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尼教

宗教 | 三世紀巴比倫興起的世界性宗教

摩尼教(Manichaeism)是三世紀在 巴比倫 興起的世界性宗教。由于希臘文《科隆摩尼古卷》( Cologne Mani Codex)的發現,學術界掌握了關于摩尼早期思想的第一手資料。一般認為,摩尼教主要吸收 猶太教 -基督教等教義而形成自己的信仰,同時也采納了不少 瑣羅亞斯德教 的成分,傳播到東方來以后,又染上了一些佛教色彩。它的主要教義是 二宗三際論 ,有自己的戒律和寺院體制。

摩尼教在長達一千多年的時間內(從三世紀到十五世紀),從北非到中國的福建,在整個 歐亞 舊大陸上廣泛傳播,文獻使用過 敘利亞 文、中古波斯文、帕提亞文、粟特文、漢文、回 鶻 文、希臘文、拉丁文、科普特文等十余種文字,與其他主要宗教發生了深入的思想對話,如果要研究中世紀歐亞大陸東西文明交流史,從研究摩尼教入手無疑是一個的極佳選擇。

簡介

摩尼教 摩尼教,又稱作牟尼教或明教,是一個源自古代 波斯 宗教 祆教 的宗教,為公元3世紀中葉 波斯人 摩尼(Mani)所創立

摩尼生平

摩尼(Mani。216年4月14日-約274年)是摩尼教的創始人。

mani 母親滿艷(Maryam)與波斯的安息(Arsacids)王室有親戚關系。摩尼誕生于巴比倫(Babylonia)北部的瑪第奴(Mardinu)。父親跋帝(Patek)原住 哈馬丹Hamadan )曾參加猶太派基督徒派別厄勒克塞(Elchasaites)派,這個教派以禁欲和實行繁瑣的浸禮儀式為特點。摩尼從四歲起就被他父親帶到這個教派中生活。

摩尼自稱從小受到天使啟示,他二十四歲時(240年4月19日)受到神我(Syzygos)一次最重要的啟示,涉及以后摩尼教的主要基本教義。他遂與 厄勒克塞派 決裂,如果沒有他父親的保護,可能被殺。摩尼離開這個教派,來到泰錫封(Ctesiphon),只有兩個追隨者,后來他父親也皈依了他的宗教。摩尼及其少數信徒曾在波斯北部傳教,后來取海路前往印度,使杜蘭(Turan,在今 俾路支 地區)國王皈依摩尼教。從印度回來后,摩尼贏得了波斯薩珊王朝國王沙卜爾(Shapur)的兄弟、 呼羅珊 (Khurasan)總督 卑路斯 (Peroz)的友誼,通過他得以晉見沙卜爾。摩尼用中古波斯文寫了《沙卜拉干》(Sabuhragan)一書,概述摩尼教的教義,題獻給沙卜爾。沙卜爾給了摩尼書面文件,準許他和他的信徒在帝國范圍內任何地方旅行和傳教。摩尼派使徒阿馱(Adda)、承法教道者帕提格(Pattig)等向羅馬帝國境內傳教,派末冒(Mar Ammo)等向東方傳教。

摩尼教在不長時間內已 經發展成一個世界性宗教。瓦赫蘭(Bahram)一世(273-276年)繼位后,受瑣羅亞斯德教主科德(Kirdir)的影響,改變了對摩尼教寬容的政策。摩尼想去東方的貴霜(Kushan)地區,未被準許。他收到瓦赫蘭一世的傳喚,要他前往貝拉斐(Bet Laphat)朝廷。摩尼已經意識到兇多吉少,但 是對信徒的關懷一如既往,在途中還訪問了故鄉高凱(Gaukhai)的摩尼教社團。他于274年1月21 日抵達朝廷,晉見瓦赫蘭一世時,受到國王的指責,摩尼進行了抗辯,被投入監獄,2月26日死于獄中。

文獻

摩尼自己清楚意識到自己的宗教與以前的瑣羅亞斯德教、猶太教、基督教、佛教的一個不同之處是:其他宗教的創始者沒有親自寫定經典,以致于繼承者莫衷一是,自己則在有生之年就寫定經典,使繼承者有所適從。敦煌出土的漢文《摩尼光佛教法儀略》(簡稱《儀略》)中列舉了摩尼教七部大經及圖,可以與《布道書》等科普特文摩尼教文獻中的記載相印證:即

《徹盡萬法根源智經》(《生之福音》或《大福音書》)、

《凈命寶藏經》(《生命之寶藏》)、

《律藏經》或稱《藥藏經》(《書信》)、

《秘密法藏經》(《秘密書》)、

《證明過去經》(《專題論文》)、

《大力士經》(《巨人書》)、

《贊愿經》(《詩篇和祈禱書》)、

《大二宗圖》(《圖集》)。

上述七部大經是摩尼親自用古敘利亞文所寫的,如今已經大部分失傳,有的還能找到一些斷簡殘篇。《大力士經》的殘片較多,可以看出與死海古卷中的《 以諾書 》有淵源關系。此外,在 阿拉伯 史料中,把摩尼用中古波斯文所寫、題獻給 沙普爾一世 的《沙卜拉干》也列為經典,它應該就是 延載 元年(694)傳入中國的《二宗經》,關于世界末日的部分尚保存比較完整。

除了摩尼親自寫的上述經典外,摩尼教還遺存了大量文獻,大致可以分為五類。

第一類是宗教歷史性文獻,類似基督教的福音書、使徒行傳、信徒書,雜有關于奇跡的記載,但是仍然有信史的成分。

袖珍型的《科隆摩尼古卷》已刊布192頁,由摩尼弟子轉述的摩尼自傳資料匯編而成,基本上以第一人稱回顧了摩尼早年在浸禮派中生活、受到神我啟示、與他們決裂和開始傳教的歷程。科普特文的《布道書》(Homilies)已刊布96頁,其中第42-85頁是關于覺悟者(即摩尼)被釘上十字架的記載,第7-42頁則是大戰講義,與今存《沙卜拉干》殘片類似,講述摩尼教關于世界末日發生大戰的教義。由于這兩份文書的幸存,我們對摩尼生平的早期和末期所知較多。三十年代在埃及麥地納-馬地(Medinet Madi)發現的大量摩尼教科普特文書中的一種是關于摩尼生平和摩 尼教會早期歷史的著作,可惜在二戰后的混亂中遺失了(僅存兩頁)。我們今天還可以通過一些 吐魯番 出土的 伊朗語回鶻語 殘片,包括《牟羽可汗入教記》和書信,以及最近在埃及喀里斯(Kellis)出土的科普特文書信、中國泉州摩尼教碑刻等資料增加一些對摩尼最后所受的迫害和摩尼教傳播情況的了解。

