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也叫蛤蟆há ma(蟆單獨讀má)。兩棲動物,體表有許多疙瘩,內有毒腺,俗稱癩蛤蟆、癩刺、癩疙寶。在我國分為 中華大蟾蜍 和 黑眶蟾蜍 兩種。從它們身上提取的 蟾酥 以及蟾衣則是我國緊缺的藥材。
蟾蜍水陸兩棲,皮膚布滿小孔具有滲透性,外加它們從出生就沒有羊膜和殼等結構的保護,致使它們對環境的敏感性要高于其他類群,兩棲動物被認為是檢測環境變化的 風向標 。
物種簡介
蟾蜍是
無尾目
、
蟾蜍科
動物的總稱,屬蟾蜍科的兩棲動物。最常見的蟾蜍是大蟾蜍,俗稱癩蛤蟆。皮膚粗糙,背面長滿了大大小小的疙瘩,這是皮脂腺。其中最大的一對是位于頭側
鼓膜
上方的
耳后腺
。這些腺體分泌的白色
毒液
,是制作蟾酥的原料。蟾蜍一般是指蟾蜍科的300多種蟾蜍,它們分屬26個屬。白天,大蟾蜍多隱蔽在陰暗的地方,如石下、
土洞
內或草叢中。傍晚,在池塘、溝沿、河岸、田邊、菜園、路邊或房屋周圍等處活動,尤其雨后常集中于干燥地方捕食各種害蟲。大蟾蜍冬季多潛伏在水底淤泥里或爛草里,也有在陸上泥土里越冬的。它不但是捕食害蟲的農業衛士,而且集藥用、保健、美食于一身,因而被譽為“蟾寶”,是經濟價值很高的藥用動物。
蛙類間區別
蝌蚪 的區別:青蛙的蝌蚪顏色較淺、尾較長;蟾蜍的蝌蚪顏色較深、尾較短。
卵的區別:
青蛙的卵堆成塊狀,蟾蜍的卵排成串狀。
蟾蜍實際上是蛙類的一種,所以從科學的角度看,所有的蟾蜍都是蛙,但不是所有的蛙都是蟾蜍。兩棲綱無尾目的成員統稱蛙和蟾蜍,蛙和蟾蜍這兩個詞并不是科學意義上的劃分,從狹義上說二者分別指 蛙科 和蟾蜍科的成員,但是無尾目遠不止這兩個科,而其成員都冠以蛙和蟾蜍的稱呼,一般來說,皮膚比較光滑、身體比較苗條而善于跳躍的稱為蛙,而皮膚比較粗糙、身體比較臃腫而不善跳躍的稱為蟾蜍,實際上有些科同時具有這兩類成員,在描述無尾目的成員時,多數可以統稱為蛙。無尾目包括現代兩棲動物中絕大多數的種類,也是兩棲動物中唯一分布廣泛的一類。無尾目的成員體型大體相似,而與其它動物均相差甚遠,僅從外形上就不會與其它動物混淆。無尾目幼體和成體則區別甚大,幼體即蝌蚪有尾無足,成體無尾而具四肢,后肢長于前肢,不少種類善于跳躍。
蛙科是無尾目的第三大科,有50余屬650余種。蛙科的分布比其它任何兩棲動物都要廣泛,幾乎遍及各
大洲
,也出現在一些島嶼上,最北可達到北極圈。蛙科在非洲最為繁盛,光是特有的屬就有18個,其中在
馬達加斯加島
就有3個以上的特有屬,而蛙科也是無尾目的最大成員
巨蛙
Conruagoliath(右圖)也分布于
非洲
。蛙科在亞洲東部、南部和東南部也比較豐富,如中國常見的
黑斑蛙
和各種
林蛙
。但歐洲和美洲的蛙科則只有蛙屬Rana的成員,其中在
南美洲
只見于北部地區。蛙科在澳洲也只有極北部才有,而在臨近澳洲的一些
大洋洲
島嶼上卻能見到,而這些地方幾乎沒有其它的兩棲動物,蛙科成員在這里則占據了不同的生態地位。在斐濟島有兩種扁手蛙Platymantis,分別為路棲和樹棲,其中樹棲扁手蛙看起來與
