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武”一詞最早見于《漢書》中《地理志》所屬的張掖郡昭武縣(今甘肅)。《新唐書》以康、安、曹、石、米、何、火尋、 戊地 、史為昭武九姓,而以東安國、 畢國 、捍、那色波附于其間, 曹國 又分為東、西、中 三國 。《 資治通鑒 》記載:“ 顯慶 四年(659年)九月,詔以石、米、史、 大安 、小安、曹、 拔汗那 、挹 怛 、 疏勒 、朱駒半等國置州縣府百二十七。”
介紹
“昭武”一詞最早見于《漢書》中《地理志》所屬的張掖郡昭武縣(今甘肅),昭武九姓的史料始見于《 魏書 》、《 北史 》、《隋書》、兩《唐書》中的各 《西域傳》。另據《北史》、《隋書》,烏那曷、 穆國 、 漕國 也是王姓昭武的國家。
漢文史籍稱其原住祁連山北昭武城,被 匈奴 擊走,西遷中亞河中地區,枝庶分王,有康、安、曹、石、米、史、何、穆等九姓,皆氏昭武,故稱昭武九姓。根據《隋書》,昭武九姓本是月氏人,舊居 祁連山 北昭武城(今甘肅臨澤),因被匈奴所破,西逾 蔥嶺 ,支庶各分王,以昭武為姓。居民主要務農,兼營畜牧業。
粟特人 在歷史上夙以善于經商著稱,長期操縱 絲綢之路 上的轉販貿易。早在 東漢 時期,洛陽就有粟 弋 (即粟特)賈胡。敦煌古代 烽 燧 ( 斯坦因 編號之Ⅻa)下曾發現寫在紙上的“古粟特語信柬”數件,其內容反映了東漢末或 西晉 末粟特人的經商組織和活動。
中國 南北朝 、隋、唐時期對從中亞粟特地區來到中原的粟特人或其后裔10多個小國的的泛稱,其王均以昭武為姓。早在南北朝時期, 姑臧 等地就有昭武九姓胡建立的移民聚落。
南北朝以來,昭武九姓經商范圍更加擴大,并不時為一些國家承擔外交使命,如545年 北周 曾派遣 酒泉 胡安諾盤陀出使 突厥 。在唐代,經商的昭武九姓 胡人 常被稱為興生胡或簡作興胡。從敦煌、吐魯番出土文書看,興胡與縣管百姓、行客并列,表明他們可能有一定的特殊身份或社會地位。
昭武九姓人善商賈,和中國通商很早,唐代在中國的外商,以昭武九姓人最多,其中又以康國人、石國人為主。在唐代,碎葉、 蒲昌海 (今新疆羅布泊)、西州、 伊州 、燉煌(今甘肅敦煌縣城西)、 肅州 (今甘肅酒泉)、 涼州 (今甘肅武威)、長安、 藍田 、洛陽、關內道北部河曲六胡州等地都有昭武九姓胡的聚落。
六胡州,630年,東突厥 頡利可汗 降唐,原突厥中的昭武九姓部落隨之入塞,唐為安置這批昭武九姓而置。據敦煌寫卷《光啟元年沙州、伊州殘地志》,唐代在今 羅布泊 地區有康國大首領康艷典建立的五六座移民大城鎮;敦煌郡敦煌縣從化鄉住著昭武九姓胡三百余戶,人口當有一千三四百人。在內地,許多昭武九姓胡散居各地,其聚居者往往自有統領,稱作大、小首領;在戰亂時期往往自有城主(如伊州)。
6世紀中期昭武諸國相繼臣屬 西突厥 ,7世紀中期歸附唐朝,受安西都護府統轄,同時開始遭受 阿拉伯帝國 侵襲,多次向唐朝求援,接受唐朝賜封的王號,反抗阿拉伯帝國。
721~722年(唐玄宗 開元 九至十年)攻陷六胡州的 康待賓 、安慕客、何黑奴、石神奴等是昭武九姓胡;安史之亂的頭目 安祿山 、 史思明 為營州(今遼寧朝陽)雜胡,也是昭武九姓胡后裔。
8世紀下半葉諸國逐步消亡。
昭武諸國
唐高宗 初年在疾陵城設有 波斯都督府 ,唐玄宗為制定在中亞抵制大食東擴的戰略,問道群臣 西域 諸國道里遠近,做為鴻臁卿的 王忠嗣 對 唐明皇 講述往 大食 去的里程甚詳。在顯慶至天寶年間,唐朝確有在中亞抵制大食東擴的戰略,即利用當地的政治勢力抵抗大食,力求以最小的軍事力量保持西域地區的相對安寧。唐朝還在中亞建立起一個針對大食的防御體系,該體系先后以突騎施、康國為中心,中亞九姓胡基本上加入這個體系中。
康國
