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天皇 (日語:にほんてんのう,英語:The Emperor of Japan/mikado)是日本君主的稱號,相傳為 日本神話 中的創世之神 天照大神 的后裔(這也是日本天皇沒有姓氏的原因),同時也是 神道教 最高領袖,日本國家象征。從神話傳說的 神武天皇 到 德仁天皇 共126代。
日本天皇名稱最早的文字記載是 公元689年 日本頒布的《 飛鳥凈御原令 》,而中國開始稱日本元首為天皇約是在同治年間。
日本天皇制是 世界歷史 上最長的君主制度,近代 明治維新 后宣稱“萬世一系”并寫入憲法,即日本從古代起沒有改朝換代,始終都是皇室一系。由于年代久遠加上大量神話色彩,難以斷定古代天皇的真實性。從 崇神天皇 開始考古學才能確認其實際存在,自 應神天皇 開始的歷史之可信度才大為提高。
日本自1185年 鐮倉幕府 建立至1867年 大政奉還 ,天皇權力被架空六百八十二年之久。明治維新之后日本逐漸走上軍國主義道路,昭和天皇指揮策劃相繼發動日本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等侵略戰爭,給亞洲及世界各國人民以巨大深重的災難。
二戰后期日本以無條件投降為條件,使天皇作為象征性的國家元首保留了下來。1946年,美國迫使昭和天皇發表 人間宣言 ,否定其人間“神”的地位,承認其不再具有神性。依照《日本國憲法》,天皇如今主要職責為任命 內閣總理大臣 ,批準法律、政令及條約,召集國會,批準國務大臣的任免,出席禮儀性外交事務活動和國家儀典等。日本皇室家徽為“十六瓣八重表菊紋”。
現任日本天皇是德仁。
名稱來源
日本天皇名稱最早的文字記載是 在673年至688年前后由 天武天皇 制定的《飛鳥凈御原令》中。
自第一代神武天皇起直至第三十三代 推古天皇 ,這33位天皇在日本《古事記》中出現過。但自神武天皇至 仲哀天皇 ,這14位天皇在歷史中無法確認,應該是《古事記》及《 日本書紀 》 為了完成從神代到人代的過渡而虛構出來的人物,而在仲哀天皇與應神天皇中間填充長達70年歷史的神功皇后,也不能說是實際的存在。因此,有著比較真實的存在依據的第十五代應神天皇,應該是號稱“萬世一系”的日本天皇的真正祖先。此外,有稱第一個應用“天皇”這一稱號的,是在 推古 朝攝政的 圣德太子 。他在遣小野妹子給 隋世宗 的國書中寫道“東皇敬白西皇帝”,曾引起過隋世宗的怒火。不過,隋書對此類國書的紀錄為「 日出處天子 致日落處天子」(之前都稱日本統治者“王”或“大王”)。《宋書·蠻夷傳》里所記載的“倭五王時代”中的“倭贊、珍、濟、興、武”五王,即是指自 仁德天皇 起至 雄略天皇 止,除 履中天皇 外的五位日本統治者。
日本統治者使用“天皇”稱號大概是在明治時期。( 唐高宗 曾使用天皇稱號,與天后 武則天 并稱 二圣 ,這可能影響到日本“天皇”稱號的采用。)日本“天皇”正式對外的文字記載最早是1936年侵華前后。中國稱日本皇帝為天皇大約是在清末的同治時期。在日本的歷史上,出現倭奴王的稱號以后,還有天皇和皇帝的稱號并用的。這種兩個稱號并用的天皇有4代。到了近代 明治 元年(1868年)后,日本帝國致外國首腦信件、國際條約批準書、宣戰詔書使用的還是皇帝稱號。從1936年以后,“天皇”一詞就完全被向世界宣戰的侵略者利用了。現今,天皇作為日本的國家象征而存在,也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雖然 日本憲法 沒有明定其國家元首的地位、昭和天皇裕仁以后的日本天皇也已宣布完全放棄歷史上其被賦予的“神性”,但多數日本人仍認為天皇代表著“國家”。現任日本天皇為 德仁天皇 。
歷史
古代
日本最早的神話書籍古事記稱,日本天皇乃是日本神話中的創世 之神天照大神之后裔,成為日本
君權神授
的依據。舊時的日本史書一直宣稱天皇是萬世一系的,即所有天皇都來自同一家族,
日本歷史
上從來沒有出現過王朝更迭。
事實上,中古時期的日本小國林立,最后由位于
本州島
中部(奈良)的大和國家實現統一,大和也就成了日本的別稱。大和朝廷成立前出現過多次王位的爭奪,或許也改易過多個朝代。然而當時的歷史紀錄靠口頭背誦神話 的史官,而沒有可以證明的文字史料留下,是以無由查證。僅有中國
陳壽
《
三國志
》的東夷傳倭人條件可做參考。然而該紀錄卻是轉錄而來,并非一二級史料,且
文中
可以看出中日語言誤譯的問題。雖在《日本國史略》中有“自天照皇太神創業垂統,而神武天皇初都中國、一統天下,歷正天皇正統一系,亙萬世而不革。天下即一人之天下”一詞,不過“萬世一系”四字則是到19世紀末明治維新左右才形成,寫入
