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比湖

地點 | 地形地貌 | 湖泊 | 準噶爾盆地最大的湖泊

艾比湖是新疆最大的咸水湖,是 準噶爾盆地 最大的湖泊。漠西蒙古語稱為艾比淖爾,艾比即向陽,淖爾即湖,艾比湖即朝陽湖。位于精河縣城以北35公里處,西與北疆鐵路精河到阿拉山口段相鄰,向北行35公里,即到阿拉山口,東為甘家湖梭梭林自然保護區。

博爾塔拉河精河奎屯河 ,分別從西、南、東三個方向注入艾比湖,成為湖水的主要來源。湖面呈橢圓狀,面積650平方公里,水深平均2—3米,湖面海拔189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 湖面面積1200平方公里,如今萎縮至500平方公里左右, 湖濱 地區荒漠化程度加劇,成為中國西部沙塵暴主要策源地之一,直接威脅到天山北坡經濟帶的可持續發展和 新亞歐大陸橋 的安全運行。

地理位置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縣、雙河市、阿拉山口市之間。

資源介紹

艾比湖是一個資源蘊藏豐富的湖泊。湖區中,有豐富的鹽、 硭硝硫酸鎂 、硼、溴、碘等非金屬礦藏。鈉鹽儲量有1.25億噸, 鉀鹽 為200多萬噸, 硭 硝9700萬噸,硫酸鎂1億噸以上。這里是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重要的食鹽、硭硝產地。早在清 光緒 二十八年,即1902年,清政府就以“ 官督商辦 ”的體制,在這里開辦鹽業;民國年間,這里的鹽業也十分興旺。新中國成立后,艾比湖的鹽業發展突飛猛進。總曬場面積達到201.31公頃;能源、通訊、交通設施完備;提水、抽鹵、積鹽、運輸,已實現了動力化、機械化。年生產能力為: 原鹽 5萬噸,粉洗加碘精鹽1.5萬噸,產硭硝3萬噸, 氯化鎂 1000噸。鹽業已成為精河縣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艾比湖獨特的濕地生態環境,是數百種動、植物生息繁衍的場所,有著其生物資源的多樣性。在生物資源中,首屈一指的要屬 鹵蟲 ,被艾比湖周圍的人稱為“軟黃金”。已被列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濕地自然保護區”。鹵蟲,是一種小型甲殼動物,生活在高鹽度水域中。 鹵蟲卵 ,是高檔 觀賞魚 、名貴蝦、蟹的良好活餌料。鹵蟲在我國是一種稀缺資源。然而,艾比湖的鹵蟲資源量在全國100多個鹽湖中,名列榜首。蟲體的年存量在4000噸左右;純凈干燥卵的年存量有200噸到400噸左右。精河縣與科研、生產單位聯合開發鹵蟲產業。鹵蟲、鹵蟲卵系列產品開發項目被列入2000年度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星火”計劃。僅起步之初的2000年,就實現產值1400萬元人民幣。

艾比湖 艾比湖的鹽、艾比湖的鹵蟲潛含的經濟價值,經過專家們認真論證,大約在1萬億元以上。艾比湖沿岸茂密的蘆葦,是紙業、建筑業寶貴的資源;次生林里的野生動物鶴、天鵝、 野鴨麝鼠 等不僅是珍貴的物種資源,還為旅游開發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夏季,藍色的波濤,蕩漾不息;岸邊的蘆葦叢,綠意正濃;湖面上戲游的天鵝、野鴨、大雁婉轉啼鳴。秋季,碧水長天,蘆花飛放,朝日起,夕陽下,湖面流彩溢霞,綺麗迷人。湖的四周,有大片的 梧桐梭梭紅柳 等灌木林,成為鹿、 野羊 、野兔、野雞的棲息地,還生長著 勿忘我千里光 、紫羅蘭等芳草野花。冬季,波濤在冷空氣影響下,形成了層層迭迭的巨大冰塊。第二年春天,湖水解凍,許多鳥類又來到這里,生兒育女,年復一年。濕地里諸多的生物資源,正等待著人們去進一步地認識與開發。

旅游介紹

適宜旅游方式

避暑、探險、科考、野營、攝影

交通

博樂市區有到達艾比湖自然保護區的旅游專線。

住宿

博爾塔拉的住宿比較方便,從經濟實惠的小旅館到高檔舒適的星級賓館一應俱全,可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如:博爾塔拉艾比湖大酒店、博爾塔拉賓館、博樂市中亞大酒店、博爾堪拉旅游賓館、石化賓館等。

美食

博爾塔拉的餐飲主要以 蒙古族 特色為主,其中阿拉騰餐廳頗有民族特色。另外那達慕宴賓樓昨常有名。

特產

有陶器、玉器、樂器、吾維吾爾族民間印花布、維吾爾花帽等、

特別推薦

艾比湖的鹽、艾比湖的鹵蟲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野生動物有鵝、天鵝、野鴨、麝鼠等。

