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雍

人物 | 歷史人物 | 君王 | 吳國第二任國君

仲雍,又稱虞仲、吳仲、孰哉。

父欲傳位于 季歷 ,后立季歷之子 姬昌 ;仲雍與太伯主動避讓,從陜西渭水之濱遷居到江蘇無錫、常熟,斷發文身,耕田自足。太伯即位吳國君主,無子,而仲雍繼位。 仲雍墓 位于江蘇常熟市虞山東 麓 。

史籍記載

歷代記載

在《皇矣》一詩中,提到了太伯和王季:“帝作邦作對,自大伯 王季 。維此王季,因心則友。則友其兄,則篤其慶。載錫之光,受祿無喪,奄有四方。維此王季,帝度其心, 貊 其德音。”漢代 鄭玄 注解該詩道:“作,為也,天為邦,謂興周國也。作配,謂為生明君也。是乃自太伯、王季時則然矣。太伯讓于王季而文王起。”該詩中談到了太伯和王季兩人關系十分和諧。 南宋 朱熹 在《 詩集傳 》卷16對詩中提到的這種和諧關系加以解釋,認為:“于是既作之邦,又與之賢君以嗣其業,蓋自基初生大伯、王季之時而已定矣。于是大伯見王季生文王,又 知天命 之有在,故適吳不反。……然以大伯而避王季,則王季疑于不友,故又特言王季所以友其兄者,乃因其心之自然而無待于勉強。”最早的資料談到 古公 的兩個兒子,其中太伯對 周族 開拓疆土是立下了功勞的,王季對長兄極其友善,用朱熹的話說王季接受了王位,當然一定要表示出友善的樣子。不過這首最早提到太伯兄弟的詩中沒有談到仲雍。

  • 《左傳》

《左傳》僖公五年記載,虢國大夫宮子奇說:“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從,是以不用。”大伯即太伯、泰伯,大王就是古公。這里宮子奇的意思是說,泰伯、虞仲都是太王古公的兒子,泰伯不從父命,未能繼承王位。晉代 杜預 《春秋經傳集解》卷12的注解說:“大伯、虞仲皆大王之子,不從父命,俱讓適吳。仲雍支子,別封 西吳 。”這里的虞仲,不少學者認為就是仲雍。按這一句的解釋,我們知道泰伯、仲雍都是太王古公的兒子,他們沒有聽從父命, 所以把國家讓給了季歷而自己跑到吳地去了。宮子奇說這話的時候,距商末周初已過了四五百年,泰伯、虞仲的故事經常被人們提及。但奔吳是杜預的說法,宮子奇口里沒有提到。

哀公七年,“大宰 嚭 召 季康子 ,康子使子貢辭,大宰嚭曰:‘國君道長,而大夫不出門,此何禮也?’對曰:‘豈以為禮,畏大國也。大國不以禮命于諸侯,茍不以禮,豈可量也?寡君既共命焉,其老豈敢棄其國?大伯端委以治周禮,仲雍嗣之,斷發文身,裸以為飾,豈禮也哉?有由然也。”子貢這里的回答談到了 春秋 時人們對太伯和仲雍事跡的描繪:太伯是穿戴整齊,用周禮治理剛建立的國家。大伯死后,繼位的仲雍改變治國的方式,不再單純用禮致化,而是入鄉隨俗,效仿當地風氣,斷發文身。《左傳》并沒有談到太伯和仲雍治理的是哪個國家,但晉代杜預注云:“大伯周大王之長子,仲雍大伯弟也。大伯、仲雍讓其弟季歷,俱適荊蠻,遂有民眾。大伯卒無子,仲雍嗣立,不能行禮致化,故效吳俗,言其權時制宜,以辟災害,非以為禮也,端委禮衣也。”杜預認為仲雍是將禮與“吳俗”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他的意思是兄弟兩人治理的是 吳國

今本《竹書紀年》卷下詳細記載了仲雍三兄弟事情的原委,原來是古公認為季歷的兒子昌有天命,所以想把皇位傳給他,而仲雍和太伯這兩個哥哥為了成全父親,也為了不影響季歷的即位,來到了江南,最后至死也沒有回到北方:“ 太王 曰:‘吾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季歷之兄曰太伯,知天命在昌,適越,終身不返,弟仲雍從之,故季歷為嗣及昌。昌為西伯,作邑于豐。”古公明白地表示昌可以使周的基業發揚光大,在這種情況下,太伯和仲雍遂讓出位子,離開岐周來到“越”,應該指南方。