大日本帝國憲法
之中。
天皇作為日本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的時間并不長。自鐮倉幕府建立以來(1192年—1333年),日本歷史上共經歷了鐮倉幕府、 室町幕府 、 德川幕府 三個幕府歷史時期,天皇權力被架空了六百八十二年之久。直至1867年12月9日倒幕派發動“王政復古”政變,宣布廢除 幕府制度 ,德川幕府的最后一位“征夷大將軍” 德川慶喜 才被迫宣布“奉還大政”,日本朝廷、明治天皇睦仁才重新掌握政權。自明治時期以后,天皇的權力達到了頂峰。從1868年10月23日(舊歷9月8日)宣布改元明治開始,日本走上了一條由天皇操縱并主導政權的,向著封建軍國主義國家進發的道路。昭和天皇(裕仁)在位時期發動了侵略中國和亞太其他國家的罪惡戰爭。
近代
日本戰敗后,在美國的主持下建立 議會民主制 。但為了順應日本民意,允許天皇作為象征性的國家元首保留下來。1946年,美國迫使昭和天皇裕仁發表了“人間宣言”,承認天皇也與平民無異,只是受國民擁戴的國家象征。現代日本天皇的主要職責是任命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批準法律、政令及條約,召集國會,批準國務大臣的任免,出席禮儀性的外事活動和國家典禮等。
變革
圣德太子 曾借道教辛酉年之說,編排了“皇紀”。推古九年正好是 辛酉 年,也是圣德太子在斑鳩宮推行改革的年份。辛酉年每60年出現一次,亦稱一輪。按道教的說法,每一輪辛酉年是發生變革之年。而第21輪的辛酉年則是發生徹底的大變革之年。于是,圣德太子以推古九年(601年)為起點再往上推第21輪的辛酉年為日本建國之年。規定該年的陰歷一月一日為神武天皇 登極 之日(陽歷為2月21日)。按照這種推算法,公元1990年是皇紀2649年。結果把皇統向前多推算了大約一千年。在這一千年的空白中人為地安插了32位虛構的天皇。圣德太子按照這種邏輯編修了 日本史 。后人便加以延用至今。
大和國
(日本)君主的正式稱呼原本是“大王”(指天下大王)。故中國
南朝
的正史中稱五位遣使朝貢的倭國君主為
倭王
,史稱
倭五王
(贊、珍、濟、興、武)。
隋煬帝
時,大和的圣德太子派小野妹子出使
隋朝
,在國書中有“東天皇敬白西皇帝”之句,是首次在外交場合使用“天皇”一詞。不過,《隋書》 對此類國書的紀錄為“日出處天子致日落處天子”。(實際上,《隋書》所記錄的國書為小野妹子所帶去的那份。‘日本書紀’中所記下的國書則為第二份。在寒暄辭的大意重復。又,小野妹子雖弄丟了中國所回信的國書,卻沒有受罰。有學者認為依當時外交情況,兩方大使皆有對國書與紀錄進行篡改以達到兩國之妥協點。否則日本用天皇一辭,中國不可能接受其國書。反之,如中國對日本采用對下關系的寫法,日本也不會接受。按‘日本書紀’,來日大使
裴世清
重擬的國書寫作“皇帝問倭皇。”是即大使篡改國書以符合兩國底限。‘圣德太子傳歷’稱“天子賜諸侯王書式也。然皇帝之字,天下一耳。而用倭皇字,必有其禮。”可為佐證。)應當是其后的日本書紀依
大寶令
規定,將“大王”、“大君”、“皇尊”等名詞一律更正為“天皇”所致。“天皇”在中國道教中,表示
北極星
。
中國記載
唐朝以后,中國人按照日本人的自稱,逐漸以日本一詞取代倭作為對日本國的官方稱呼。中國一直以日本國王來稱呼和冊封日本的執政者。一直到 宋朝 之時,太宗對日本頗有好意,以至 北宋 歐陽修 《新唐書》、元托克托《宋史》等文獻,正式將“天皇”一辭寫入正史。 明朝 、 清朝 又再次使用日本國王來稱呼和冊封日本執政者。直到近現代,才使用“天皇”一詞。
姓氏
官方解釋
日本皇室采用宮號(尊稱)+名字的方式。比如日本 皇太子 的女兒被稱為” 敬宮愛子內親王 ”:敬宮是宮號,愛子是名字, 內親王 (公主)是爵位.他的父親叫“ 浩宮德仁 ”。 浩宮 是宮號德仁是名字.上一任天皇名字是“繼宮明仁”繼宮是宮號明仁是名字。
日本女性皇族成員出嫁后改為夫家姓氏。
現實狀況
盡管皇族沒有姓,但歷史上與皇室有血緣關系的家族還是有姓氏的。如:橘。如:日本史上最有影響力的文學作品《源氏物語》里:天皇把他的私生子降為平民,賜姓源。
像“源”、“平”、“橘”,這三大姓就是歷史上皇室后代降為臣籍的賜姓,它們和 藤原氏 現并稱日本四大姓。
但《 史記·歷書 》:“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推本 天元 ,順承厥意。”