在今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一帶,是昭武九姓的中心。大臣3人,共掌國事。兵馬強盛,多是赭羯(意為戰士)。唐高宗 永徽 時以其地為康居都督府,授其王拂呼 縵 為都督。696年(萬歲通天元年), 武則天 封其大首領篤娑缽提為康國王。712年大食破其城國,國王烏勒伽投降并締結條約,但于719年(開元七年,回歷百年)復上表請唐助其反抗大食。744年( 天寶 三載)唐封其子康國王咄 曷 為欽化王。
米國
米國治 缽息德城 (今片治肯特),與康國關系密切。642年(貞觀十六年)為西突厥所破 。654年(永徽五年,回歷33年)為大食所破。658年(顯慶三年)以其地為 南謐州 ,授其君昭武開拙為刺史。718年(開元六年)二次遣使來唐的米國王當即片治肯特領主迪瓦什蒂奇,于722年被大食人所俘,旋被殺。731年康國王烏勒伽請唐封其子默啜為米國王。744年唐賜米國王為恭順王。760年以后片治肯特廢棄。
曹國
西曹治瑟底痕城(今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西北伊什特汗),與康國關系密切。731年( 開元十九年 )唐封康國王烏勒伽之子咄喝為曹國王。天寶三載賜曹國王為懷德王。
中曹治迦底真城(在今撒馬爾罕西北之凱布德)。
東曹首府布恩吉卡特,一說在今烏勒提尤別,一說在烏勒提尤別西南之沙赫里斯坦。722、740年曾屈服于大食人,但直到752年(天寶十一載)尚上表唐朝請擊 黑衣大食 。
何國
何國在今撒馬爾罕西面。永徽時以其地為貴霜州,任何國君為刺史。
安國
安國在今布哈拉地區。唐顯慶時為安息州,任安國王為刺史。其王別頓之遺孀 可敦 在7世紀下半葉多次抗擊大食入侵,其子安國王篤薩波提一度被篡位,709~710年由大食埃米爾屈底波·伊本·穆斯利姆重立篤薩波提為王。但719年(開元七年)篤薩波提向唐上表乞師以抗大食,后被大食人所殺,其子屈底波曾遣使來唐,751年為大食人所殺。阿悉蘭在位7年,被大食哈里發下令殺死,其兄弟在位7年,于782年(一說783)又被殺,其國遂亡。
在 澤拉夫尚河 和卡什卡河流域,即穆斯林文獻所稱的粟特境內,還有 東安國 , 西安國 ,畢國和 史國 等國。除上述地域外,還包括 石國 與捍。
石國
石國在今塔什干一帶。658年(顯慶三年)唐以瞰羯城為 大宛都督府 。713、714年大食人侵入石國。開元初封其君莫賀咄吐屯為石國王 。721年(開元九年)伊捺吐屯屈勒嗣立,請討大食 。739年(開元廿七年)莫賀咄吐屯復助唐擒突騎施可汗吐火仙,封為順義王 。740年大食埃米爾納斯爾入侵 。750年(天寶九載)石國王子走大食乞兵,攻怛羅斯(今哈薩克斯坦江布爾城附近),敗唐將高仙芝軍。753年唐封石國王子那俱車鼻施為懷化王。石國至762年( 寶應 元年)尚遣使朝貢于唐。
捍鈸汗
即拔汗那。
上述諸國均在 窣 利(粟特)境內。
火尋等國
火尋即花拉子模,在阿姆河下游兩岸地區。烏那曷,舊安息之地,都城在阿姆河西,東北去 安國 400里,西北去穆國200余里。
穆國
都城在阿姆河西,亦安息故地,東北去安國500余里,東去烏那曷200余里,今名查爾米。漕國,當即漕矩吒,都鶴悉那,今名加茲尼,8世紀初起臣屬 罽賓 。
九姓由來
漢初,匈奴破月氏,迫其西遷,以河西昭武(昭武即王城,今甘肅臨澤昭武, 張掖 附近)為故地的月氏部落遂向西逃亡,進入中亞粟特地域(索格底亞納,Sogdiana,今 錫爾河 與阿姆河中游之間澤拉夫善河流域一帶),征服當地土著,形成若干城邦。稍后,為 嚈噠 統治,一度被迫改姓溫(溫那沙)。
嚈 噠 衰落之后,各城邦重獲獨立,復姓昭武,形成以康國為首的諸粟特城邦,其中有安、曹、石、米、何、史、穆、畢等國,統稱“昭武九姓”。(《新唐書》以康、安、曹、石、米、何、火尋、戊地、史為昭武九姓,而以東安國、畢國、捍、那色波附于其間,曹國又分為東、西、中三國。另據《北史》、《隋書》,烏那曷、穆國、漕國也是王姓昭武的國家)
唐代又稱“九姓胡”或單稱“胡”,西文則稱之為“粟特”(Sogdians),后又部分接受突厥及唐朝的統治。八世紀國亡于大食,此后其國人大部分逐漸 突厥化 、伊斯蘭化,成為今日中亞 烏茲別克人 之一分子,小部分余眾則散入 塔吉克人 之中。
