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丁

人物 | 歷史人物 | 君王 | 商朝第二十二位國君

武丁(?-公元前1192年),是 商朝 第二十二位國君,也是商王小乙之子。他在位期間,勤于政事,任用 傅說甘盤祖己 等賢能之人輔政,勵精圖治,使商朝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得到空前發展,被稱為“ 武丁盛世 ”。公元前1192年,武丁去世,廟號高宗,死后由其子祖庚繼位。武丁是商朝歷史上的重要人物,他是商朝首都 朝歌 的奠基者,將商的國都遷到了 沬邑 。武丁的統治時期被夏商周斷代工程定為公元前1250年—公元前1192年。在他的統治下,商朝制定了祭祀制度,征伐了東夷、鬼方等地。武丁的重要性在于,他是中國歷史上最早被現代考古學證實的歷史人物之一,其在位時期的甲骨文被發現于商朝都城殷墟,這些甲骨文的發現證實了武丁的歷史地位。

人物生平

繼承王位

武丁是商王 盤庚 的侄子,商王小乙之子。相傳,武丁少年時期遵父命行役于外,與平民一同勞作,得以了解民眾疾苦和稼穡艱辛,與下層民眾比較接近。武丁在位前,是一個“舊勞于外,愛暨小人”,武丁長期在外,不能不認為是小乙的有意安排; 馬融 曾說,武丁為太子時,其父小乙使行役,有所勞苦于外,與小人從事,知小人艱難勞苦。

公元前1251年,商王小乙去世,武丁繼任商朝君主之位。武丁繼位后,想要復興商朝,但沒有得力的大臣輔佐。武丁因此三年不說話,將一切政事交由冢宰決定,自己則觀察國家風氣 。

即位之初

武丁 武丁繼位之初,朝中并非無人可用,《尚書·說命中》:“臺小子舊學于甘盤。”《史記·殷本紀》:“帝武丁即位……三年不言,政事決定于冢宰,以觀國風。”可見,除舊有的 官僚體系 外,武丁既有可托政事的冢宰,又有可以師事之的甘盤,并不缺乏治國的人才。后來,武丁任用刑徒出身的傅說擔任宰相,輔佐朝政。傅說盡力輔佐武丁,將商朝治理得很好。史籍中多有記載:《墨子·尚賢》:“昔者傅說被褐帶縈,庸筑于傅巖,武丁得而舉之,立為三公,使之接天下之政,而治天下之民”。“昔者傅說居于 北海 之州,圜土之上,衣褐帶索,庸筑于傅巖之城。武丁得而舉之,立為三公,使之接天下之政,而治天下之民。”《孟子·告子下》:“傅說舉于版筑之間。”《國語·楚語》:“昔武丁能聳其德… …而又使以夢象旁求四方之賢,得傅說以來,升以為公,而朝夕規諫。”《史記·殷本紀》記載:“武丁……得而與之語,果圣人,舉以為相,殷商大治。故以傅險姓之,號曰傅說”。

武丁利用“夢帝賚予 良弼 ”的策略提高了傅說的宗教地位,同時也極力提高傅說在行政系統中的地位,稱傅說“朝夕納誨,以輔臺德。若金,用汝作礪;若濟巨川,用汝作舟楫;若歲大旱,用汝作霖雨。啟乃心,沃朕心,若藥弗瞑眩,厥疾弗瘳;若跣弗視地,厥足用傷。惟暨乃僚,罔不同心,以匡乃辟。俾率先王,迪我高后,以康兆民”,使之成為權力系統中的關鍵人物 。

加強王權

武丁利用傅說進行強化王權的同時,也在理論和制度上對采取了集中權力的措施,集中王權的方法主要集中于三個方面,《尚書·說命》中比較詳細的記載:一是強調“惟天聰明,惟圣時憲,惟臣欽若,惟民從乂”的君臣秩序。二是改革用人制度,加強商王對官員的任免權。“官不及私昵,惟其能;爵罔及惡德,惟其賢。”建立任人唯能、任人唯賢的規則,力圖改變盤庚所強調的“惟圖任舊人共政”的用人模式,“最終取得了對官吏的最終任免權”。這實際上是對舊貴族在任職特權上的否定,大大加強了商王選拔官員的自由度,對王權的加強具有積極的意義。三是改革祭祀制度,把神權掌握到商王手中。 商代 前期與王權對立的貴族主要是依靠神權,《尚書·君》:“時則有若 伊陟臣扈 ,格于上帝,巫咸乂王家。在 祖乙 ,時則有若 巫賢 ”,所以列舉的權臣皆是“格于上帝”的巫師,神權構成對王權的主要威脅。商代的神權最主要表現于祭祀權,研究表明,武丁前期的 祭權 十分分散,多種非王卜辭都有頻繁祭祀祖先的記錄,有的甚至祭祀商王的遠祖。針對這種情況,武丁提出:“黷予祭祀時謂弗欽。 禮煩則亂 ,事神則難”,對祭祀進行改革。