  • 《逸周書·世俘解》

《逸周書·世俘解》云:“王不格服,格于廟,秉語治庶國, 籥 人九終,王烈祖自太王、太伯、王季、 虞公 、文王、邑考。以列升維告殷罪。”按這里的意思,指武王克商后,把太伯、虞仲、 伯邑考 與大王、季歷、文王的神主一起祭祀,向他們報告了殷人的罪孽,說明太伯、虞仲、伯邑考都曾經有做國君的可能,所以 武王 把他們與大王、季歷、文王同時祭祀。

《論語·微子篇》中談到逸民有伯夷、叔齊、虞仲、夷逸等七人,他評價說:“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他認為虞仲能逃世隱居,行為廉潔,拋棄權術。有人認為仲雍兄弟是兩人一起逃到南方的,為何只提仲雍是“逸民”而不提泰伯?他們推測這里的虞仲不是仲雍,而是另有其人。其實這種推測是沒有依據的,因為《論語》中 孔子 對泰伯有專門的評價,孔子應該是從不同的角度來考量兄弟兩個人在歷史上的功績。《論語·泰伯》中孔子對泰伯有最高的評價:“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孔子認為泰伯是多次讓王位,所以他的行為已達到“至德”的高度。也許在孔子心目中,泰伯放棄了王位的繼承權,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達到了道德的最高境界“至德”,而仲雍只是跟隨泰伯隱居,他與王位關系不是很大,最多只是放棄了繼承王位的一點可能性,但他終身不后悔在落后地區生活,所以是著名的“逸民”,應該說也是了不起的。

“赤烏氏之先,出自 周宗 ,大王 亶 父之始作西土,封其元子太伯于東吳,詔以金刃之刑,賄用周室之璧。”這段話中說太王古公亶父統治著西土的周王國,而封他的大兒子太伯到東吳去,給了他財寶和管理的權力。《穆天子傳》中的一些記載不少學者認為不可靠,一些人認為此書是漢代以后人作,但也有人認為是 戰國 時的作品,如吳浩坤先生在《“太伯奔吳說”不宜輕易否定》(《歷史教學問題》1991年第4期)認為:“按《穆傳》與《紀年》等同出汲冢,是戰國時的作品當無疑問。”

  • 《史記·吳太伯世家》

在《史記·吳太伯世家》中,對仲雍和泰伯弟兄的記載明顯較以前的文獻更長,關于商末期周族的王位變更記載十分詳細:“ 吳太伯 ,太伯弟仲雍,皆 周太王 之子,而王季歷之兄也。季歷賢,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歷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荊蠻,文身斷發,示不可用,以避季歷。季歷果立,是為王季,而昌為文王。太伯之奔荊蠻,自號句吳。荊蠻義之,從而歸之千余家,立為吳太伯。太伯卒,無子,弟仲雍立,是為吳仲雍。仲雍卒,子季簡立。季簡卒,子叔達立。叔達卒,子周章立。是時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后,得 周章 ,周章已君吳,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虛,是為虞仲列為諸侯……自太伯作吳,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為二:其一虞,在中國;其一吳,在夷蠻。”

  • 《列女傳》

西漢 后期 劉向 的《列女傳》是專門記錄西漢以前杰出女性的著作,卷1《 周室三母 》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太姜 者,王季之母,有呂氏之女,太王娶以為妃,生太伯、仲雍、王季,貞順率導,靡有過失。太王謀事遷徙,必與太美。君子謂太姜廣于德教。”這段話對《史記》作了補充,因為《史記》只說太姜是季歷的母親,現在這里說三個兒子都是太美生的。以往有學者根據《史記》認為太姜是古公的 嫡妻 ,生了季歷,而太伯和仲雍不是嫡妻生的, 周朝 的王位是立嫡制,所以太伯和仲雍雖為長但不是嫡妻生的,沒有資格登上王位,可能猜測的成份較濃重。劉向認為三人都是太姜生的,所以太伯和仲雍的讓位更可值得后人的敬重。但同樣我們不知劉向的依據是什么。

  • 《漢書·地理志下》

東漢 前期 班固 在《漢書·地理志下》對仲雍和泰伯有一段簡單的描述:“周太王亶父興岐梁之地,長子大伯,次曰仲雍,少曰公季。公季有圣子昌,大王欲傳國焉。大伯、仲雍辭行采藥,遂奔荊蠻。公季嗣位,至昌為西伯,受命而王。故孔子美而稱曰:‘大伯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謂‘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大伯初奔荊蠻,荊蠻歸之,號曰句吳。大伯卒,仲雍立,至曾孫周章,而武王克殷,因而封之。”