樹蛙科
或
雨蛙科
的成員非常相似,樹棲扁手蛙有多種色型,看起來好像不同的種。扁手蛙的其它種類也均局限于亞太地區的海島上,其中包括不少樹棲的成員。扁手蛙在卵中完成變態,孵化出來的就是小蛙。
蟾蜍科有24~31屬340~360種,分布廣泛,遍布大洋洲和馬達加斯加以外的世界各地。蟾蜍是適應力很強的動物,可以生活于密林、高山、草原、甚至荒漠,中國最常見的兩棲動物大概也要屬蟾蜍了。蟾蜍科中超過一半的種類都屬于同一個屬,即
蟾蜍屬
Bufo
,這個屬的成員幾乎遍及本科的所有分布區,而在北方則是本科唯一的代表。蟾蜍屬的成員體型差別很大,最大的美洲的海蟾蜍身長達到25厘米,而有些小型的非洲蟾蜍的身長只有其1/10。蟾蜍雖然大小差別很大,但是相貌和習性均比較相似,都是些行動緩慢不擅跳躍的路棲動物,皮膚粗糙而高度
角質化
,使得蟾蜍有較強的耐旱能力,蟾蜍能分泌毒素,可以制成蟾酥。蟾蜍非常貪食,人們用其來消滅害蟲,但是也帶來了一些生態災害。澳洲引進了海蟾蜍來防治蔗田的害蟲,但是海蟾蜍卻對當地生態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海蟾蜍排擠本土的龜蟾類,捕食當地的小動物,其分泌的毒素又對想捕食它們的當地的捕食者造成了威脅,海蟾也被引進了其它很多種植
甘蔗
的熱帶地區,大多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蟾蜍科的其它屬多只有少數成員,有些外表和習性與蟾蜍屬有一定差距,比如東南亞的漿蟾Pedostibes是樹棲的蟾蜍,身體輕盈纖細,與地棲的粗壯笨拙的蟾蜍屬略有不同。
物種對比
$$$$structured_module$$$$生活習性
喜隱蔽于泥穴、潮濕石下、草叢內、水溝邊。皮膚易失水分,故白天
多潛伏隱蔽,夜晚及黃昏出來活動。成年蟾蜍多集群在水底泥沙內或陸地潮濕土壤下越冬。停止進食,以體內貯布在肝糖來維持最低的新陳代謝,到翌年氣溫回升到10~20℃時,才結束冬眠。夜間捕食、活動,以甲蟲,
蛾類
,
蝸牛
,
蠅蛆
等為食。人工飼養繁殖比其他蛙類容易。
雄性蟾蜍接生員身上,背著許多剛剛產出的蟾蜍卵。它的責任就是保護這些蟾蜍卵不被其他捕食者吃掉。
分布范圍
蟾蜍主要分布在除了馬達加斯加、 波利尼西亞 和兩極以外的世界各地區。(澳大利亞原來無蟾蜍,后來從其他地區引進了蟾蜍,但繁殖太快,并且有毒,因此成為了澳大利亞目前最為嚴重的問題之一)。
蟾蜍在全國各地均有分布。從春末至秋末,白天多潛伏在草叢和農作物間,或在住宅四周及旱地的石塊下、土洞中,黃昏時常在路旁、草地上爬行覓食。多行動緩慢笨拙,不善游泳,多數時間作匍匐爬行,但在有危險的時候也會小步短距離小跳(也有例外,如蟾蜍類中的雨蛙科、樹蛙科、叢蛙科比蛙類善跳而且靈活,滑趾蟾蜍類則可以像蛙類一樣跳躍)。
環境特點
1.生活在泥土中或棲居在石下或草間,夜出覓食。
2.棲息于潮濕草叢,夜間或雨后常見。捕食多種有害昆蟲和其他小動物。
資源分布
1.分布于東北、華北、華東、華中及陜西、甘肅、青海、四川、貴州等地。