第二類是教義闡釋。

埃及麥地納-馬地出土的科普特文的《生之福音》評注(Synaxes (commentary?) on the Living Gospel)的一部分圖版和《我主摩尼智慧的克弗來亞》(The Kephalaia of the Wisdom of my Lord Mani)的全部圖版已經出版,有若干介紹,全部內容尚待科普特文專家釋 讀。《導師(即摩尼)的克弗來亞》(The Kephalaia of the Teacher (i.e. Mani))已經釋讀295頁,翻譯成德文和英文。克弗來亞意為綱目、章節、要義。《儀略》中說,摩尼其余六十年間宣說正法,諸弟子等隨事記錄,克弗來亞顯然是這種記錄中最重要的一種,在西方史料中,它常被列為摩尼教經典。我們今天能看到的有122章,通常是對話體,即由摩尼的弟子問一個或一些問題,摩尼予以解答,內容涉及摩尼教幾乎所有的方面。敦煌出土的漢文《摩尼教殘經一》與此類似,也是闡釋教義的對話體記錄,今存345行。由摩尼弟子阿馱提出問題,摩尼予以解答,從諸神造成世界和貪魔造立人身講起,敘述貪魔以五明性禁于肉身,而惠明使與之斗爭,使五明性得以解脫,也即使故人轉化為新人。這與《導師的克弗來亞》第38章相近。《摩尼教殘經一》的另一個主要部分講述惠明使通顯三大光明日,降伏 二種無明 暗夜,與《導師的克弗來亞》第4章類似。漢文《摩尼教殘經一》已經翻譯成法文和德文。此經的一些帕提亞文、粟特文和回鶻文殘片已經綴合刊布,翻譯成德文(部分翻譯成英文),可資比較研究。

第三類是詩篇。

埃及麥地納-馬地出土的科普特文詩篇圖版已經刊布,其中保存較好的第二部分共234頁已經釋讀并翻譯成英文。敦煌出土的漢文《摩尼教下部贊》今存423行,已經翻譯成英文和德文。吐魯番出土很多伊朗語與回鶻語詩篇殘片,其中比較長篇的,如帕提亞文《胡威達曼》(Huwidagman,第一章在唐代已經被翻譯成 古漢文 ,即《摩尼教下部贊》第262-338頌的嘆明界文)和《安格羅斯南》(Angad Rosnan)、 回鶻文 《摩尼大頌》等已經釋讀并翻譯成歐洲語文。摩尼教詩篇內容大致可以分為:庇麻節(Bema)詩篇,贊頌各個神,特別是耶蘇的,贊頌摩尼與其他宗教領袖的詩篇等等。通過比較研究這些詩篇,我們可以觀察一些相同或類似的宗教象征符號怎樣在不同文明之間傳播、翻譯、假借、融合。

第四類是關于教團組織和儀規的文獻。

本世紀初在北非阿爾及利亞的特貝薩(Tebessa)發現一篇拉丁文書,討論摩尼教選民(僧侶)和聽者(一般信徒)的區別,已經翻譯成英文。敦煌出土的回鶻文《摩尼教懺悔文》包括十五項懺悔的內容,已經被翻譯成德文、俄文、英文和中文。吐魯番交河城出土的《回鶻文摩尼寺院文書》的圖版刊布于1954年,已經有中文、德文(部分)、英文和日文譯本。敦煌出土的漢文《儀略》簡明扼要地敘述了摩尼生平和創教、他的形象、主要典籍、教團組織結構、寺院制度、基本教義二宗三際論。已經有英文、法文和德文譯本。《儀略》可能不是從中亞語言直接翻譯過來的,而是精通中亞摩尼教文獻的僧侶所著。

第五類是文學性的布道作品。

摩尼教廣泛利用各個文明中固有的故事,加以改造,宣傳自己的教義。粟特文故事中就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宗教和世界之海的故事》明顯源自佛教《 海八德經 》等經文,以大海比喻和贊美摩尼教。《珍珠穿孔工人的故事》起源于波斯,伊本-穆蓋法耳(?-757)翻譯的阿拉伯文譯本《凱利萊和迪木奈》中有類似的故事。《三條魚的故事》與印度《 五卷書 》中的一個故事類似。《商人和精靈的故事》改編自圣經《 士師記 》第11章(耶弗他的女兒)和 維吉爾 (70-19BC)的史詩《埃 涅 阿斯紀》中關于克里特王伊多梅紐斯的故事。《猴子和狐貍的故事》出自 伊索寓言 。《約伯的故事》出自圣經《 約伯記 》。回鶻文故事中也不乏同樣的例子:也有出自伊索寓言的故事。 佛陀 身為太子時,出城遇到老人、病人和死人,從而悟道的回鶻文故事,可能譯自粟特文,而粟特文譯本可能是中世紀歐洲廣泛流傳的《白爾拉木和約薩法特》的故事的雛形。《醉漢和尸體的故事》令人聯想到基督教偽經《約翰行傳》中的類似情節。《三個王子的故事》源自波斯,而《通天文婆羅門書》則源自印度。

教外史料

除了摩尼教本身的文獻之外,還有相當數量的教外作者有機會接觸摩尼教徒,或閱讀摩尼教文獻,他們留下了自己的記載。有的記載比較客觀,有的則帶有明顯的偏見。這些記載可以按照所用的語文,大致分為:敘利亞文、希臘文、拉丁文、阿拉伯文和漢文史料。

