二百二十四·唐紀四十》
《資治通鑒·卷二百二十五·唐紀四十一》
《資治通鑒·卷二百二十八·唐紀四十四》
人物評價
劉昫
《舊唐書》:古之名將,以陰謀怨望,鮮全其族者。董秦始奮忠義,多長者言,宜其顯赫,及失意挾邪,俄被
淮陰
之戮,惜哉!
引用来源
- • 舊唐書:李忠臣傳 國學導航 2014-04-08
- • 新唐書:李忠臣傳 搞笑得很 2014-04-08
- • 資治通鑒:唐紀三十三 國學導航 2014-04-08
- • 資治通鑒:唐紀三十六 國學導航 2014-04-08
- • 資治通鑒:唐紀三十七 國學導航 2014-04-08
- • 資治通鑒:唐紀三十九 國學導航 2014-04-08
- • 資治通鑒:唐紀四十 國學導航 2014-04-08
- • 資治通鑒:唐紀四十一 國學導航 2014-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