2.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生長繁殖
養殖技術
蟾蜍俗名癩蛤蟆,過去在農村野生蟾蜍遍布都是,一只母蟾蜍每年可產卵3000~5000粒,經過人工飼養一年后,每只蟾蜍可達75g左右。人工養殖蟾蜍采集中藥材是近幾年才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通過在稻田、水庫、池塘、菜園,荒地等場地養殖蟾蜍,以蟾治蟲,以蟲養蟾,即降低養殖成本,又達到經濟、生態及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可謂一舉多得。
基本技術
蟾蜍種源可從野外捕獲,也可以撈取卵塊或蜊蚪進行飼養。每年春末夏初,5~8月份為蟾蜍的產卵季節。在氣溫升至6~8℃時,蟾蜍即開始雌雄
抱對
,人工養殖時雌雄比例比3:1為宜,受精率可達90%以上。溫度在16℃時便可產卵。每次產卵量大約在5000枚左右。一般呈雙行排列在管狀膠質帶內,卵帶可長達幾米,纏繞在水生植物上。
人工孵化
時水溫應控制在10~30℃之間,以℃為宜。并隨時注意調節水溫。苦遇寒流或暴雨天氣,可用塑料薄膜覆蓋。經過3~4天即可孵化出小蝌蚪。小蝌蚪生活在水中常成群向一個方向游動。
養殖要點
蟾蜍俗稱癩蛤蟆,是一種極有藥用價值的經濟動物。蟾蜍耳后腺分泌的白色漿液叫“蟾酥”,是一種重要的中藥材,它可以治療 心力衰竭 、口腔炎、咽喉炎、咽喉腫痛、 皮膚癌 等。藥市上蟾蜍價格曾達每千克2000元以上且呈繼續上升趨勢,環境污染使野生蟾蜍越來越少,蟾賒應用范圍日益擴大,國內外廠家對蟾酥的需求量不斷增加,所以人工繁養蟾蜍、采集蟾蜍是致富的好途徑。
現將人工飼養蟾蜍的方法介紹如下。
(1)養殖場的建立
蟾蜍為 水陸兩棲動物 ,因此養殖場宜建在靠近池塘、水溝且有雜草、水源的地方,養殖場四周設圍墻,以防蟾蜍逃跑和畜禽進人。
(2)種蟾及卵塊的收集
可先捕野生體大、健壯、無病、無傷的蟾賒做種蟾蜍,每平方米放養種蟾賒1~2對。雌雄比例為3:1;也可到池塘、河流收集蟾蜍卵塊,把卵塊放于水溫為10~30℃的池水中,經過3~4天即可孵化出小蟠鮮。
(3)蟾蜍的飼養管理
剛孵化出的小蝌蚪2天內靠卵膜內殘留營養的物質生活,3天后開始攝食,人工飼養可投放米糠、麥鼓、廚房下腳料、蚯蚓、蠅蛆等,每天投餌1~2次,水溫保持在16~28℃,水質要清新,水深以0.2~0.4米為宜。
養殖步驟
1.建蟾蜍養殖場:場周圍設圍欄1米高。內設養殖池、產卵孵化池。面積大小以規模而定。保證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池中或池邊留空地種植草坪或蔬菜,池中適量投養水生植物。飼養 黃粉蟲 、蠅蛆、蚯蚓或安燈誘蟲增加餌料。
2.人工繁殖蟾蜍:捕養中華大蟾蜍、 花背蟾蜍 和黑眶蟾蜍做種。成蟾在10℃產卵,每次產卵約5000粒,放孵化池中,水溫18~24℃經3~4天孵出蝌蚪,加強飼養。