敘利亞文史料

可以舉兩位作者為例。一位是埃弗來姆(Ephraem, Syrus, Saint,303-373),他是多產的 東方基督教 作家,時代離開摩尼比較近,在340年左右寫成駁斥摩尼、瑪桑、巴戴桑的書,有英譯本。全書以批判摩尼等異端為目的,不過仍然記載了早期摩尼教的一些特點。巴爾庫尼(Theodore bar Konai, 8th/9th cent.)是美索不達米亞景教主教,790年左右寫成《斯可利亞》(Liber scholiorum),原意在于揭露摩尼教,但是客觀上扼要地引述了不少摩尼教文獻,成為重要的摩尼教教義概述,這段概述被翻譯成多種歐洲語文。因為摩尼原來所用的語文是敘利亞文,所以這些引述比較接近原文。

希臘文史料

種類比較多。里科普里斯的 亞歷山大 (Alexander, of Lycopolis)于300年左右 寫成《批判摩尼教教義》,復述了摩尼教的二宗論。赫格曼尼亞斯(Hegemonius,4世紀上半葉)的《阿基來行傳》( Acta Archelai)原來當為希臘文,今僅存片段,全文的拉丁文譯本留傳至今,有德文和英文譯本。書中記載了 美索不達米亞 某地主教阿爾科勞斯(Archelaus)與摩尼的一場辯論,現代學者多認為這是一個虛構的故事,但是仍然保留了許多有用的史料,以后的其他希臘文史料多半轉引此書。多產的凱撒利亞主教優西比烏斯(Eusebius, of Caesarea, Bishop of Caesarea, ca. 260-ca. 340)在其名作 《基督教教會史》中對摩尼的攻訐顯示了當時基督教 會對他影 響之大的警惕 性。埃及思穆伊斯的塞拉皮昂(Serapion of Thmuis)著有《反摩尼教徒》一文。敘利亞基督教主 教玻斯托拉的狄托斯(Titus of Bostra,?-370)寫的反摩尼教的書有一些獨立的 資料。薩拉米 斯的埃皮法尼烏斯(Epiphanius of Salamis)374-376年間所著的《(反異端)良藥 寶庫》的第66 章專門批駁摩尼教,資料多出自狄托斯和《阿基來行傳》。另外,在 拜占庭帝國 早 期,摩尼教教 徒被迫改宗基督教時,必須宣誓譴責摩尼教,當時使用的幾份希臘文教義之正式聲明保存至今,也是研究摩尼教的寶貴資料。

拉丁文史料

最突出的是圣奧古斯丁(354-430)的著作。他曾有九年之久是摩尼教的聽者(普通信徒),后改宗基督教,391年任神甫以前,就寫了《意志的自由選擇》、《論天主教會的道德》、《論摩尼教的道德》、《真的宗教》等五篇反對摩尼教的論著;任神甫以后,391年出版了短篇論文《信仰之利》,接著寫了小書《兩個靈魂》。次年出版《與福圖那圖斯論戰》,稍后出版《駁題為基本原理的摩尼教書信》、《反福斯特斯》、《善的性質》等反摩尼教著作。此外,在《 懺悔錄 》、《書信》第79和236封、《布道文》1,2,12,50,153,182,237、《節欲》等論著中,也涉及摩尼教。奧古斯丁的著作大多有英文譯本。羅馬帝國皇帝 戴克里先 (243?-316?)曾向 非洲 總督朱利安奴斯發布的詔書,要他警惕摩尼教的危險。皈依基督教的 西羅馬帝國 皇帝 瓦倫提尼安一世 (364-375)于372年發布詔書反對摩尼教。這些詔書和羅馬皇帝 狄奧多西一世 (346?-395)的幾封反摩尼教詔書也是重要史料。

阿拉伯史料

可以兩個作者為例。比較著名的是奈丁的《群書類述》,有德文、英文譯本,概述了摩尼生平(一些細節被摩尼教本身的文獻證明是正確的)、思想的淵源、教義、戒律、繼承問題、教派、摩尼著作目錄、摩尼以后的宗教領袖等。另一位重要作者是比魯尼(973-1048),他在《古代遺跡》中分析了摩尼的思想淵源,介紹了摩尼的戒律和觀念,摩尼的出生年代和地點,主要著作和去世情況。他在《印度考》中也有一些地方談到摩尼,指出摩尼關于轉世的思想來自印度教。比魯尼的這兩種著作都有英譯本。

漢文史料

比較分散,種類繁多。一般史籍類如《冊府元龜》、新舊《唐書》、《 通典 》、《 唐會要 》、《通鑒》、新舊《 五代史 》、《宋史》、《 明太祖實錄 》、《大明律例集解》等有一些摩尼教傳入中國、進行活動及遭到迫害和禁止的記載,多為重大事件而敘述簡略。《 宋會要輯稿 》刑法門二宣和二年(1120)的一條資料記載了宋代摩尼教徒所用的經文及畫像。

碑文類如《 九姓回鶻可汗碑 》漢文部分是關于摩尼教傳入 回鶻 的重要史料。 泉州 出土的《管理江南諸路明教、秦教等也里可溫--馬里失里門》碑是元代摩尼教合法存在的證據。個人文集類如唐代參與處理回鶻和摩尼教事務的 白居易 的《白氏長慶集》、 李德裕 的《會昌一品集》、目睹會昌法難的日本僧仁圓的《入唐求法巡禮行記》等保存了一些不見于正史的資料。 北宋 洪適 的《 盤洲文集 》記載了其父 洪皓 任臺州寧海縣主簿時,審判《二宗三際經》一案的經過。 南宋 陸游 的《 渭南文集 》、《老學庵筆記》留下了當時明教活動的情況。 黃震 《黃氏日鈔》中的《崇壽宮記》記錄了他與道教化的摩尼教徒張希聲的書信往還。元代 陳高不系舟漁集 》記載了溫州明教寺院潛光院的情況。明代 宋濂 《芝園續集》透露了洪武年間溫州禁毀明教的內幕。佛教典籍類如《僧史略》、《釋門正統》、《 佛祖統紀 》等雖意在斥偽,客觀上卻保存了一些摩尼教史料。 道家 典籍如敦煌出土的《 老子化胡經 》中,有 老子 化為摩尼之說。宋代道士 白玉蟾 (真名 葛長庚 )著《 海瓊白真人語錄 》則否定摩尼教是老子遺教。地方志類如明萬歷末年的《 閩書 》記載摩尼教的淵源及其傳入福建的經過甚詳,作者 何喬遠 似乎讀過唐代流傳下來的漢文摩尼教經典,比較可信。這些史料大部分已經翻譯成法文、英文。