特例
源氏是日本一個著名的氏族,它是天皇臣籍降下的姓氏之一,通常是下賜給被降為臣籍的皇子皇女,最著名的其一個分支為 清和源氏 。源氏活躍于奈良時代王平安時代。第一代的源氏是 嵯峨天皇 的子孫,后來漸漸成為了日本全國各地駐留的武士。 清和天皇 的清和源氏更是成為了源氏系譜中最有名, 源平合戰 討伐 平氏 的將領 源義經 、 源賴朝 等非常活躍,源賴朝更成為了鐮倉幕府的將軍。其他的分支有 村上源氏 、 仁明源氏 、陽成源氏、 宇多源氏 、 花山源氏 、后白河源氏、 后嵯峨源氏 及正親町源氏等。平安時代以后,很多源氏的人物開始成為 守護大名 而取 苗字 。所以非要給一個姓氏的話,應該是源。
如今為了突出天皇與普通日本人的區別故稱:天皇沒有姓氏。
天皇權力
任命權
1、天皇根據國會的提名任命內閣總理大臣;
地位權力
日本天皇是日本國的象征,是日本國民整體的象征,其地位以主權所在的全體日本國民的意志為依據。
皇位繼承:皇位世襲,根據國會議決的 皇室典范 的規定繼承之。
日本天皇的權限、天皇國事行為的委任:(1)天皇只能行使本憲法所規定的有關國事行為,并無關于國政的權能;(2)天皇可根據法律規定,對其國事行為進行委任。
日本天皇攝政:根據皇室典范的規定設置攝政時,攝政以天皇的名義行使有關國事的行為,在此場合準用前條第一項之規定。
日本天皇的任命權:(1)天皇根據國會的提名任命內閣總理大臣;(2)天皇根據內閣的提名任命擔任最高法院院長的法官。
國事行為
日本天皇有關國事的一切行為,必須有內閣的建議和承認,由內閣負其責任。天皇根據內閣的建議與承認,為國民行使下列有關國事的行為:
一、公布憲法修正案、法律、政令及條約。
二、召集國會。
三、解散眾議院。
四、公告舉行國會議員的選舉。
五、認證國務大臣和法律規定其他官吏的任免、全權證書以及大使、公使的國書。
六、認證大赦、特赦、減刑、免除執行刑罰以及恢復權利。
七、授予榮譽稱號。
八、認證批準書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外交文書。
九、接受外國大使及公使。
十、舉行儀式。
皇室財產授贈
授予皇室財產,皇室承受或賜予財產,均須根據國會的決議。
權力簡介
國家的象征
現代的日本天皇并沒有什么實權,主要是為了保留日本文化的一部分,而西方人也對此有很大的興趣,能夠增加旅游的收入日本這個國家有點意思,天皇基本上都是被架空的,可以說是臣民的精神領袖。而實際掌握實權的就是和天皇家有姻親關系的那幾大家族,源氏、平氏、藤原氏、 北條氏 等,源氏、平氏、藤原氏都是天皇家 直系親屬 ,都是賜的姓氏。平安時代末期,經過源平合戰,源賴朝建立鐮倉幕府。 鐮倉 就在相模小田園附近。 北條時政 —源賴朝的老丈人,當時是源賴朝手下的大將,他利用女兒 北條政子 和源氏結成了姻親,后來源滅平,在賴朝死后北條時政便以執政形式控制了將軍家的權利,最后干脆殺了賴朝的兒子 源實朝 ,根本上廢掉了將軍這個職位,但是以后的鐮倉將軍仍稱執權不稱將軍,因為有規定只有源氏才能當將軍。
日本天皇必須制定下屬提供的憲法,自己不能給意見不能出義。有國家國保生命享受比下屬高級待遇尊嚴,在日常內可以有欲望,
表面清閑像神圣信仰有格調式,日常以外或許沒那么格調,但超出憲法的想法自己不能跟任何人開口也沒有投票權。
鐮倉時代的 足利氏 就是北條家的戰刀,北條家指向哪里,足利家就要打到哪里。公元1331年, 元弘之亂 爆發,幕府派足利高氏帶兵西上,高氏預感到奪取天下的機會來了,足利氏也要從北條氏的陰影中掙脫出來。公元1333年, 足利高氏 在丹波桑田郡筱村八幡宮倒戈,換上代表著源氏榮耀的白色戰旗,回師京都,一舉消滅了幕府的 六波羅探題 北條時益與北條仲時。一系列的轉戰,鐮倉幕府滅亡,足利高氏成為 建武 政權創立的第一功臣,官居參議,武藏守, 后醍醐天皇 賜給高氏一字,從此,足利高氏改名 足利尊氏 ,迎來了足利將軍家的室町時代。
明治天皇
日本第一代天皇—日寧一食
1868年7月14日,明治天皇在宮中審視了軍務官的奏折,折上寫道:
耀皇威于海外,非海軍而莫屬,當今應大興海軍……
這句話,立即撥動了明治天皇的心弦。在輔政諸大臣的幫助下,他立草詔書,諭令全國:
海軍之事為當務之急,應從速奠定基礎。
從速!加快!日本人的“水磨”遇到洋流的沖擊,立即瘋狂地運轉起來了。