  • 《論衡》

如同樣編于 漢章帝 時期 王充 的《論衡》,在卷3《 初稟篇 》中云:“古公亶甫三子:太伯、仲雍、季歷。季歷生文王昌。昌在襁褓之中,圣瑞見矣。故古公曰:‘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于是太伯知之,乃辭之吳,文身斷發,以讓王季。文王受命,謂此時也,天命在人本矣,太王古公見之早也。此猶為未,文王在母身之中已受命也。”王充主要是強調王季的兒子昌很小的時候就受命于天,因此泰伯和仲雍只能不去爭王位。卷14《譴告篇》中雖沒有專門談到仲雍,卻提出太伯是以采藥為名以避王季的,之后在吳立國:“且太王亶父以王季之可立,故易名為歷。歷者,適也。太伯覺悟,之 吳越 采藥,以避王季。使太王不易季名,而復字之季,太伯豈覺悟以避之哉?”這里的“歷者,適也”和到吳越的采藥,我們可以看到與《 吳越春秋 》上的記載特別相像。如果說這段話《論衡》不是來源于《吳越春秋》,那么也可以說它與《吳越春秋》采用了同一來源的材料。又卷23《四諱篇》云:“昔太伯見王季有圣子文王,知太王意欲立之。入吳采藥,斷發文身,以隨吳俗。太王薨,太伯還,王季辟主,太伯再讓。王季不聽,三讓,曰:‘吾之吳越,吳越之俗,斷發文身,吾刑余之人,不可為宗廟社稷之主。’王季知不可,權而受之。夫徒不上丘墓,太伯不為主之義也。是謂祭祀不可,非謂柩當葬,身不送也。”《史記》說太伯“文身斷發,示不可用”,這里王充進行了深入闡述,認為太伯因為斷發了,就說自己是“刑余之人,不可為宗廟社稷之主”。這通話其他的文獻未見描述,只是出于王充的筆下。

  • 《潛夫論》

此外如 王符 《潛夫論》卷9云:“太伯君吳,端垂衣裳,以治周禮。仲雍嗣立,斷發文身, 倮 以為飾。”他將《左傳》的“端委以治周禮”,解釋成“端垂衣裳,以治周禮”,雖不一定完全準確,但似乎更符合東漢人的看法。

家譜記載

《世界吳氏總譜》

一世諱仲雍

吳氏傳代始祖,字孰哉,號虞仲,周太王古公亶父次子。生于殷高宗武丁四十四年庚子,與兄泰伯同奔吳,第二位吳國君主,在位5年,卒于 殷小乙 九年辛未,享年92歲,娶萬氏,葬虞山。子二: 季簡 、居簡

【事跡】太王有意傳位給季歷之子昌,太伯攜弟仲雍逃到荊蠻句吳,易服毀容,完全改從吳人文身斷發習俗,以江蘇無錫東南 梅里 (今梅村鄉)為都城,建立吳國。

后世紀念

仲雍墓

仲雍 仲雍墓在虞山東麓,是常熟有史可考的最古的墓葬,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墓門石坊,面臨北門大街。墓前有墓碑,居中者書:“商逸民虞仲之墓”字樣。仲雍墓建有墓道、墓坊、墓周松樹環抱,氣勢磅礴,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墓前原有三道石牌坊,第一道是清 乾隆年間 建,上書“敕建先賢仲雍墓門”,第二道正面是江南督學使曹先題的四字牌“南國友恭”,第三道正面有“先賢虞仲墓”。兩側石柱上刻一 楹 聯“一時遜國難為弟,千載名山還屬虞”。牌坊之后,墓上有四塊墓碑,正間一塊是明代江南 巡按御史 路振飛 題字“商逸民虞仲周公墓”。