教義簡述

摩尼教的根本教義,為 二宗三際 。二宗指明暗,也即善惡。三際指初際、中際、后際,初際階段,明暗是分開的。中際階段,黑暗侵入光明,光明與黑暗斗爭,兩者混合。后際階段,明暗重新分開。

未有天地之時,只有善惡二宗。善宗即光明王國,最高神被稱為偉大之父(漢文摩尼經稱大慈父、 明尊 ),他有感覺、推理、思維、想象和意志等五大榮耀(相、心、念、思、意等五種國土),仁愛、信仰、忠實、慈善和智慧等五種精神品質(憐憫、誠信、具足、忍辱、智慧等五施)。他與光明、威力、智慧是四位一體(清凈、光明、大力、智慧)。在他的四面住著十二個神,每面三個(十二常住寶光王)。惡宗被稱為黑暗之王(魔王),住在黑暗王國里。

初際之末,黑暗之王上窺光明王國,五大榮耀為之戰栗。偉大之父不欲五大榮耀出戰黑暗之王,遂召喚出生命之母(善母佛),生命之母又召喚出初人(先意佛),初人召喚出他的五個兒子(五明佛:清凈氣、妙風、明力、妙水、妙火)作為自己的 甲胄 ,去驅逐黑暗。但是初人被打敗, 五明子五類魔 所吞噬。當初人蘇醒過來后,向偉大之父呼救七次,于是偉大之父第二次召喚,先喚出光明之友(樂明佛),光明之友喚出大般(造相佛);大般(即建筑之神)喚出活靈(凈風佛)。活靈喚出他的五個兒子:光輝衛士(持世明使)、尊貴之王(十天大王)、阿大姆斯(降魔勝使)、榮耀之王(催光明使)和持地者(地藏明使)。他們一起來到黑暗王國,活靈呼喚初人,初人作了回答。這一呼一應產生了兩個神,一為呼神( 說聽 ),一為應神(喚應),分別成為活靈及初人的第六子。" 凈風、善母二光明使,入於暗坑無明境界" ,救出先意。但是," 五類魔黏 五明身,如蠅著蜜,如鳥被li,如魚吞鉤。" 五明子無從得救。

從此教義的中心就是如何救出被五類魔吞噬的五明子。這就必須建立宇宙。" 凈風明使以 五類魔及五明身二力和合,造成世界十天八地,如是世界即是明身醫療藥堂,亦是暗魔禁系牢獄。" 這個世界由活靈五子管理。活靈又凈化那些被吞噬的光明,造成日月星辰。然后,生命之 母、初人和活靈向偉大之父祈禱,偉大之父進行了第三次召喚,召喚出第三使(日光佛),第三使召喚出十二童女(Twelve Virgins,漢文摩尼經稱電光佛)。第三 使" 或現童男微妙相,癲發五 種雌魔類" ,十二童女則" 或現童女端嚴身,狂亂五種雄魔類" ,使五類魔身上吸收的光明分 子射泄出來,掉在地上變成各種動植物。植物比動物包含更多的光明分子。

凈風造成世界作為囚禁暗魔的牢獄,"于是貪魔見斯事已,於其毒心重興惡計,即令路yi (敘利亞文Ashqalun)及業羅泱(Namrael)以像凈風及善母等,於中變化,造立人身,禁囚明性,放(=仿)大世界。如是毒惡貪欲肉身,雖復微小,一一皆放(=仿)天地世界。……喻若金師,摸(=模)白象形,寫指環內,於其象身,無有增減。人類世界,亦復如是。……其五明身,既被如是苦切禁縛,廢忘本性,如狂如醉。" 貪魔造立的人身,就是人類始祖亞當和夏娃。亞當根 本不意識到自己的靈魂是光明分子,原來屬于光明王國。當五個天使看到這種情況時,就要求生命之母、初人和活靈派神去解救亞當。他們遂派光明耶蘇(漢文摩尼經稱光明夷數或夷數佛)去啟示亞當。光明耶蘇向亞當顯現在天之父、亞當自己的本性及其被囚禁在肉體之中的痛苦,并讓亞當嘗了生命之樹(常榮樹),學得了神秘的靈知--諾斯(Gnosis)。人類只有掌握諾斯才能得救,這是 諾斯替派 共有的主要思想,摩尼教也不例外。光明耶蘇拯救亞當,實際上是以后歷代明使拯救人類的藍本。因此,光明耶蘇在摩尼教諸神中具有特殊地位,獻給他的詩篇特別多,《贊夷數文》歌頌他" 自是明尊憐憫子,復是明性能救父,自是諸佛最上兄,復是智慧慈悲母"。亞當雖然獲得 了諾斯,但是仍然受了夏娃的誘惑,生了第一個孩子 塞特 (Seth)。因為亞當比夏娃身上有更多的光明分子,塞特被魔鬼視為異類,幸得諸神保佑和亞當撫育,得以長大成人和行善終生。人類便是塞特的后裔。

為了拯救一代又一代人類中義人的靈魂," 又復凈風造二明船(即日月),於生死海運渡 善子,達於本界,令光明性究竟安樂。" 義人的靈魂是通過光耀柱從月亮轉到太陽,再進入新樂 園的。光耀柱既是神(漢文摩尼經借用佛教術語,稱 盧舍那佛 ),又是靈魂到達日月宮殿,以至 最后回歸涅pan常明世界所要經過的境界(漢文摩尼經稱 盧舍那 境界)。怨魔貪主見凈風造了二明船," 生嗔gou心,即造二雌雄等形,以放(仿)日月二大明船,惑亂明性,令升暗船,送入地 獄,輪回五趣,備受諸苦,卒難解脫。" 偉大之父從魔王控制下解救明性的斗爭仍未獲勝,需要 另一位神幫助人類得到解脫。