沉埋多年的 林子平 的《 海國兵談 》被“解放”了出來,成為談海防、論練兵的重要理論依據。這位18世紀的仙臺人還曾專門寫了一部《 三國通覽圖說 》,里面記載了 朝鮮 、 琉球 和 庫頁島 的地理、民風,以便在“日本勇士率領雄兵入此 三國 之時”當做指南。一同被送往皇宮的還包括從赤井東海的《海防論》、 松平定信 的《海防獨語》,到吉田敏成的《海警妄言》、 佐藤信淵 的《海防馀論》等所有能搜集到的海防論著,甚至中國人 魏源 那本在故鄉遭受冷遇與遺忘的《 海國圖志 》,也成為天皇、大臣的必讀之書。
明治政權以驚人的速度和決心,使幕府的海軍全部轉到了新政府制下,各藩所轄的 軍艦 也幾乎全部“獻”給了新政府。很快,在天皇的旗幟下就聚集了全日本可供海軍使用的一切軍艦。在日本兵部省炮制的雄心勃勃的計劃中,日本未來的海軍將要超過英國,在20年內擁有大小軍艦200艘。炮制這一計劃的兵部大輔 前原一誠 ,計劃僅蒸汽鐵甲艦就要裝備50艘,他還把海軍經費提到和陸軍經費等同的高度,達15萬石。
在東京,原來的廣島藩邸正加緊施工,準備把這里改為培養新式海軍人才的海軍操練所,幾個驕傲的不列顛人出出進進,試圖用純粹的英國方式,來塑造日本的海軍。
在歐洲的幾大造船廠,都可以看到日本人的身影。這些
矮個子
的東方人,早就脫下了傳統的和服和木屐,他們身穿燕尾服,頭戴禮帽,到處深深地鞠躬,到處打聽哪里有適合日本的艦船出售。他們的艦船和槍炮生意做得異常艱難,因為整個歐洲都在忙碌著自己的事兒,對他們的舉動興趣不大。但是,他們白天仍舊東奔西跑,到處活動,不放過一個可能的機會;晚上,他們聚在一起,重新按照在國內的身分品級次第坐好,激動地重溫著天皇的諭旨,憧憬著飄揚太陽旗的艦隊橫行
太平洋
時的壯闊景象,這時,他們往往要淚流滿面,把白天受到的屈辱和冷遇忘得一干二凈。他們是用在海灘上做小買賣的精明,向世界購買著一個民族的尊嚴。
在皇宮里,明治天皇的眼睛里充滿血絲,他處在極度的亢奮之中。
1874年的對臺用兵,使他進一步看清了海軍的重要性,而隨著海軍的興建,百事待舉,各處都在鬧嚷嚷叫喚沒錢。海軍經費一加再加,用于海軍建設的專門國債發行了, 煙草稅 、藥物稅都投到了海軍這個無底洞之中,最高時已達稅入的八分之一,還是缺錢。明治天皇東張西望,越過那些張手要錢的臣子的頭頂,他看到了另一番景象—權臣貴族極盡奢華的府邸,通宵達旦的宴飲,依紅偎翠的冶游,一擲千金的豪賭,充斥馬廄的名馬,鑲嵌珊瑚寶石的衣裝……
憤怒的明治天皇向他的臣子們揚起了無形的鞭子,發出了無聲的詔令:從即日起,天皇開始撙節內宮開支,進餐時的四碟八碗撤了,入夜的笙管 笛簫 停了,什么錦衣玉帶,什么鐘鳴鼎食,天皇不要享受,不要排場,只要海軍。
以身作則,從我做起,天皇要揮動自己無形的鞭子,給日本這輛舊馬車加速,讓它沖上近代化的高速路,并且在奔馳中從舊馬車變成豐田、三菱跑車。
從明治初期起,天皇開始瘋狂地聚斂財富,把持壟斷日本新興工業的開發權,控制三井、三菱、 住友 等大公司及日本的外貿、重工業、銀行,并通過各種進獻、投資,非法征用土地,使自己的皇室積累打著滾地增加。同時,他又多次為建海軍率先節約開支,打開自己的錢袋,毫不吝惜地傾倒金錢,他甚至提出“雖國家力不能勝,既屬必要之大計,亦只有斷然行之”。
1887年7月,天皇發布諭令:
朕以為在建國事務中,加強海防是一日也不可放松之事。而從國庫歲入中尚難以立即撥出巨款供海防之用,故朕深感不安。茲決定從內庫中提取三十萬元,聊以資助,望諸 大臣深明朕意。
諭令一發,舉國華族富豪無不為之震動。在東京的街頭,在豪富們擺放著精美插花的客廳,在圍棋和劍道的道場,到處是感謝上蒼為日本派來治世明君的眼淚和喧囂,有錢人競相效仿天皇,紛紛解囊捐款,不到三個月,海防捐款總額竟達103萬之多。按照日本學者 井上清 的說法:“在天皇制的最初十年中,軍事費恐怕要占全部經費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1893年—甲午戰爭前一年,明治天皇又決定此后六年,每年從內庫中拿出30萬元 帑銀 ,用于海軍建設。而這,已經超過了皇室開支的十分之一。此舉再次帶動了日本政府議員主動獻出四分之一薪俸用做造艦。
到甲午戰爭前,據說明治天皇甚至干脆用餓肚皮的方法,給他的文臣武將起“帶頭作用”—前線那些饑寒交加的日本軍人,得知天皇每天僅僅吃一餐飯的時候,人人涕淚橫流,呼號喧囂之聲滿營。
天皇恨不能把“圣岳” 富士山 變成金山、鐵山、鋼山、火藥山,把 瀨戶內海 的每一塊礁石都變成戰艦。
他不要慢節奏的跋涉,他一開始就要求他的國家“沖刺”—盡管他知道他的國家和他病殘的雙腿一樣,時時對這種“沖刺”感到力不從心。
據說,當時到日本去的中國人不少,有人帶回了日本天皇靠牙縫里摳肉來供養海軍的見聞,在京城里居然被傳為笑談。人們說:“東洋小夷,畢竟是東洋小夷,這么干,也不怕讓人笑話!”