生態環境

艾比湖 湖區屬中溫帶大陸性干旱氣候,年均氣溫7.8℃,1月平均氣溫-16.0℃,極端最低氣溫-36.4℃(1955年1月3日);7月平均氣溫25.0℃,極端最高氣溫41.3℃(1987年7月31日);多年平均無霜期190d,日照時數2 722.6h;降水量90.9mm,最大年降水量163.9mm(1958年),最小年降水量28.5mm(1957年);蒸發量1 662mm。湖盆西北部為著名的大風口──阿拉山口(又名準噶爾門),全年大風日數164d,最多185d,最大風速55.0m/s。

集水面積50 621.0km2,補給系數97.0。湖水主要依賴地表徑流補給,主要入湖河流有奎屯河, 四棵樹河 、精河、阿卡爾河、大河沿子河、博爾塔拉河和 時令河 23條,河流年總徑流量37.46×108m3,其中5.6×108m3入湖,而31.86×108m3被引入灌區、滲漏地下和消耗于地面蒸發與植物 蒸騰 。入不敷出,湖泊萎縮,1950年以來湖面縮小了548.0km2。其中僅1988年6月~1989年5月水量收支盈余0.56×108m3,使湖面增至651.0km2(楊川德,1990年)。

湖表鹵水密度1.079,pH值8.49,礦化度112.4g/L; 晶間鹵水 密度1.237,pH值6.91,礦化度377.73g/L,屬中→新生代構造斷陷形成的硫酸鈉亞型 鹽湖鹽類礦床 主要是石鹽、芒硝。其中石鹽主要以小鹽湖或鹽灘形式分布在湖南、東南部湖灘,沙泉子鹽灘最大,長10.0km,寬1.0km,面積10.0~15.0km2,平均厚0.35m,以石鹽為主,伴生芒硝、無水芒硝、 石膏鎂鹽 等。芒硝主要分布在湖北、南部,其中北部原生芒硝沉積帶,長10.0km,寬1.0m,層厚0.05~0.10m,白色球粒狀,質地純凈;南部湖灘地帶有次生芒硝沉積,面積不大,但鹽層集中,質量好,利于小規模開采。儲量石鹽1.25×108t,KCl200×104t,硫酸鈉700×104t,硫酸鎂1.07×108t,B6×104t,Br2×104t,I400×104t。建有艾比湖鹽化總廠,生產原鹽、粉精鹽、 加碘鹽水氯鎂石 等系列產品。

環境惡化

艾比湖 艾比湖曾經像一把保護傘維持著該地區乃至整個新疆北部的生態平衡。這個新疆第一大咸水湖只剩下530平方公里湖面,它的大面積的干縮引發了風沙天氣,附近地區的居民苦不堪言,每逢刮風便攜帶塑料袋出門,罩在頭上以防風沙;遇上大風天,“風吹石頭跑”的情景隨處可見。每當大風掠過艾比湖干涸的湖底,霎時間就會鹽塵滾滾,天昏地暗。沙塵掠過的地區,田野、房屋、電線等均落滿厚厚的沙土。進入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位于艾比湖旁的精河縣 浮塵天氣 平均達到112天,是六十年代的9倍,每年降塵達每平方公里289噸。

長期從事艾比湖生態問題研究的專家李遐齡說,艾比湖流域的生態惡化事實上已成為困擾新疆的第二大生態問題,艾比湖干縮導致的地下水位下降,使該流域周邊地區荒漠化大大加快,荒漠化速度已高達每年38平方公里。

艾比湖 據專家測算,大風從艾比湖底卷起的沙塵和鹽塵每年高達480萬噸,使數百公里以外的烏魯木齊地區也受到風沙侵害。據了解,艾比湖附近的精河縣在過去的十年中,被沙化、堿化的草場占全縣可利用草場面積的70.2%;給當地農牧業造成巨大損失。不僅如此,大風卷起的鹽塵降在輸電線路上,造成年平均大面積停電近30次,僅精河縣,每年因風沙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就超過5000萬元,間接損失達數億元。

由于風蝕路基,沙埋路面,已迫使艾比湖附近的312國道三次改道,沿艾比湖西畔通過的140公里路段亞歐大陸橋也經常因流沙埋壓鐵路而中斷運行。鐵路部門說,艾比湖風沙目前已成為保持第二條 歐亞大陸橋 通暢的最大威脅。

在艾比湖附近的鐵路線旁看到,路基兩側數月前才豎起的蘆葦防風墻不是被吹倒就是被黃沙掩埋。一名鐵路技術人員指著一條條兩、三米高的沙龍說,每次風沙來臨,這些沙龍就會將鐵路線埋沒。盡管每年都投入巨額防風資金,但還是擋不住沙龍前移,風沙給鐵路部門造成的損失,每年都在千萬元以上。歐亞大陸橋靠近艾比湖一段曾有10余公里因風沙太大不得不改線。

惡化原因

艾比湖 艾比湖生態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是水資源可利用總量的供需矛盾引起的。專家分析說,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由于人口增加和大規模水土開發,使艾比湖流域的主要河流奎屯河、四棵樹河、 古爾圖河 被攔截斷流,精河、博爾塔拉河入湖量減少。