" 若有明使,出興於世,教化眾生,令脫諸苦,……猶如國王破怨敵國,自於其中妝飾臺 殿,安置寶座,平斷一切善惡人民,其惠(慧)明使,亦復如是。" 慧明使又稱 慧明 佛,即大諾 斯(Great Nous),他是光明耶蘇召喚出來的,是一切使者之父,一切教會之首。慧明使在人間的 化身先是猶太教 舊約圣經 中記載的人類始祖亞當的一些后裔:塞特、 挪亞 (Noah)、 亞伯拉罕 (Abraham)、閃(Shem)、 以挪士 (Enosh)、以諾(Enoch);然后是真正宗教的創立者:佛陀、 瑣羅亞斯德 、彌賽亞耶蘇。慧明使最后的、最完美的化身就是摩尼。《摩尼教殘經》歌頌明使:" 三界獨尊 ,普是眾生慈悲父母,亦是三界大引導師,亦是含靈大醫療主,……亦是上天包羅一 切,亦是實地能生實果,……亦是死中與常命者,亦是眾生明性中性,亦是三界諸牢固獄解脫明門。" 這既是對慧明使的,也是對摩尼的頌詞。

當摩尼教獲得大部分人類的信奉之后,光明分子的解脫幾近完成。這時光明耶蘇會第二次降臨,稱為智慧世界之神(漢文摩尼經譯稱具智法王),他將建立法庭,自任審判者(漢文摩尼經稱平等王),把正義者和邪惡者分開。之后,支撐世界的光耀柱和活靈諸子將離開,天地隨之崩潰,爆發出一場大火,這場大火將持續1468年。生命之思(Thought of life,即漢文摩尼經中的" 喚 應警覺聲")將以最后的相貌(the Last Statue,即漢文摩尼經中的" 本相貌" )出現,收集一切 遺留的光明分子,上升到新樂園。黑暗魔王及其他惡魔將被囚禁,新樂園將重新并入光明王國,這就是后際。

從以上的簡述可以看到,光明與黑暗對立的 二元論 、過去-現在-未來的三際論、最后的大戰等教義,淵源可能是瑣羅亞斯德教。摩尼教最高神偉大之父,已經高度抽象,不像猶太教的上帝干涉人間事務。舊約中創造世界的 耶和華 的角色在摩尼教中降低為由凈風來扮演,凈風在摩尼教科普特文史料中就被稱為造物主。基督教中的耶蘇形象在摩尼教中變得多元化了,主要表現為大神光明耶蘇和光明使者彌賽亞耶蘇,摩尼以耶蘇的使徒自居。這些地方都可以看出猶太教-基督教的重大影響。

制度

《摩尼光佛教法儀略》中記載,摩尼教團內部通常分為五個教階:第一,十二慕she,譯云承法教道者(使徒);第二,七十二薩波塞,譯云持法者,亦號 拂多誕 (主教);第三,三百六十默奚悉德,譯云法堂主(長老);第四,阿羅緩,譯云一切純善人(選民即僧尼);第五, 耨 沙 yan,譯云一切凈信聽者(俗信者)。這些名稱的音譯,出自中古波斯文,同時,這些教階也能在希臘文和拉丁文史料中得到印證。摩尼設十二個使徒的做法,顯然模仿耶蘇的十二使徒。將信徒分為僧尼和一般在俗信徒,可能是受佛教影響而形成的。

《摩尼光佛教法儀略》中記載,摩尼教寺院中有" 經圖堂一,齋講堂一,教授堂一,病 僧堂一。……不得別立私室廚庫。每日齋食,儼然待施;若無施者,乞丐以充。唯使聽人,勿蓄奴婢及六畜等非法之具。每寺尊首,詮簡三人:第一,阿拂 胤 薩,譯云贊愿首,專知法事;第二,呼lu喚,譯云教道首,專知獎勸;第三,遏換健塞波塞,譯云月直,專知供施。皆須依命,不得擅意。" 這套寺院制度,可能是摩尼在印度觀察了佛教寺院以后,加以模仿而形成的。僧侶過的生活 相當儉樸,主要靠施舍乞討為生,沒有奴婢、牲畜等私有財產,共同生活,沒有個人的私室、廚房、倉庫。

根據帕提亞文摩尼教傳教史殘片,阿馱曾在羅馬帝國建立一批摩尼教寺院。有的學者認為,摩尼教寺院的建立刺激了基督教 修道制度 的發展。

摩尼教傳入回鶻后,借其勢力得以發展,唐 大歷 三年(768)在京師長安立寺。以后陸續在荊、揚、洪、越等州、 河南府太原府 建立寺院,直至會昌三年(843)被禁斷。在查禁時,唐政府沒收了摩尼寺的錢物,并嚴加看守,以防" 諸色人及坊市富人影占"。這說明這些寺院已經擁 有相當財產,可能曾被 粟特 或回鶻商人用作貨棧和 錢莊 。唐季摩尼教受迫害以后,轉為秘密宗教,向華南發展,建立了一些寺院,如宋紹興年間(12世紀)在福建泉州石刀山有一座摩尼寺;十三世紀在浙江四明有一座,后改名為崇壽宮,貌似道教寺院,但是仍然承認摩尼教苦行主義的戒律;元代在福建泉州府晉江縣華表山建立過一座 草庵 ,祭祀摩尼佛;在溫州平陽有一座潛光院,為明教寺院。

1954年刊布的《回鶻文摩尼寺院文書》提到 高昌交河 、唆里迷等三處寺院。由愛吾赤(管事)、慕she、依哈林、都督等管理寺院收入的派用。寺院有了殷實的經濟基礎,擁有土地,征收租金、布匹、糧食、水果,飼養家畜,使用各種工役。高級僧侶豐衣足食,處于特權地位,別居一室,下屬不能隨便晉見,吃飯有人侍候,可以對下屬施行肉刑。這些與《儀略》的規定都有了很大不同。摩尼教從未成為居于統治地位的宗教,唯一的例外是在回鶻統治下,它取得了崇高的政治地位,有了經濟特權,因此難免發生深刻的變化。

儀規

下部贊 》的" 此偈你逾沙 懺悔文 " 寫道:" 於七施、十戒、三印法門,若不具修,愿 罪銷滅"。" 此偈凡至莫日與諸聽者懺悔愿文" 中也有類似的文句。三印和十戒是摩尼教的基本 戒律。三印指口印、手印和胸印(東方文獻中有時指心印),三印與十戒有聯系。根據《群書類述》,十戒是:不拜偶像, 不妄語不貪欲 ,不殺生,不奸淫, 不偷盜 ,不欺詐,不行巫術,不二見(懷疑宗教),不怠惰。口印即不妄語等戒律,手印即不殺生等戒律,胸印即不奸淫等戒律。三印、十戒是僧侶、俗信徒都必須遵守的。十戒主要從負面設限,不許信徒做這個做那個。