(節選自《龍旗—清末北洋海軍紀實》)
制度區別
權利分散性
通常的 君主專制政體 都是從封建制度向資本主義制度過渡時期產生的,不能自身完成國家統一和中央集權。天皇制是自身完成國家統一,并且在資本主義高度發展階段依然存在。
適應性
天皇制對資本主義表現出異常的適應性。
被崇拜性
君主制中的君主是作為一 個人參與政治,天皇制中的天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則作為神統治日本。
皇室是天皇和皇族的統稱。皇族包括皇后、太皇太后、皇太后、 親王 、親王妃、內親王、王、王妃、女王。皇室中無姓氏,天皇賜予皇室人員“宮”的稱號。明治憲法時,皇室成員與一般臣民不同,不登記戶口,也不受國家法律的制約,只受到皇室令的約束。二戰后的新憲法規定,除繼承皇位即攝政資格外,無任何政治特權。而且規定皇室成員無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皇位由皇族血統的男子繼承,如天皇長子、長孫以及長子的子孫、天皇次子及其子孫、天皇兄弟及其子孫、天皇伯父、叔父及其子孫等。天皇駕崩之時,皇嗣(應該繼承皇位的第一個人)立即繼位,天皇及其皇族不許收要養子。
日本歷任天皇
第一系天皇
日本從古代起即沒有改換朝代,始終為皇室一系(號稱“萬世一系”)。但古代的天皇的事跡有來自傳說、神話之虞,從 崇神天皇 開始考古學才能確認其實際存在,自 應神天皇 開始歷史之可信度才大為提高。
第一系名單
日本天皇列表 |
|||||
日本天皇時期(前660年-628年) |
|||||
1 |
神武天皇 |
神倭伊波 |
難以考證-難以考 |
前660年-前585年 |
|
2 |
神渟名川 |
前632年-前549年 |
前585年-前549年 |
||
3 |
磯城津彥 |
前577年-前510年 |
前549年-前511年 |
||
4 |
彥耜友尊 |
前553年-前477年 |
前510年-前477年 |
||
5 |
觀松彥香 |
前506年-前393年 |
前477年-前393年 |
||
6 |
孝安天皇 |
足彥國押 |
前427年-前291年 |
前393年-前291年 |
|
7 |
孝靈天皇 |
大吉備諸 |
前341年-前215年 |
前291年-前215年 |
|
8 |
孝元天皇 |
根子彥國 |
前274年-前158年 |
前215年-前158年 |
|
9 |
開化天皇 |
稚日本根 |
前213年-前98年 |
前158年-前98年 |
|
10 |
崇神天皇 |
御間城入 |
難以考證-難以考 |
前98年-前30年 |
|
11 |
垂仁天皇 |
活目入彥 |
前69年-70年 |
前29年-70年 |
|
12 |
景行天皇 |
大足彥忍 |
前13年-130年 |
70年-130年 |
|
13 |
成務天皇 |
稚足彥尊 |
84年-190年 |
131年-190年 |
|
14 |
仲哀天皇 |
帶中日子 |
148年-200年 |
190年-200年 |
|
15 |
應神天皇 |
譽田別尊 |
難以考證-難以考 |
200年-310年 |
|
16 |
仁德天皇 |
大鷦鷯尊 |
257年-399年 |
310年-399年 |
|
17 |
履中天皇 |
去來穂別 |
難以考證-難以考 |
400年-405年 |
|
18 |
反正天皇 |
瑞齒別尊 |
351年-410年 |
406年-410年 |
|
19 |
允恭天皇 |
雄朝津間 |
?-453年 |
410年-453年 |
|
20 |
安康天皇 |
401年-456年 |
453年-456年 |
||
21 |
雄略天皇 |
大泊瀬幼 |
456年-479年 |
456年-479年 |
|
22 |
白發大倭 |
難以考證-難以考 |
480年-484年 |
||
23 |
顯宗天皇 |
來目稚子 |
?-487年 |
485年-487年 |
|
24 |
大腳 |
難以考證-難以考 |
488年-498年 |
||
25 |
小泊瀨幼 |
489年-507年 |
498年-506年 |
||
26 |
袁本杼命 |
450年-531年 |
507年-531年 |
||
27 |
廣國押武 |
466年-536年 |
531年-535年 |
||
28 |
467年-539年 |
宣化 |
535年-539年 |
||
29 |
天國排開 |
509年-571年 |
539年-571年 |
||
30 |
欽明天皇 |
渟中倉太 |
538年-585年 |
572年-585年 |
|
31 |
用明天皇 |
池邊 |
-587年 |
585年-587年 |
|
32 |
泊瀨部 |
?-592年 |
587年-592年 |
||
33 |
推古天皇 |
豐御食炊 |
554年-628年 |