人物爭議

歷史質疑

仲雍 這里,有一個問題始終令人疑惑仲雍像 不解:仲雍為什么又稱“虞仲”。仲雍又稱“虞仲”,不僅常熟地方志上有,而且許多的古籍上都有記載,如《史記·微子篇》曰:“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據漢代班固認為,孔子在這里所說的虞仲就是仲雍)。眾所周知,仲雍姓姬,“虞”不會是仲雍的姓。據古籍載,仲雍的曾孫有一個叫虞仲,《史記·吳太伯世家》載明吳之世次為:泰伯嗣位于仲雍,仲雍生季簡,季簡生 叔達 ,叔達生周章。周章的弟弟被武王封國于周之北夏墟——虞(今山西省運城市平陸縣東北的 張店鎮 ),故稱“虞仲”。仲雍的曾孫叫虞仲,仲雍本人為什么也稱虞仲呢?距今七百多年前的南宋著名文人 范成大 曾思索過這個問題,并在他的巨著《吳郡志》中作過考釋,他的意見是:仲雍是周章弟虞仲的始祖,而虞仲被武王封國于虞,后代人把虞仲的封國“虞”的名稱冠于他的始祖仲雍之前,所以仲雍又稱虞仲。這個考釋,庶幾解決了仲雍何以又稱“虞仲”的疑案,可以說找到了解釋這個問題的一種頗為妥善的辦法。范成大的考釋原文不長,茲抄引于后:虞仲,《史記》:“武王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夏墟,是為虞仲”。《 史記正義 》引《周本紀》云:“古公有長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左傳》云:“太伯、虞仲,文王之昭”。按,周章弟亦稱虞,當時周章弟名仲,初封于虞,號曰虞仲。然太伯弟仲雍,又稱虞仲者,當時周章弟封于虞,仲雍是其始祖,后代人以國配仲,故又號始祖為虞仲。(見《吳郡志》卷四十八《考證》)

生平考證

大體而言,至東漢,關于仲雍生平的描寫已達到一個高峰,人們在不斷地發掘和提煉仲雍和泰伯資料的過程中,漸漸地對兩位圣人加以美化,細節描寫增多,人物的心理活動不斷豐富,個性越來越生動,對話變得詳細。關于仲雍的基本事實,東漢的文獻都是認同的,所以主體的部分沒有太大的變化,但在細節上卻更加充實,使一個本該遠去的人物卻隨著時間的推移反而變得越來越清晰,人物形象越來越豐滿。這種層層疊加的堆積,必然不可避免地會使后人擔心起關于仲雍史實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通過對不同歷史階段文獻中仲雍形象的分析,可以看到仲雍這個人在歷史上肯定是存在的,但是否奔吳,先秦的文獻中并沒有肯定的說法。其次,隨著時間的推移, 兩漢時期 記錄仲雍的生平資料越來越詳細,內中免不了有學者憑空創造的成分,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各種文獻關于仲雍的基本史實都是有依據的,所以他們述說的仲雍事跡還是可以參考和引用的。文獻對仲雍的記載,可以使我們發現,仲雍的形象從模糊變得清晰起來。由于仲雍與泰伯讓國奔吳的行為,符合中國傳統社會禮讓、孝恕的道德標準,長期以來一直受到人們的敬仰和稱頌,因而關于他的形象就在不斷堆積。大體而言,漢代以后文獻記載中的仲雍,已不再是仲雍原本生平的敘述,而是兩漢時期人們需要的仲雍。他們需要對仲雍在歷史上的作用進行推崇,對仲雍的道德和思想加以放大。

家族成員

仲雍,吳國第二代君主,吳地和常熟的始祖; 姬姓 ,名雍。

父親為古公亶父,即周太王,兄弟排行第二,哥哥太伯,弟弟季歷。

人物評價

仲雍是一位萬人景仰的常熟先賢,他的謙恭禮讓、開拓進取,是千百年取之不盡的精神財富。  (南京圖書館研究部主任、研究館員 徐憶農

仲雍和其兄長太伯的行為向世人昭示了“讓”的美德,并成為“讓”德的符號,他們的行動深刻影響了中國傳統思想和 倫理道德 。在當下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之際,如何汲取仲雍所體現的禮讓、包容和開拓的精神,有著現實價值和意義。常熟和岐山兩地都是歷史文化名城,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讓國南來—仲雍》贈書儀式及學術研討會)

仲雍與泰伯讓國南來,不僅開創了吳國600年基業,還讓出了周朝800年偉業;仲雍與泰伯之讓,是中國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源頭,在 周公 ——孔子—— 言偃 的思想文化遞承中,是導源性的一環。  ( 蘇州日報

引用来源

中文名
仲雍
別名
虞仲、吳仲、孰哉
出生地
周原遺址
出生日期
公元前1161年
去世日期
公元前1070年
民族
華夏族
所處時代
吳國
主要成就
吳國第二任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