對僧侶另有五條戒律,主要從正面鼓勵,希望僧侶以更高的道德標準要求自己。《下部贊》的" 普啟贊文" 寫道:" 具足善法五凈戒"。根據粟特文書,五凈戒是真實,不害,貞潔,凈口和安貧。不害是禁止從事任何可能傷害光明分子的工作,即不要從事耕田、采集、收獲和殺害任何動植物的事情。貞潔是指禁止 性交 ,因為性交被視為模仿惡魔通奸,會導致人類生生不息,繼續不斷囚禁光明分子。凈口是指禁止吃肉和飲酒。安貧是要求不蓄私產,靠施舍和乞討為生,年一易衣,日一受食。

根據《群書類述》,摩尼教要求一般信徒每天祈禱四次,僧侶每天祈禱七次,即《佛祖統紀》引《夷堅志》說的,以七時作禮。一般信徒在星期天(漢文音譯密日)齋戒,選民(僧侶)在星期天和星期一(漢文音譯莫日)齋戒兩天。《 宿曜經 》記載:"尼乾子末摩尼以密日持齋,亦事此日為大日,此等事持不忘。" 《下部贊》中的" 此偈凡莫日(星期一)用為結愿" 寫道:"贊 此今時日,於諸時最勝,諸有樂性者,今時入香水,滲浴諸塵垢,皆當如法住"。可能在星期一 舉行某種類似洗禮的儀式。《下部贊》中另有" 此偈凡至莫日與諸聽者懺悔愿文",寫道:" 對 今吉日,堪贊嘆時,七寶香池,滿活命水。" 可見中國的一般摩尼教信徒在星期一也要舉行懺悔 和類似洗禮的儀式。

摩尼教徒最大的宗教節日是庇麻節(Festival of Bema),紀念摩尼受難,通常在每年的十二月舉行。此前有約一個月的齋戒。庇麻意為祭壇,虛位以待,象征摩尼降臨。從描繪庇麻節的細密畫來看,一位僧侶右手握著一只杯子,前面的紅桌子上放著面包,可能在舉行一種類似基督教圣餐的儀式。《下部贊》" 嘆五明文第二疊" 說" 夷數血肉此即是,堪有受者隨意取" ,描寫的 就可能是這種儀式。從《祈禱和懺悔書》中知道,庇麻節上要朗讀摩尼最后的書信,吟唱贊美摩尼、第三使、光耀柱、救主耶蘇、諸明使、庇麻等的詩篇和歡樂頌。

傳播史

在西方,摩尼在世時,摩尼教已經傳播到敘利亞、 巴勒斯坦 和埃及。 公元300年 左右,摩尼教徒在埃及已經頗有聲勢,以致于哲學家里科普里斯的亞歷山大覺得有必要撰文與其論戰。摩尼教又從埃及傳播到 北非西班牙 ,從敘利亞傳播到小亞細亞,再從那里傳播到 希臘亞德里亞海 東岸、意大利和 高盧 。這些地方當時均在羅馬帝國統治之下,摩尼教遭到政府的粗暴迫害。皇帝戴克里先於297年發布著名的詔書,命令非洲總督鎮壓摩尼教。基督教當時也遭到戴克里先的迫害,但是不久即取得國教地位,將摩尼教視為最危險的對手,不遺余力地從教俗兩方面進行斗爭。執事馬克(Mark the Deacon)寫的加沙主教波菲里(Porphyry, the Bishop of Gaza)傳中,記載了375年 波 菲 里與摩尼教女信徒、來自 安條克 的朱莉婭(Julia)的一場辯論。圣奧古斯丁(354-430)則記載了他與摩尼教徒福圖那圖斯、費利克斯的辯論。這些辯論正是基督教與摩尼教斗爭的典型例子。著名的希臘文教義之正式聲明說明遲 至九世紀,摩尼教仍然在西方活動。不過1000年以后,在西方就不再看到關于他們的記載了。

歐洲中世紀出現過所謂新摩尼教,比如,7世紀 亞美尼亞保羅派 (Paulicians)、10世紀 保加利亞鮑格米勒派 (Bogomilists)、和12世紀法國南部的 阿爾比派 (Albigensians),都有類似摩尼教之處,可能曾受其影響。但是很難確定它們與摩尼教之間的直接歷史聯系。

在東方, 薩珊王朝 時期(224-651)摩尼教在波斯本土不斷遭到血腥迫害,它的主要力量逐漸匯聚到中亞烏滸水(Oxus,今阿姆河)流域。粟特城市薩 秣 建( 撒馬爾干 )和赭時( 塔什干 )成為摩尼教傳播的重要基地。六世紀末,中亞摩尼教團在撒特-奧爾米茲(Sad-Ohrmizd)領導 下,與巴比倫的領袖分裂,以電那勿(Denawars)派的名稱獨立。這種分裂狀態到八世紀初才結束, 中亞 重新接受巴比倫法王米爾(Mihr,約710-740)的領導。七世紀中葉,穆斯林征服波斯以后,摩尼教徒的處境有所改善, 伍麥葉王朝 (661-750)讓他們和平地活動,可能根本沒有怎么注意他們。 阿拔斯王朝 時期(750-1258),許多摩尼教文獻被翻譯成阿拉伯文,比如,伊本-穆蓋法耳(757年卒)曾把摩尼的幾本著作翻譯成阿拉伯文, 比魯尼 和奈丁就是在一些摩尼教著作阿拉伯文譯本的基礎上,撰寫摩尼教歷史的。同時,阿拔斯王朝恢復了薩珊王朝反摩尼教的做法,譴責許多波斯血統的翻譯者是摩尼教的同情者。在 麥海迪 (775-785)和穆格臺迪爾(908-932)統治時期,設立了專門處置異教徒(主要是摩尼教徒)的機構,無情地對摩尼教徒進行迫害。967年前奈丁在首都 巴格達 親身認識三百個摩尼教徒,但是,當他寫作《群書類述》時,只有五個還留在首都,可見迫害之激烈。可能公元1000年左右,摩尼教徒在伊拉克就滅絕了。