592年-628年 |
第二系天皇
第二系名單
孝德天皇 統治的大化年間,以中大兄皇子(即后來的 天智天皇 )、中臣鐮足等人為首的改革派發動了日本歷史上從奴隸制到封建制過渡的大化革新。并經過天武、持統跟文武三代,將大化革新未盡的事業加以完成。之后,日本進入了封建社會,日本天皇制也進入了在歷史上為期不長的一段鼎盛時期。這一鼎盛時期貫穿了奈良時代,一直到平安時代中期。奈良時代(710年-794年),可以說是女帝稱雄的時代。這一時期,先后經歷了元明、元正、圣武、孝謙、淳仁、稱德、光仁、桓武八代天皇,其中元明、元正跟孝謙(重登基后改稱稱德)三位均為女皇,在位統治近30年。此外, 圣武天皇 在位的二十五年,完全由 光明皇后 在幕后操縱。而 淳仁天皇 在位的六年,則由已宣布退位的孝謙女皇掌握實權。因此,這一時代真正由男性掌握權力的只有十四年,為 光仁天皇 跟 桓武天皇 。 延歷 十三年(794年),桓武天皇將都城由 平城京 (即奈良)遷往 平安京 (即京都),平安時代開始。遷都的那一夜,火樹銀花,一派祥和的景象,似乎預示著新都平安京能夠“萬年平安”。可是,自70年后的平安時代中期開始,皇室頹廢,實權外落到藤原氏手中。號稱“萬世一系”的天皇家族從此走上了衰敗的道路,被旁人所操縱。自藤原氏政權起,經歷平氏政權、鐮倉幕府、室町幕府、 豐臣政權 、 江戶幕府 ,天皇無權這一凄慘的狀況一直持續了一千年左右。直到十九世紀江戶幕府滅亡,政權才被奉還于天皇。
日本天皇列表 |
|||||
日本天皇時期(629年-1011年) |
|||||
34 |
息長足日 |
593年-641年 |
629年-641年 |
||
35 |
寶女王 |
594年-661年 |
642年- 645年 |
||
36 |
孝德天皇 |
輕 |
596年-654年 |
大化 |
645年-654年 |
37 |
齊明天皇 |
寶女王 |
594年-661年 |
645年-661年 |
|
38 |
天智天皇 |
葛城 |
626年-672年 |
661年-671年 |
|
39 |
大友 |
?-672年 |
671年-672年 |
||
40 |
天武天皇 |
大海人 |
631年-686年 |
673年-686年 |
|
41 |
645年-703年 |
686年-697年 |
|||
42 |
輕 |
?-708年 |
697年-707年 |
||
43 |
阿倍 |
?-721年 |
707年-715年 |
||
44 |
冰高 |
680年-748年 |
715年-724年 |
||
45 |
圣武天皇 |
首 |
?-756年 |
神龜 |
724年-749年 |
46 |
阿倍 |
718年-770年 |
749年-758年 |
||
47 |
淳仁天皇 |
大炊王 |
733年-765年 |
758年-764年 |
|
48 |
阿倍 |
718年-770年 |
天平神護 |
764年-770年 |
|
49 |
光仁天皇 |
白壁 |
709年-782年 |
770年-781年 |
|
50 |
桓武天皇 |
天國押撥 |
737年-806年 |
781年-806年 |
|
51 |
根子天推 |
774年-824年 |
延歷 |
806年-809年 |
|
52 |
嵯峨天皇 |
神野 |
786年-842年 |
809年-823年 |
|
53 |
淳和天皇 |
大伴 |
?-840年 |
823年-833年 |
|
54 |
正良 |
?-850年 |
天長 |
833年-850年 |
|
55 |
道康 |
827年-858年 |
850年-858年 |
||
56 |
清和天皇 |
惟仁 |
850年-881年 |
貞觀 |
858年-876年 |
57 |
868年-949年 |
876年-884年 |
|||
58 |
光孝 |
?-887年 |
仁和 |
884年-887年 |
|
59 |
定省 |
867年-931年 |
887年-897年 |
||
60 |
醍醐天皇 |
醍醐 |
885年-930年 |
昌泰 |
897年-930年 |
61 |
朱雀天皇 |
朱雀 |
923年-952年 |
承平 |
930年-946年 |
62 |
成明 |
926年-967年 |
946年-967年 |
||
63 |
憲平 |
950年-1011年 |
康保 |
967年-969年 |
|
64 |
圓融天皇 |
守平 |
959年-991年 |
969年-984年 |
|
65 |
懷仁 |
968年-1008年 |
永觀 |
984年-986年 |
|
66 |
一條天皇 |
懷仁 |
980年-1011年 |
寬和 |
986年-1011年 |
第三系天皇