武丁時期,特別是通過對土方、舌方和羌人等 方國 部落的一系列戰爭,不僅消除了邊患,有利于邊疆的開拓和發展,而且通過戰爭掠奪了大量財物和奴隸,從而又促進了商代奴隸制社會經濟的前所未有的發展。

公元前1192年,武丁去世,廟號高宗,由其子祖庚繼位。

為政舉措

政治

•封官

對新的領土,或直接封給征伐的將領等,如象雀就被封為“雀侯”;或封當地臣服的氏族方國首領為侯伯,象犬侯、 祝伯 等。甲骨文中被封的侯有五十余個,伯有近四十個,數量不少,這一方面也可說明,被商征服的氏族方國何其多。此外,臣服于商的氏族方國,對王朝不僅有貢納義務,還經常奉命征伐,象倉侯虎曾奉王命伐免方,侯告也奉王命伐夷方等。

•聯姻

商朝的統治區域,以現在的河南為中心。 甲骨文中常能見到商王族與氏族、方國聯姻的事。一般是商先通過征伐使之臣服,然后再聯姻,或娶諸侯之女為妃,或將王室之女嫁于侯伯等。這對鞏固商與諸侯的關系,加強國家一統的力度,還是頗有成效。縱觀中外歷史,聯姻都是國與國聯絡的一種重要手段。

筑城

在征服的地方建筑城邑,后可能再武裝殖民,甲骨文中就常有“在麓北東作邑于之”此類的記載,這是對統治新的疆域應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舉措。當時,商四周的氏族方國不少還處于原始落后的游牧生活階段,武丁此舉,實際上也算是在這些地區播撒文明的種子。

軍事

武丁 武丁鑒于朔方、土方經常侵擾商朝邊地和屬國,甚至聯合威脅商朝西北邊安全,于是采取各個擊破之策,多次遣將發兵進攻,又親自統兵出征,終將朔方、土方征服。用長達三年時間平定 鬼方 。發重兵擊敗羌方,俘獲大批 羌人 充當奴隸。統兵南征,深入 荊楚之地 ,擊敗荊楚軍,俘獲甚多。還出兵征伐夷方、巴方、蜀及虎方等。

武丁對周邊方國、部族的戰爭,拓展商朝版圖和勢力范圍,促進中原地區與周邊部族的經濟、文化交流,使商朝成為西起甘肅,東至海濱,北及大漠,南逾江、漢流域,包含眾多部族的泱泱大國,史稱“ 武丁中興 ”。

•對土方之戰

卜辭記載有一次土方曾入侵商朝北部附屬小國沚,沚君只好派人向武丁求救,五日之內連續報告好幾次,可見當時情況之危急,與土方的戰爭最后以商朝的勝利而結束,在武丁以后的卜辭中已不見土方的名字。

•對鬼方之戰

鬼方是比土方更偏北的一個游牧民族,是后來強大的 匈奴 民族的祖先,武丁時期對鬼方的戰爭進行的特別激烈,持續時間也很長,前后達上年之久,最后以商朝勝利而告終,不過,從以后匈奴的發展來看,武丁只是暫時將鬼方驅趕而解除它對商朝北部的威脅,并沒有徹底擊潰。

•對羌方之戰

羌方是商朝西部的一個部落,主要活動在今陜西西部及甘肅一帶,地廣人眾,十分強大,其中最重要的兩個部落是北羌和馬羌,他們與商朝的關系和戰不定,卜辭記載,武丁對羌方的戰爭,一次就曾調動一萬三千人,商朝人俘獲的羌方人只有很少一部分成為生產者,上至方伯,下至一般的羌民的絕大多數,都在商王頻繁地祭祀中充當敬獻給神靈的犧牲 。