3.蟾蜍放養密度:每平方米小蝌蚪2000~4000只;20天減為500~1000只,幼蟾蜍30~40只。按不同發育階段分池分群飼養。
4.蟾蜍飼料配制:剛孵出的小蝌蚪5天后以熟蛋黃、 水蚤 等新鮮適口餌料,日喂2次。幼蟾飼喂蠅蛆、蚯蚓、黃粉蟲、 球藻 餌料。成蟾蜍食量大,可采用豆餅、 糠麩 、面粉、魚粉、槐葉粉配合飼
5.蟾蜍病害防治:蟾蜍病少,主要是防止老鼠、蛇、鳥等危害。搞好圍欄、巡查,冬天將其轉移到地洞或水下泥土中安全越冬。
管理技巧
建立蟾蜍飼養場要靠近水源,四周有草,可利用池塘、水溝或田埂作為飼養池。場地四周應筑圍墻,墻內留有草坪、菜地,以供蟾蜍棲息及活動。池中有水草生長,稀必適宜。另外,在棉田和稻田中也可以散養。蟾蜍的蝌蚪在孵出2~3天內開始吃食,先以卵膜為食,以后吃一些植物碎屑、水中的微生物和浮游生物。蝌蚪的食物有
腐殖質
、豬牛糞、糠麩、蔬菜、嫩草、魚類及畜禽類、生熟廢棄物等。蝌蚪變態成幼蛙后,即以活餌為食。可以培養蚯蚓、蠅蛆等各種昆蟲,也可以用
誘蟲燈
誘引各種昆蟲。供蟾蜍食用。
蝌蚪池水深要保持在0.2~0.4m深,注意及時排水,水溫在16~28℃時為生長發育最適溫度,隨著蝌蚪的生長變大,要注意及時分池,一般經過2個月后開始變態幼蛙。 幼蛙 飼養要注意密度不宜過大,每1㎡放養30~50只為宜。要防止逃失和天敵侵害。在陽光強烈時,可以噴灑水以防皮膚干燥。在秋末即要為蟾蜍準備好越冬場所,可以在飼養池的角落處堆放 干草 使其越冬,北方寒冷可另建越冬溫室或越冬深水池,池水應比冰凍層大1倍為宜。
主要品種
中文名 |
拉丁名 |
命名人 |
花背蟾蜍 |
Buforaddei |
Strauch |
形態描述: 體長平均60毫米左右,雌性最大者可達80毫米;頭寬大于頭長;吻端圓,吻棱顯著,頰部向外側傾斜;鼻間距略小于眼間距,上眼瞼寬、略大于眼間距,鼓膜顯著,橢圓形。
前肢粗短;指細短,指長順序3.1.2.4,第1.3指幾等長,第4指頗短;關節下瘤不成對;外掌突大而圓,深棕色,內掌小色淺。后肢短,脛跗關節前達肩或肩后端,左右跟部不相遇,足比脛長,趾短,趾端黑色或深棕色;趾側均有緣膜,基部相連成半蹼;關節下瘤小而清晰,內 跖 突較大色深,外跖突很小色淺。
雄性皮膚粗糙,頭部、上眼瞼及背面密布不等大的疣粒,雌性疣粒較少,耳后腺大而扁;四肢及腹部較平滑。
雄性背面多呈橄欖黃色,有不規則的 花斑 ,疣粒上有紅點;雌性背面淺綠色,花斑醬色,疣粒上也有紅點;頭后背正中常有淺綠色脊線,上頜緣及四肢有深棕色紋。兩性腹面均為乳白色,一般無斑點,少數有黑色分散的小斑點。
雄性皮膚較粗,前肢粗壯,內側三指基部有黑色婚墊,有單咽下內聲囊。
生態資料: 白晝多匿居于草石下或土洞內,黃昏時出外尋食,冬季成群穴居在沙土中。
地理分布: 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青海、甘肅、寧夏、陜西、山西、河北和山東等地。
黑眶蟾蜍
黑眶蟾蜍是很可愛的癩蛤蟆,眼睛周圍有一圈黑色突起,好像帶黑眶眼鏡,所以稱之為黑眶蟾蜍。它很時髦,腳趾末端呈黑色,像是擦了黑色