在藤原氏掌握大權之后,天皇始終無法將權力真正掌握在自己手里。除了藤原氏、平氏跟 豐臣氏 三個時期是關白攝政外,其余時期的權力都是掌握在幕府將軍手里。但不管是實際上也好,還是名義上也好,畢竟因為是日本的最高統治者的緣故,在皇權旁落后的歷代天皇中,也有那么一些既不甘心做外戚或幕府政權的傀儡,并且也有一定實力的天皇,為將大權奪還而努力。后醍醐天皇即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繼后嵯峨天皇之后,他的兩個兒子即 后深草天皇 跟 龜山天皇 相繼即位,從那時開始,天皇開始分為兩個皇統—即后深草一系的持明院統跟龜山一系的大覺寺統。這兩派圍繞皇位繼承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爭斗。面對這種情況,對皇位繼承擁有決定權的鐮倉幕府采取不偏不倚的政策,制定了兩統交替即位的“ 兩統迭立 ”方案。按照這一方案,1318年, 大覺寺統 的后醍醐天皇即位。后醍醐天皇即位后,立即重用勤王派的大臣,與鐮倉幕府展開斗爭。各地勤王軍紛紛舉起 討幕 大旗。后來,由投靠后醍醐天皇的幕府武將足利尊氏給予鐮倉幕府致命一擊。1333年05月,鐮倉幕府滅亡。后醍醐天皇將政權握在自己手中,并取我國東漢世祖 劉秀 消滅 王莽 、復興 漢室 之意,改年號為“建武”,這就是日本歷史上的“建武中興”。然而,由于建武新政權對廣大武士階層采取防范政策,引起各地武士的不滿和失望。1335年07月,足利尊氏奏請天皇封他為征夷大將軍,未獲,憤然離京。次年05月,足利軍在湊川大敗朝廷的新田義貞軍和楠木正成軍,攻入京都。08月,足利尊氏擁持明院統豐仁親王為 光明天皇 。12月,后醍醐天皇逃入 吉野山 ,并在此再次登基,稱為“南朝”,并稱京都方面的北朝為“偽朝”。日本進入長達50多年的南北朝時代。在南北朝時代,雖然北朝的持明院統居住在京都,然而,象征天皇神權的“ 三神器 ”— 八咫鏡 、 天叢云劍 ( 草薙劍 )和 八尺瓊勾玉 卻在南朝大覺寺統手里。因此,雖然幕府擁立北朝,但是北朝卻并不能算是“正統”。1392年,在將軍 足利義滿 (就是《 聰明的一休 》里面的那個將軍,)的調停下,南朝的 后龜山天皇 將“三神器”交予北朝的 后小松天皇 ,自己進入京都大覺寺當了上皇。然而,足利義滿并沒有兌現自己的諾言,即并沒有實行“兩統迭立”的方案。雖然大覺寺統后龜山天皇的后代們發現上了當,但是為時已晚。于是從后小松天皇開始,歷代的天皇均為持明院統的嫡系后代,而大覺寺統的皇族們再也無緣染指皇位。
第三系名單
日本天皇列表 |
|||||
日本天皇時期(1011年-1412年) |
|||||
67 |
三條 |
難以考證-難以考 |
長和 |
1011年-1016年 |
|
68 |
敦成 |
1008年-1036年 |
寬仁 |
1016年-1036年 |
|
69 |
1009年-1045年 |
長歷 |
1036年-1045年 |
||
70 |
親仁 |
1025年-1068年 |
寬徳 |
1045年-1068年 |
|
71 |
尊仁 |
1034年-1073年 |
治暦 |
1068年-1072年 |
|
72 |
白河天皇 |
貞仁 |
1053年-1129年 |
延久 |
1072年-1086年 |
73 |
堀河天皇 |
善仁 |
1079年-1107年 |
寬治 |
1086年-1107年 |
74 |
鳥羽天皇 |
宗仁 |
1103年-1156年 |
天仁 |
1107年-1123年 |
75 |
崇德天皇 |
顯仁 |
1119年-1164年 |
大治 |
1123年-1141年 |
76 |
近衛天皇 |
體仁 |
1139年-1155年 |
康治 |
1141年-1155年 |
77 |
后白河天皇 |
雅仁 |
1127年-1192年 |
保元 |
1155年-1158年 |
78 |
二條天皇 |
守仁 |
1143年-1165年 |
平治 |
1158年-1165年 |
79 |
六條天皇 |
順仁 |
1164年-1176年 |
仁安 |
1165年-1168年 |
80 |
高倉天皇 |
憲仁 |
1161年-1181年 |
嘉應 |
1168年-1180年 |
81 |
安德天皇 |
安德 |
1178年-1185年 |
養和 |
1180年-1185年 |
82 |
后鳥羽天皇 |
尊成 |
1180年-1239年 |
元歷 |
1183年-1198年 |
83 |
土御門天皇 |
為仁 |
1196年-1231年 |
正治 |
1198年-1210年 |
84 |
順德天皇 |
守成 |
1197年-1242年 |
建歷 |
1210年-1221年 |
85 |
仲恭天皇 |
懷成 |
1218年-1234年 |
承久 |
1221年 |
86 |
后堀河天皇 |
茂仁 |
1212年-1234年 |
貞應 |
1221年-1232年 |
87 |
四條天皇 |
秀仁 |
1231年-1242年 |
仁治 |
