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米屬于糯米的一種,糯米分為秈糯米和粳糯米,秈糯米就是江米,外形細長:粳糯米為 圓糯米 ,也叫圓江米。江米形狀細長,圓糯米形狀短粗,是家常經常食用的糧食之一。
因其香糯黏滑,常被用以制成風味小吃,深受大家喜愛。很多地方逢年過節都有吃年糕的習俗。人們在元宵節(正月十五)吃的元宵也是由江米粉制成的。
概述
異名江米
(《千金·食治》) ,
稻米
(《別錄》),元米(《隨息居飲食譜》)
來源 為禾本科植物稻( 糯稻 )的種仁。
營養價值
江米富含 B族維生素 ,能溫暖脾胃,補益中氣。對 脾胃虛寒 、食欲不佳、腹脹腹瀉有一定緩解作用。江米有收澀作用,對 尿頻 、 自汗 有較好的食療效果,但其性黏滯,難于消化,不宜一次食用過多,宜加熱后食用。老人、小孩或病人更宜慎用。 江米年糕 無論甜咸,其碳水化合物和鈉的含量都很高,對于有 糖尿病 、體重過重或其他慢性病如腎臟病、高血脂的人要適可而止。
江米是一種溫和的滋補品,有補虛、補血、健脾暖胃、止汗等作用。適用于脾胃虛寒所致的 反胃 、食欲減少、泄瀉和氣虛引起的汗虛、氣短無力、妊娠腹墜脹等癥。現代科學研究表明,江米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鈣、磷、鐵、維生素B及淀粉等,為溫補強壯品。
江米制成的酒,可用于滋補健身和治病。可用江米(糯米)、 杜仲 、 黃芪 、杞子、 當歸 等釀成“杜仲糯米酒”,飲之有壯氣提神、美容益壽、舒筋活血的功效。
藥用價值
藥性分析
味甘,性溫。
①《別錄》:“味苦。”
②《千金·食治》:“味苦,溫,無毒。”
③《 日用本草 》:“味甘,平。”歸經入脾、胃、肺經。
④《 得配本草 》:“入手、足太陰經。”
⑤《 本草撮要 》:“入手足太陰、陽明經。”
功用主治
補中益氣,治消渴溲多,自汗,便泄。
①《別錄》:“溫中,令人多熱,大便堅。”
④《本草拾遺》:“主消渴。”
⑤《四產本草》:“主 痔疾 ,(糯米)以駱駝脂作煎餅服之,空腹與服。”
⑥《食性本草》:"能行榮衛中血積。解芫菁毒。"
⑦《綱目》:"暖脾胃,止虛寒泄痢,縮小便,收自汗,發痘瘡。"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50~100克;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
宜忌
《綱目》:“脾肺虛寒者宜之。若素有痰熱風病,及脾病不能轉輸,食之最能發病成積。”
選方
①治三消渴利:糯谷(旋炒作爆蓬)、 桑根白皮 (厚者,切細)等分。上每用秤50克,水一大碗,煮取半碗,渴則飲,不拘時。(《三因方》梅花湯)
②治自汗不止:糯米、
小麥麩
(同炒)。為末,每服15克,米飲下,或煮豬肉點食。(《綱目》)
③治久泄食減:糯米一升。水浸一宿,瀝干,慢炒熱,磨篩,入 懷山藥 50克。每日清晨用半盞,入砂糖二匙,胡椒末少許,以極滾湯凋食,大有滋補,久服令人精暖,有子。(《劉長春經驗方》)
④治下痢禁口:糯谷一升。炒出白花,去殼,用姜汁拌濕,再炒為禾,海服一匙,湯下,三服。(《經驗良方》)
⑤治虛勞不足:糯米入 豬肚 內蒸干,搗作 丸子 ,日日服之。(《綱目》)
⑥治腹痛:糯米一、二升。炒極熱,盛長袋中,縛于痛處,細研 八角茴香 15克,以鹽酒隨時服之。(《 攝生眾妙方 》)
⑦治妊娠胎動,腹痛,或下黃赤汁:糯米一分,黃耆50克(銼), 芎藭 50克(銼)。上藥,以水二大盞,煎至一盞三分,去滓,不計時候,分溫三服。(《 圣惠方 》)
⑧治小兒頭上生瘡及肥疳瘡: 糯米飯 燒灰,入 輕粉 ,清油調敷。(《普濟方》)
名家論述
①《仁齋直指方》:“痘疹用糯米,取其解毒,能釀而發之也。”
②《綱目》:“糯米性溫,釀酒則熱,熬餳尤甚。孟詵、 蘇頌 ,或言其性涼性寒者,謬說也,《別錄》已謂其溫中堅大便,令人多熱,是豈寒涼者乎?今人冷泄者,炒食即止,老人 小便數 者,作 粢 糕或丸子夜食亦止,其溫肺暖脾可驗矣。痘證用之,亦取此義。”
③《 本經逢原 》:“糯米,益氣補脾肺,但磨粉作稀糜,庶不粘滯,且利小便,以滋肺而氣下行矣。若作糕餅,性難運化,病人莫食。”
食物營養成分
食物名稱 |
江米 |
含量參考 |
約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
蛋白質 |
7.3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