指甲油
。身體肥胖,大小約6~7公分。體色變異頗大,有黃棕色、黑褐色及灰黑色,有些具有不規則的棕紅色花斑。皮膚粗糙,除頭頂外全身布滿粗糙大小不等的疣粒,疣上都有黑棕色的角質刺。鼓膜大而顯著,在眼后有一對特別大的突起腺體,這是耳后線,也就是它們有名的毒腺。
它們廣泛分布于平地及低海拔地區,是最樂于和人類相處的兩棲類,常出現在住宅附近、稻田、空地等地方。繁殖期是2月到9月,在春夏夜晚很容易在平地長有水生植物的水池內,聽到它們一長串快速的“咯咯咯咯咯咯…”叫聲,一口氣可以連續鳴叫一分鐘以上;尤其當雄蟾蜍碰到雌蟾蜍的時候,叫聲會變得更加急促。但是當雄蟾蜍被其它雄蟾蜍抱錯的時候,叫聲則變成短促而尖銳的“嘎、嘎”,好像在警告對方:“我也是公的,不要碰我”。
成體對環境的適應力很好,在遮蔽性比較好的水池,例如荷花池,不到百 平方公尺 的水池,可能聚有上百只黑眶蟾蜍。由于每晚出現的雌蟾數目不多,雄性之間的競爭很激烈,也會出現五六只雄蟾同時抱一只雌蟾的現象。雌蟾每次產卵數千顆,成雙地排列于長形膠質卵串中,一長串可長達8公尺以上。蝌蚪亦有毒,身體菱形棕黑色,尾鰭色淺散有細紋。
紅眼蟾蜍
紅眼蟾蜍是一個新的蟾蜍種類,在2010年9月發現于 哥倫比亞 地形陡峭的霧林地區,一度讓科學家困惑不已。它具體屬于哪個蟾蜍種類仍然是個謎,原因就在于其眼睛的顏色好似紅寶石。 摩爾 在上周的一份聲明中稱:“我以前從未見過長著如此醒目紅眼睛的蟾蜍。對于兩棲動物來說,這種特征極不尋常,它的發現讓我們有機會對紅眼蟾蜍獨特進化的過程和原因了解更多。”
紅眼蟾蜍種源可從野外捕獲,也可以撈取卵塊或蜊蚪進行飼養。
在哥倫比亞地形陡峭的霧林地區發現有紅眼蟾蜍。
中國樹蟾
小型細長,吻端平直向下,頭寬大于頭長。鼓膜圓而清晰。從吻端經眼睛、鼓膜到肩上方有一條深棕色眼罩。
顳
褶斜直明顯。背部草綠色,皮膚光滑。體側:白色略帶黃色,散布一些大小不一的黑色斑點。腹部白色,密布
扁平疣
。前肢背面綠色,指端具吸盤及橫溝,指間有微蹼,掌部有小疣粒,后肢背面綠色,
股部
內側黃色有一些小黑點,趾端也有吸盤,趾間有半蹼。內跖突卵圓形,無外跖突。
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從蟾蜍身上采集到的檐酥、蟾衣均具有很高的醫藥價值。蟾酥是用蟾蜍的頭部耳后腺和背 皮膚腺 分泌的白色乳漿加工而成的,是我國傳統的名貴藥材,有強心利尿、興奮呼吸、消腫開竅、解毒治病、麻醉止痛等功能。
蟾蜍是一種藥用價值很高的經濟動物。其全身是寶!蟾酥、干蟾皮、蟾衣、蟾頭、蟾舌、蟾肝、蟾膽等均為藥材。
蟾蜍的耳后腺、皮膚腺分泌的白色漿液的干燥品叫蟾酥,是珍貴的中藥材,內含多種生物成分,有解毒、消腫、止痛、強心利尿、抗癌、麻醉、抗輻射等功效,可治療心力衰歇、口腔炎、咽喉炎、咽喉腫痛、皮膚癌等。德國已將蟾酥制劑用于臨床治療
冠心病
,日本以蟾酥為原料生產“救生丹”。中國著名的梅花點舌丹、一粒牙痛丸、心寶、華蟾素注射液等50余種中成藥中都有蟾酥成分。蟾酥有利有弊,毒性很強,不能直接服用,需要提煉加工!