家族成員

關系

人物

備注

祖父

商王祖丁

父親

商王小乙

伯父

商王陽甲、商王盤庚、商王小辛

妻妾

司母戊婦妌

(婦戊)

司母辛婦好

(婦辛)

婦癸

兒子

商王祖庚、商王祖甲

軼事典故

武丁盛世

商朝時甲骨文 武丁祭祀先祖 商湯 。第二天,有一只野雞飛來登上鼎耳鳴叫,武丁因此感到害怕。大臣祖己說:“君王不要擔心,趕快先把政事辦好。”于是祖己開導武丁說:“上天監察下民,以民眾的道義為標準。上天賜給下民的壽命有長有短,不是天使人壽命夭折,而是人本身斷送自己。有的人違背道德,不承認罪惡,上天降下旨意糾正他的行為。他才說:‘怎么辦呢?’唉!君王只要給民眾辦事,沒有不是繼承天意的,祭祀有常規,不要信奉應該拋棄的方法。”此后,武丁便開始修明政事,推行德政,使得天下百姓歡喜欣悅,讓商朝再度興盛起來,史稱“武丁盛世”。

傅說故事

武丁繼位后,想使商朝復興,但沒有得力的大臣輔佐,武丁因此三年不說話,將政事交由冢宰處理,自己則觀察國家風氣。有一次,武丁夜晚做夢遇到一個圣人,名叫說。武丁按夢中見到的形貌觀察群臣百官,但發現都不是在夢中所見之人。于是武丁派百官各處尋找,終于在一個叫傅險的地方找到說。當時說正服刑,在傅險筑路,把他帶來見武丁,武丁說:“正是他。”武丁與他談話后,認為他果然是一位圣人。便任命他為宰相,說輔佐武丁將商朝治理得很好。武丁于是就用傅險作為他的姓,稱做傅說。

史書記載

《史記·卷三·殷本紀第三》

后世紀念

陵寢墓地

武丁陵墓碑 武丁陵位于河南省西華縣縣城東北15公里的田口鄉陵西村。據載,當年武丁從商都率群臣前來今 西華縣 捕滅蝗災并體察民情,因積勞成疾病逝于今西華縣,葬于現址。古時的陵冢規模宏大,有載“望之如山”,為歷代帝王崇仰至祭。陵墓前原有廟宇陵園,陵后兩側分置武丁最器重的得力輔助丞相傅說、甘盤陵墓。因歷史上無數次 黃河 泛濫淤積和人為損壞,廟宇毀廢,僅留武丁主陵墓頂和散落古御祭碑刻數通被收藏。現存武丁主陵高約6米,長寬各百余米。武丁陵屬全國現存為數極少、且較完整的奴隸制度時期帝王陵寢。

人物評價

歷代評價

晏嬰晏子春秋 》:夫湯、 太甲 、武丁、祖乙,天下之盛君也。

左丘明 :“昔 殷武丁 能聳其德,至于神明,以入于河,自河徂亳,于是乎三年,默以思道。卿士患之,曰:‘ 王言 以出令也,若不言,是無所稟令也。’武丁于是作書,曰:‘以余正四方,余恐德之不類,茲國故不言。’如是而又使以象夢旁求四方之賢,得傅說以來,升以為公,而使朝夕規諫,曰:‘若金,用女作礪。若津水,用女作舟。若天旱,用女作霖雨。啟乃心,沃朕心。若藥不瞑眩,厥疾不瘳。若跣不視地,厥足用傷。’若武丁之神明也,其圣之睿廣也,其智之不疚也,猶自謂未乂,故三年默以思道。既得道,猶不敢專制,使以象旁求圣人。既得以為輔,又恐其荒失遺忘,故使朝夕規誨箴諫,曰:‘必交修余,無余棄也。’今君或者未及武丁,而惡規諫者,不亦難乎!”

司馬遷 :①“武丁修政行德,天下咸驩,殷道復興。”;②“武丁得說,乃稱高宗。 ”

張溫 :昔高宗以諒闇昌殷祚于再興,成王以幼沖隆周德於太平,功冒溥天,聲貫罔極。

引用来源

中文名
武丁
原名
子昭
性別
去世日期
公元前1192年
民族
華夏族
所處時代
商朝
陵墓
武丁陵
廟號
商高宗
登基時間
退位時間
在位時長
58年
主要成就
復興商朝,開創武丁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