艾比湖僅靠精河、博爾塔拉河每年補給地表水6億立方米,維持湖面在500平方公里左右。博州水資源可利用總量20億立方米,其中工農業及城市用水總量13億立方米,補給艾比湖最多只有7億立方米。據測算,維持艾比湖湖面和濕地現狀每年共需水量至少在8億立方米以上。

據了解,歷史上注入艾比湖的較大河流達到11條,但只有精河、博爾塔拉河在秋冬兩季有較大的水量注入湖里,奎屯河等多條河流在注入湖泊之前就因河流兩岸過度用水而干涸。

艾比湖流域生態惡化是在20世紀五十年代以來大規模墾荒的歷史背景下發生的,流經地區為了灌溉大量新開墾的耕地,在湖泊上中游地區大規模修渠引水,在耕地大面增加的同進,入湖水量逐年減少。

耕地和綠洲面積的增加,并沒能改善當地人的生存環境。相反,這一干旱地區的地下水位正逐年下降,稀疏的荒漠植被正大量枯死,氣候變得越發干燥,許多地方已不適宜于人類居住。

鑒于艾比湖湖面逐年萎縮導致周邊生態環境急劇惡化,新疆一些生態專家呼吁加強艾比湖流域水資源統一管理,以維持現有湖水面積。新疆先后實施了艾比湖主風道治理工程、兩河(精河、大河沿子河)下游節水工程和植樹種草工程,使這一地區的荒漠植被得到了有限的恢復,艱難地維持著艾比湖流域的生態環境。

然而,這些措施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艾比湖生態惡化的趨勢。專家們說,對水資源的過度追求與開發是艾比湖流域生態惡化的最主要原因,但要解決艾比湖生態問題,不僅在于正確處理水土開發與保護生態的關系、經濟建設與節約資源的關系,關鍵在于解決湖水補給問題。據測算,維持艾比湖湖面和濕地現有水平所需水量至少在8億立方米以上,而該地區水資源總量根本無法滿足需求。

經過多年研究和試驗,多數專家都認為,要保證艾比湖流域生態不再繼續惡化,必須要維持該湖的水面不再繼續縮小,進而對已干涸的湖底實施“水覆蓋”,但首先要解決的是注入艾比湖的水量問題。 北疆 的干部群眾呼吁:希望國家像治理塔里木河一樣,把艾比湖流域的治理納入國家重點優先項目。

治理措施

艾比湖濕地保護區周邊已經建起14個管護站,負責進行艾比湖周邊的巡護工作,但由于艾比湖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管護站人員的招聘工作比較困難。

“盡管做了很多努力,也遇到很多困難,但艾比湖生態保護的根本問題仍是缺水問題。”自治州委員會常委王新和表示。

艾比湖平均水深僅1.4米,對入湖水量十分敏感,每增減1億立方米入湖水量,湖面即增縮80平方公里。2007年,由于全疆普遍性干旱,一度有所擴大的艾比湖湖面又出現萎縮現象,湖底裸露區仍在擴大,沙塵暴天氣又有所抬頭。

為了維持艾比湖現有湖水水面,博州每年節水2000多萬立方米,竭盡全力保證每年6億立方米入湖補給水量。但隨著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博州水資源將日益緊缺。王新和無奈地說:“博州的有限水資源,遠遠無法滿足艾比湖每年的補給量。目前的局面對博州社會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人口、資源、環境的和諧共處形成了巨大壓力。”

據初步測算,要對干涸的湖底進行注水全覆蓋,對周邊鹽漠進行生物治理,必須在現有補給量的基礎上,再增水10億立方米。

2004年起,新疆啟動了艾比湖流域人工增水工程,在艾比湖流域的主要河流博爾塔拉河上游聚水區建立山區人工增水作業區。在每年冬季(12月至次年3月)和夏季(6月至8月),用火箭、高炮發射 催雨彈 ,增加降水,補給入湖水量。該工程一期投資2000萬元,將于2010年前完成。

“艾比湖流域上空含有豐富的氣態水,引來‘天上水’,將有效補給艾比湖的水量。”自治區氣象部門有關負責人介紹道。

“從長遠來看,要在保湖戰役中取得勝利,還需要將調水工程提上議事日程”,王新和呼吁,通過 跨流域調水 ,增加艾比湖入湖水量,擴大湖面,提高湖濱地下水位,維系和發展現有湖濱植被。“就目前來看,艾比湖生態惡化速度遠遠大于治理改善速度,艾比湖流域的保護工作必須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實施跨地區跨行業協同作戰。”

獲得榮譽

2021年10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印發《關于發布第一批自治區重要濕地名錄的通知》,正式發布第一批自治區重要濕地名錄,艾比湖入選。

引用来源

中文名
艾比湖
外文名
Ebinur Lake
別名
庫爾湖
平均深度
1.40
最深深度
2.8
湖泊長度
60.0
湖泊類別
內流河
集水區面積
1070.0
集水區國家
中國
湖泊闊度
17.8
湖泊面積
522.0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
新疆博州精河縣阿拉山口市之間
等級
濕地自然保護區
湖面形狀
橢圓狀
類型
鹽水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