入藥加工
1.蟾酥為蟾蜍耳后腺所分泌的漿液。4~8月捕捉,捕后洗凈,刮漿。刮漿時,大拇指放在蟾蜍頸部,余指握住蟾體,再用銅鑷子夾其耳后腺,不要過分用力,一、二次即可將白漿汁夾出,用40目篩過篩,除去雜質,將篩濾過的漿攤在玻璃板上,厚度以3~4毫米為宜,或將篩濾過的漿汁曬至七成干后,再揉細膩做成薄餅,置于陽光下曬干或烘干。溫度在40~60℃為宜。
因各地加工方法不同,藥材形狀亦異。一般分片蟾酥、團蟾酥兩種。
片贍酥呈不規則片狀,大小不一,厚約2~3毫米,上面粗糙,下面平坦。黃褐色或淡棕色,質脆易折斷。遇水即泛出白色乳狀液。
團蟾酥一般多為扁圓形團塊或餅狀。直徑約7~8厘米,厚約1厘米。呈棕紫色或紫黑色,表面平坦光滑,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膠質樣而光亮。
2.干蟾的生藥性狀,體形較中華大蟾蜍為小,腹部無黑斑。
3.蟾蜍膽為蟾蜍的 膽囊 ,春至秋捕蟾蜍,剖腹取膽囊,鮮用。
應用
1.蟾酥有解毒、消腫、止痛、強心之功。主治 疔 瘡發背、無名腫毒、咽喉腫痛、齲齒痛、小兒 疳 疾、心力衰竭等。用量0.01~0.03克,外用適量。
2.干蟾有解毒散腫之功。主治 癰 腫瘡毒、 小兒疳積 等。也有用于治療 胃癌 的。用量0.12~0.18克。
3.蟾蜍膽有鎮咳、 祛 痰、平喘、消炎之功。用治氣管炎。用量1~3只。
蟾蜍除去內臟的干燥尸體為干蟾皮,性寒、味苦,可用于治療小兒疳積、慢性氣管炎、咽喉腫痛、癰腫療毒等癥。來用于多種癌腫或配合化療、放療治癌,不僅能提高療效,還能減輕副作用,改善血象。
蟾衣是蟾蜍自然脫下的角質衣膜,對慢性肝病、多種癌癥、慢性氣管炎、腹水、療毒瘡癰等有較好的療效。
此外,蟾蜍的頭、舌、肝、膽均可入藥;同時蟾蜍的肉質細嫩,味道鮮美,還是營養豐富的保健佳肴。
醫用功效
據上海科技出版社全國高等醫藥院校試用教材《中醫學》載:
蟾蜍,味腥、溫,有毒。歸心經,具有解毒、止痛、開竅等功效。 中國民間中醫醫藥研究開發協會 編《癌癥獨特秘方》中載:蟾皮性味腥、涼、微毒,功能解毒、利水、消脹、主治各種腫癌。1999年經上海交大量子醫學檢測,特別對癌癥、 肝硬化 、疼痛諸癥的治療有效含量成分超8千量價上(凡有8千量價以上有免疫功能成分)。華夏出版社《中華醫藥全典》中載:蟾衣毒較輕,主要用于瘡瘍腫毒及小兒疳積,現代常用治腫瘤。 遠方出版社 《 中草藥大全 》中介紹,蟾衣可治癌、 白血病 、 淋巴瘤 等。
據民間應用調查,蟾衣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鎮靜、利尿、壯陽、抗感冒病毒的功效,并對肝腹水、癌癥有顯效,對乙肝大三陽、小三陽可轉陰,還能迅速有效地增強體質和提高免疫功能,促進人本代謝自然平衡。服法請遵醫囑。
蟾衣是蟾酥漿液的表皮包衣, 孫思邈 稱:“蟾蛻(衣)除惡腫,神也”。 李時珍 《 本草綱目 》稱:“蟾衣乃其蓄足五臟六腑之精氣,吸納天地陰陽之華寶,如若獲之一,一切惡疾,未有不愈”。中醫認為蟾衣具有解毒消腫、止痛、辟穢濁之功效,廣泛用于瘡癰腫毒、咽喉腫痛等的治療。現代研究認為:蟾衣主主含蟾蜍二烯醇化合物,包括蟾毒配質及蟾蜍毒素,具有強心、升壓、抗炎作用,蟾毒配質還有較強的麻醉作用。科研人員發現蟾衣還有抗腫瘤、抗病毒等多種神奇功能,可用于治療多種惡性腫瘤、肝炎、 帶狀皰疹 、肝腹水、腎病、乳腺增生、子宮肌瘤等疑難雜癥。