發展

唐高宗 朝(650-683)摩尼教可能已經傳入中國。 武則天 延載元年(694)波斯國人拂多誕(侍法者)持《二宗經》至中國。開元七年(719) 吐火羅國 (位于今阿富汗北部)支那汗王帝賒上表,獻解天文大慕she(承法教道者),請置法堂。開元二十年(732),唐玄宗下敕嚴加禁斷,但西胡可以繼續信仰。安史之亂末期,代宗 寶應 元年(762)叛將 史朝義 誘回鶻 牟羽可汗 進攻 長安 ,唐遣藥子昂迎勞,牟羽可汗遂支持 唐軍 東擊史朝義,克洛陽,放兵攘剽。牟羽可汗於次年帶睿息等四僧回到回鶻,與他們討論了三天三夜,經過激烈思想斗爭,改宗摩尼教。" 熏血異俗,化為 茹飯之鄉;宰殺邦家,變為勸善之國。 ……法王聞受正教,深贊虔誠,大德領諸僧尼入國 闡揚。自后,慕she徒 眾,東西循環,往來教化。" 遠在巴比倫的摩尼教教主派第一級僧侶到回鶻,確立 摩尼教在回鶻的國教地位,使回鶻社會發生深刻變化。同時,摩尼教依靠回鶻的勢力,在唐帝國各地設置寺院。摩尼教勢力的擴張引起了佛教徒的警覺,禪宗典籍《歷代法寶記》中出現了對外道末曼尼(即摩尼)的攻擊。《歷代法寶記》約765年傳入 吐蕃 ,不久后(約775-797年間)赤松德贊贊普所撰《真正言量略集》中也出現對異端末摩尼的抨擊。

元和 、長慶年間(806-824)摩尼教僧侶常與 回鶻可汗 議政,作為回鶻的官方代表出使唐朝,勢力鼎盛。開成五年(840),回鶻為 黠戛斯 所破,唐朝立即改變對摩尼教的優容態度, 會昌 三年(843)沒收摩尼寺的莊宅錢物,焚燒其書籍圖畫,流放其僧侶,死者大半。會昌五年武宗禁佛,同時禁止各種外來宗教,摩尼教當也在其列。

摩尼教不容于唐朝朝廷,但 西域 各國五代北宋時摩尼教猶盛。回鶻西遷,在吐魯番建立高昌王國,摩尼教繼續處于國教地位,留下了大量各種語言的文獻和寺院、壁畫、細密畫等遺物。北宋 太平興國 六年(981)出使高昌的 王延德 等親眼目睹了那里摩尼寺的情況。西遷后的回鶻和 于闐 也曾派遣摩尼師出使中原。但是佛教逐漸占居上風,到十三世紀中葉蒙古征服 塔里木盆地 地區時,摩尼教與佛教相比已經微不足道。

中原的摩尼教則不得不依附佛教、道教以自存,逐漸演變為一種秘密宗教,通常被稱為明教。逃脫會昌法難的摩尼教呼祿法師來到福建," 授侶三山(福州),游方泉郡(泉州),卒葬 郡 北山下 。" 福建成為摩尼教在中國南方繼續傳播的主要源頭。北宋至道(995-97)中, 懷安 士 人李廷裕在京城開封一家卜 筮 商店里用五十千錢買到了一尊摩尼像,從此摩尼像就在福建流傳開了。 大中祥符 九年(1016)、 天禧 三年(1019)朝廷兩次敕福州;政和七年(1117)、宣和二年(1120)禮部兩次牒溫州," 皆宣取摩尼經頒入道藏"。真宗朝(998-1022)進獻明教經典的福建士 人林世長授守福建文學。編入道藏的摩尼教經典中可能有《老子化胡經》、《明使摩尼經》、《二宗三際經》等。摩尼教已經在福建贏得部分士人的信仰,依托道教,向合法化方向發展。

但是,摩尼教經常被指斥為鼓動叛亂的邪教。北宋太平興國間(980)撰寫的《僧史略》把梁貞明六年(920)陳州毋乙叛亂以及 后唐石晉 (923-946)時的相關叛亂歸罪于末尼黨類。宣和二年方臘發動大規模農民起義,統治者大為震驚,嚴厲鎮壓各種宗教結社,重立禁約,止絕 江浙 "吃菜事魔"之徒,連帶根究溫州明教, 毀拆 其齋堂,懲辦為首之人,懸賞獎勵告發。明教徒的特點是每年正月內,取歷中密日(星期天)聚集侍者、聽者等,所念經文及畫像有《證明經》、《圖經》、《日光偈》、《廣大懺》、《妙水佛幀》、《先意佛幀》、《夷數佛幀》、《四天王幀》等,多引爾時明尊之事。

南宋時,有的道教徒不甚分得清楚吃菜滅魔與明教的關系。

道士白玉蟾(約1215)的學生問他,鄉間多有吃菜持齋以事明教,謂之滅魔,彼之徒且曰 太上老君 之遺教,然耶?否耶?白玉蟾告訴其學生一些明教的教義,大要在乎清凈、光明、大力、智慧 八字 而已。但是沒有分辨吃菜滅魔與明教的異同。有的佛教史家把明教與吃菜事魔聯系在一起。1265年撰寫的《佛祖統紀》引述 洪邁 (1123-1202)《夷堅志》說:吃菜事魔,三山(福州)尤熾,稱為明教會。所事佛衣白,又名末摩尼。其經名二宗三際,其持修者,正午一食,以七時作禮。有的官員常把明教與其他宗教結社并列,視之為邪教。陸游在紹興三十二年(1162)寫的條對狀中寫道: 淮南 謂之二襘子,兩浙謂之牟尼教(即摩尼教), 江東 謂之四果,江西謂之金剛禪,福建謂之明教、揭諦齋之類。名號不一,明教尤盛。至有秀才、吏人、軍兵亦相傳習。其神號曰明使,又有肉佛、骨佛、血佛等號。白衣烏帽,所在成社。偽經妖像,至於刻版流布,假借政和中(1111-1118)道官程若清等為校勘,福州知州 黃裳 為監雕。陸游稱,近歲之 方臘 皆是類也。要求加以嚴懲,多張曉示,限期自首,限滿懸賞搜捕,焚毀經文版印,流放傳寫刊印明教等妖妄經文者。