隋唐影響
昭武九姓的活動特點使他們在東西方文化交流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祆教 、 摩尼教 、中亞音樂、舞蹈、歷法之傳入中原,中國絲綢、造紙技術之傳到西方,昭武九姓無疑是重要的媒介。他們還在中原四周的游牧汗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中起很大作用,特別是把粟特文字帶入突厥、 回鶻汗國 ,其影響所及,回 鶻 文、蒙古文、滿文均可溯源于粟特字母。
中國隋唐時期中亞的九個沙漠綠洲國家,即“昭武九姓”國,包括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尋和戊地國。他們處在古絲綢之路上,世代善于經商。唐中葉平定西突厥后,這九個國家便臣服于大唐王朝,隨后開始了與中原漢人的融合,而其中的幾個國家成為中國一些姓氏的起源。
“康國”為西域的 康居國 。據《梁書·康絢傳》記載,漢代時康居國派遣王子來到中國,以示臣服。王子就落腳在河西(河西走廊與 湟 水流域一帶)待詔,后來便定居河西。康國是九姓國的宗主國,人好酒,善經商。唐朝時期盛行的“乞寒節”便源于康國。唐武德十年,康國使者第一次入朝長安,曾獻獅子、金桃、銀桃和胡旋女等。后來,康國人不斷擁入中原,并逐漸被漢化。他們以國為姓,于是康國人便成了中國“康”姓的起源。
“史國”是康國的支系,居史城,因此便叫做史國。隨著康國人與中原的頻繁來往,史國人也開始到中原居住。據史料記載,史國人曾向唐朝進獻文豹、舞女等。定居中原后以“史”為姓,以示不忘其本,并成為中國“史”姓的一支族源。
“安國”在今烏茲別克斯坦布哈拉一帶,唐高宗永徽年間,安國歸附中原,后為中國“安”之姓氏。史料記載,安國曾向唐朝進獻名馬(傳說是 汗血寶馬 )。安國人有一個傳統就是招募勇健男子,訓練為 柘 羯。柘羯均為勇猛善戰的斗士,視死如歸,戰無前敵。最初目的是為了押解財貨,保障商旅安全,收取傭金。唐朝胡人安祿山本姓康氏, 冒姓 安氏 ,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爆發安史之亂,招募了許多柘羯人助戰。
“曹國”分為東、西、中三曹。曹國人身材高大,精于戰斗。唐時曹人也多為宮中琵琶高手, 白居易 《 琵琶行 》序中“ 琵琶女 自言嘗學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之“曹”便指曹國人。曹國人入住中原后,依漢族人習俗,將國名漢化為“曹”姓,世代相傳至今。
“石國”在今烏茲別克斯坦的塔什干一帶,地位居昭武九姓第二,國王姓石,都城在柘折城。唐高宗永徽年間,自愿歸附唐朝,并將西域的歌舞傳入長安,對唐朝的歌舞產生了很大影響。當時,著名的西域少數民族藝術家石寶山,就是大唐境內的石國后裔。
“ 米國 ”開元年間向唐朝進獻獅子、璧、舞筵和胡旋女等。 南宋 鄧名世 《 古今姓氏書辨證 》說:“米,西域米國人,入中國者,因以為姓。”由此可見,米國在唐中葉以后便大量進入中原并逐漸漢化,成為中國“米”姓家族的祖先。
“何國”都城里的高樓上,北面繪有中華古帝及東突厥、 婆羅門 、西波斯、 拂菻 諸王,何國國王每天早晨前往拜 謁 。從南朝梁代開始,中原就有來自西域的“何”姓人。唐中葉后,何國人便大量擁入中原居住,成為中國“何”姓的族源。
據報道,在西安、洛陽出土的許多昭武九姓的墓志銘,就記載了曹、石、米、何、康、安 諸姓 為唐朝立下的軍功和擔任的軍政職務。由此可見,隋唐時期,中國和西域的少數民族國家建立了密切的聯系。也正是大唐王朝繁榮興盛的國力,吸引了西域昭武九姓國人民留居中原與漢人融合,并成為中國康、史、安、曹、石、米、何等姓氏的起源。
引用来源
- • 話說“昭武九姓”—— 中新網 2021-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