據醫圣張仲景稱:“蟾皆拾,衣不現,奇也”。幾千年來,人們只知道蟾蜍能蛻衣,但始終拾不到蟾衣。科研人員通過觀察終于發現,蟾蜍在盛夏暴熱的夜晚,借雷鳴電閃可蛻衣一次,且邊蛻邊吃,蛻完吃盡,極難采獲,故而難于應用于臨床。
各地先后開展人工養殖蟾蜍取得成功,養蟾取酥,養蟾取衣已變成現實,只要飼養者掌握了蟾蜍的蛻衣規律,利用特殊的蛻衣工具,可順利地獲得一張純天然蟾衣。為此,人工大規模采集天然蟾衣資源再也不是神話。
蟾衣是中藥寶庫中一味新興藥物。通過對蟾衣有效成分的提取及深加工,可研制出一批新型成藥及注射劑,其臨床應用前景十分廣闊。
食用價值
吃蟾蜍要剝皮,捉它還要小心噴出毒液。若只是吃的問題,只要你能嚼,能咽,能消化的東西都能吃,肉可以吃,但是皮有毒,但是采取蟾蜍的外衣,傳統的方法是將蟾蜍直接剝皮,然后加工成蟾衣。一只蟾蜍只能加工成一張干蟾衣,這樣,既浪費了資源,又降低了經濟效益,且費事費時。采用新技術,使蟾蜍像蛇一樣,年年可脫皮,而且每年可脫3~4次,并且絲毫不影響蟾蜍的健康生長。據《本草綱目》等記載,蟾皮是一種能治惡腫等疑難雜癥的天然妙藥。特別能抵制癌細胞擴散,抑制癌細胞生長,另外對乙肝、肝硬化、肝腹水、白血病、疔、瘡、乳房瘤、骨結核、骨髓炎、小兒疳積、癆熱等數十種疾病都有顯著治療。
中藥解釋
為蟾蜍科動物中華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等的全體。夏、秋捕捉,捕得后,先采去蟾酥,然后將蟾蜍殺死,直接曬干(東北、華北);或殺死后除去內臟將體腔撐開曬干(華東、中南、華南)。這種干燥蟾蜍,商品稱為“干蟾”,除去內臟的商品習稱“干蟾皮”。
【出處】
出自《 名醫別錄 》。
$$$$ordered_list$$$$【拼音名】chánchú
【英文名】DriedToad
【別名】 蟾諸 、去甫;蟾、癩蝦蟆、 石蚌 、癩蛤蟆、癩格寶、癩巴子、癩蛤 蚆 、 蚧 蛤蟆、蚧巴子
【來源】
藥材基源:為蟾蜍科動物中華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的全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BufobufogargarizansCantor2.BufomelanostictusSchneider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捕捉。捕得后,先采去蟾酥,然后將蟾蜍殺死,直接曬干。
【原形態】
2.中華大蟾蜍,體長一般在10cm以上,體粗壯,頭寬大于頭長,吻端圓,吻棱顯著;鼻孔近吻端;眼間距大于鼻間;鼓膜明顯,無犁骨齒,上下頜亦無齒。前技長而粗壯,指、趾略扁,指側微有緣膜而無蹼,指長順序3.1.4.2,指關節下瘤多成對,常突2,外側者大。后肢粗壯而短,脛跗關節前達肩部,左右跟部不相遇,趾側有緣膜,蹼常發達,內跖變形長而大,外跖突小而圓。皮膚極粗糙,頭頂部較平滑,兩側有大而長的耳后膜,其余部分滿布大小不等的圓開 瘰 疣,排列較規則的為頭的之瘰疣,斜行排列幾與耳后腺平行。此外,沿體側之瘰疣排列亦較規則,脛部之瘰疣更大,個別標本有不明顯這跗褶,腹面皮膚不光滑,有小疣。顏色亦異頗大,生殖季節雄性背面多為黑綠色,體側有淺色的斑紋;雌性背面色較淺,瘰疣乳黃色,有時自眼后沿體側有斜行之黑色縱斑,腹面乳黃色,有棕色或黑色細花紋。雄性個體較小,內側三指有黑色婚墊,無聲囊。