元代在泉州設有管理明教和秦教(當即景教)的管領。馬可波羅及叔叔1292年到達福州時遇到的一個當地無名教派可能是摩尼教團。 明太祖 洪武 (1368-1398)初曾下詔并立法禁止各種異端信仰,其中包括牟尼明尊教(即摩尼教)。浙江按察司 僉 事 熊鼎 以大明教 瞽 俗眩世,且名犯國號,奏請沒收其財產而驅其眾為民。明太祖可能因為這道奏折,嫌明教教門上逼國號, 擯 其徒,毀其宮,戶部尚書 郁新 、禮部尚書楊隆奏留之,因得置之不問。盡管 清律 、安南律都因襲明律,繼續禁止牟尼明尊教,但是,有清一代和 安南 地方未必真正有摩尼教徒的活動了。

摩尼教中國傳播大事記

在玄宗 開元 期間,吐火羅國王曾獻一慕闈于中國,獲唐室接待。不過,在安史之亂前,該教并未在華設寺院,史書反而載有對該教之禁令。

據《通史》所載,玄宗不久以摩尼教“本是邪見,妄稱佛教誑惑‘黎元’”為由,下令中國人嚴禁參與。

然大致與入唐的同時,摩尼教也大規模地傳入回紇,其后更被定為國教。安史亂后,因回紇助唐平亂有功,摩尼教徒借回紇的支持,得以在華傳教。

據《佛祖統記》載,代宗大歷三年,敕準回紇摩尼教徒在長安建摩尼寺── 大云光明寺 。其后,又應回紇之請,于 荊州 、揚州、 越州 等州建寺。

憲宗 元和二年 ,再于河南、 太原 建摩尼寺二所,并派專員保護,自此以后,摩尼教寺滿布中國境內。摩尼教士隨 回教 使者來華,他們得到唐帝禮遇,在中國迅速傳播。

根據《舊唐書》記載,長興元年,回 訖 宰相將令摩居教五百七十三人入朝一同迎接公主,可見其借回訖與唐關系,勢力已延伸到政治層面。

另外,在元和八年,據《蕭唐書》記,宴歸國的回訖摩尼人,令至中書見宰官,由此可見,摩居教徒經常由回訖帶唐,并得唐室禮待。

除此之外,部份摩尼教徒也從事商業,據《舊唐書,回鶻傳》︰“摩尼至高師,歲往來西市,商賈頗與囊橐為奸”。

唐武宗會昌元年,回紇被中亞新興的 戛 黠 斯擊敗,國勢衰落,唐廷對回紇和摩尼教的態度立即改變。

據《會昌一品集》載,武宗會昌三年,回紇國勢衰落,從中國撤兵,要求唐室“安存摩尼”,但唐突改前態,下令禁 江淮 諸鎮的摩尼寺。

會昌滅法 時,摩尼教亦難逃其劫,《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說︰“會昌三年四月中旬,敕天下殺摩尼師,剃發令著袈裟,作 沙門 形而殺之。”

事實上,朝廷于會昌年已下令沒收摩尼教資產與書像等物,由于一些摩尼教沒反抗,致令京城摩尼死者達七十二人。

當時,摩尼教流行的地區以西北、華北地區為主,在福建、浙江沿海地區,因與波斯等國有海路交往,摩尼教也有一定勢力。自此就與下層的斗爭結合起來,成為農民起事的號召旗幟之一。

摩尼教先于祅教、景教被禁,而史書的記載亦較詳細,可見該教在唐后期聲勢頗大,經會昌一劫,摩尼教再不能在社會公開傳教,轉而在民間秘密流,并漸與其他宗教結合,歷五代兩宋仍不衰。

到了宋代,摩尼教已完全漢化并演變為明教(或明尊教)。宋代明教將原摩尼教教義要旨簡單地歸納為“清凈、光明、大力、智慧”8 個字。為了迎合民間的需要,更加發揮其追求光明、善良、儉樸、友愛的道德觀念,因而頗得人心,使之流傳甚熾。

第一個女人稱帝的 陳碩真 ,當時在 睦州 (今 淳安 的六甲嶺上 擱船尖 )利用秘密宗教起義,其實就是利用“佛全山”最早的摩尼教號稱“羽化登仙”揭竿起義,失敗后留下“天子基”(十門九不鎖)與“萬年樓”(萬年螺)神秘遺跡。

北宋宣和二年(1120) ,方臘以摩尼教(后來的明教)為旗號,利用陳碩真的“天子基”與“萬年樓”,于睦州(今天的六甲嶺上擱船尖),發動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見 方臘起義 ),在六甲嶺上設置完整的“五府六部”明教社會。后來的大明開國皇帝--- 朱元璋大明山 屯兵,有神秘的四年缺少記錄,留下許多“朱元璋藏寶處”的600多年 未解之謎

南宋時期,社會動亂加劇,以摩尼教為其宗教外衣的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影響較大者有王念經的衡州起義、東陽縣和信州貴溪的“魔賊”起義等。

元朝 統治者對于在民間暗地里聚眾結社的吃菜事魔,明令取締;而對于傳統的明教信徒聚居地區,則允許造庵奉祀,公開活動,以示優容。但要派政府官員嚴加管束,以防越軌。

隨著元朝統治者的腐敗,摩尼教、 彌勒教白蓮教 等民間教派迅速發展,互相融合,最后釀成 紅巾軍起義 。起義軍公開以“ 彌勒 降生,明王出世”的讖語箴言為口號,自稱魔兵,透露出摩尼教對紅巾軍的深刻影響。此時的摩尼教(明教)則進一步通俗化、世俗化,并與彌勒、白蓮兩教相融合,甚至合為一體。

朱元璋登基后立即鎮壓明教,除了國號仍稱“大明”之外,一切與明教有牽連的事物都下令更改。明教只得以更隱蔽、更秘密的形式開展活動。到了清代,許多民間教派,仍或多或少地受到摩尼教的影響。但史料已不見記載。

中文名
摩尼教
外文名
Manichaeism
別名
明教
形成時間
三世紀
發源地
巴比倫
相關文獻
瑣羅亞斯德教、猶太教、基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