2.黑眶蟾蜍,體長7~10cm,雄性略小;頭高,頭寬大于頭長;吻端圓,吻棱明顯,鼻孔近吻端,眼間距大于鼻間距,鼓膜大,無犁骨齒,上下頜均無齒,舌后端無缺刻。頭部沿吻棱、眼眶上緣、鼓膜前緣及上下頜緣有十分明顯的黑色骨質棱或黑色線。頭頂部顯然下凹,皮膚與 頭骨 緊密相連。前肢細長;指、趾略扁,末端色黑;指長序為3.1.4.2;指關節下瘤多成對外常突大,內側者略小,均為棕色,后肢短,脛跗關節前達肩后方,左右跟部不相遇;足短于脛;趾側有緣膜,相連成半蹼,關節下瘤不明顯;內跖突略大于外跖突。皮膚極粗糙,除頭頂部無疣外,其余布滿大小不等之圓形疣粒,疣粒上有黑點或刺;頭兩側為長圓形之耳腺;近脊中線由頭后至 臀部 有2縱行排列較規則的大疣粒。體大的黑眶蟾蜍腹面滿布小棘。生活時體色變異較大,一般為黃棕色略具棕紅色斑紋。雄性第1.2指基部內側有黑色婚墊,有單咽下內聲囊。
【性狀】性狀鑒別,全體拘攣抽皺縱向有棱角,四足伸縮不一,表面灰綠色或綠棕色。除去內臟的腹腔內面為灰黃色,可見到骨骼及皮膜。氣微腥,味辛。以個大、身干、完整者為佳。
【化學成分】
花背蟾蜍(Bufovaddeistrauch)耳后腺分泌物含膽甾醇( cholesterol ),南美蟾毒精(marinobufagin),日本蟾毒它靈(gamabufotalin),遠華蟾毒精(telocinobufagin),沙蟾毒精(arenobufagin)。
耳腺分泌物中的揮發性成分含壬酸(nonanoicacid),癸酸(decanoicacid),少量 正十八烷 ,正十九烷, 正三十烷 ,二十一烷, 十八碳二烯酸 。
【藥理作用】
$$$$ordered_list$$$$【炮制】
蟾蜍:刷去灰屑泥土,剪去頭爪,切成方塊。炙干蟾:將 鐵砂 倒入鍋內燒熱,取切好的干蟾放人拌炒,至微焦發泡時取出,篩去鐵砂,放冷。民間有以活蟾蜍,用 黃泥 徐裹,放火灰中煨存性后,研細人藥者。
$$$$ordered_list$$$$【性味】味辛;性涼;有毒
【歸經】心;肝;脾;肺經
【功能主治】解毒散結;消積利水;殺蟲消疳。主痢 疽 ;疔瘡;發背;瘰 疬 ;惡瘡;癥 瘕 癖積;膨脹;水腫;小兒疳積; 破傷風 ;慢性咳喘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燒存性研末敷或調涂;或活蟾蜍搗敷。內服:煎湯,1只;或入丸、散,1~3g。
【注意】《廣西藥用動物》:表熱、虛脫的人忌用。
【附方】
$$$$ordered_list$$$$【各家論述】
$$$$ordered_list$$$$防治方法
病害防治
蟾蜍病害的預防方法:
$$$$ordered_list$$$$有關事件
2022年8月, 中國檢察網 公布的一份起訴書顯示,吉林省敦化市一名男子使用獵捕工具狩獵野生蟾蜍共計59斤520余只,獲利360元,涉嫌 非法狩獵罪 被起訴。
引用来源
- • 關于蟾蜍的動物行為觀察 中國知網 2021-06-09
- • 吉林一男子獵捕中華蟾蜍520余只被起訴,系國家保護動物 澎湃新聞 2022-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