1232年-1242年 |
88 |
后嵯峨天皇 |
后嵯峨 |
1220年-1272年 |
1242年-1246年 |
|
89 |
后深草天皇 |
久仁 |
1243年-1304年 |
寶治 |
1246年-1259年 |
90 |
龜山天皇 |
恒仁 |
1249年-1305年 |
弘長 |
1259年-1274年 |
91 |
后宇多天皇 |
世仁 |
1267年-1324年 |
建治 |
1274年-1287年 |
92 |
伏見天皇 |
熙仁 |
1265年-1317年 |
正應 |
1287年-1298年 |
93 |
后伏見天皇 |
胤仁 |
1288年-1336年 |
正安 |
1298年-1301年 |
94 |
后二條天皇 |
后二條 |
1284年-1308年 |
后二條 |
1301年-1308年 |
95 |
花園天皇 |
富仁 |
1297年-1348年 |
延慶 |
1308年-1318年 |
96 |
后醍醐天皇 |
尊治 |
1288年-1339年 |
延元 |
1318年-1339年 |
97 |
后村上天皇 |
憲良 |
1328年-1368年 |
興國 |
1339年-1368年 |
98 |
長慶天皇 |
寬成 |
1343年-1394年 |
建德 |
1368年-1383年 |
99 |
后龜山天皇 |
熙成 |
1350年-1424年 |
弘和 |
1383年-1392年 |
北朝·1 |
光嚴天皇 |
量仁 |
1313年-1364年 |
元弘 |
1331年-1333年 |
北朝·2 |
光明天皇 |
豐仁 |
1322年-1380年 |
建武 |
1336年-1348年 |
北朝·3 |
崇光天皇 |
興仁 |
1334年-1398年 |
貞和 |
1348年-1351年 |
北朝·4 |
后光嚴天皇 |
彌仁 |
1338年-1374年 |
觀應 |
1352年-1371年 |
北朝·5 |
后圓融天皇 |
緒仁 |
1359年-1393年 |
應安 |
1371年-1382年 |
100 |
后小松天皇 |
干仁 |
1377年-1433年 |
至德 |
1382年-1412年 |
第四系天皇
雖然自藤原氏以來,天皇皇權便已旁落到攝政王或是幕府將軍手中,但使天皇的政治地位跌落至谷底的,是日本歷史上最后一個幕府—江戶時代德川幕府。1615年,幕府公布《 禁中并公家諸法度 》十七條,詳細地限制了天皇和公卿貴族的權力和行動。《法度》明確地規定,天皇“以學問為第一”,無須過問國事。凡宮廷官員的任命、天皇公卿的服飾冠帶、天皇的出巡等等均需征得幕府的同意。《法度》中唯一保留天皇權力的條文只有第八條:天皇有權按“本朝先規”決定年號。于是,無論是形式上還是實際上,皇室的權力完全被幕府所剝奪。1853年,隨著培理艦隊的到來,日本鎖了兩百年的國門被堅船利炮敲開。日本歷史的年輪轉到了被稱為“幕末”的時期。隨著倒幕派的風風, 孝明天皇 的駕崩,德川幕府統治走到了盡頭。1868年01月,末代將軍德川慶喜交出政權,孝明天皇之子明治天皇即位,改年號為“明治”,同時發布“ 王政復古 ”詔書。從此,天皇重新回到了政治舞臺的中心。1868年11月,明治天皇將都城由京都遷往江戶,同時將江戶改名為東京。遷都東京后,明治政府大張旗鼓地開始了資產階級改革,這就是日本歷史上重要的“明治維新”。明治維新以后的日本,不再是任由列強欺辱的封建小國,而是本身成為了帝國主義列強之一。對沙皇俄國的宣戰以及取得 日俄戰爭 的最后勝利,使日本的野心急速膨脹,最終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1926年, 大正天皇 駕崩,皇太子昭和天皇登基,改年號“ 昭和 ”。昭和時代初期,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擴張大規模展開。1931年(昭和六年)秋,“九·一八”事變 爆發,日軍侵占我國東北。1937年(昭和十二年)07月07日,日軍挑起“盧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抗日戰爭爆發。同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占領南京,發動長達6周、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約30多萬中國軍民慘死在侵略者的屠刀之下。1941年(昭和十六年),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這一系列戰爭,給中國、朝鮮、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的人民帶來地獄般的災難,同時,日本人民也承受著戰爭所帶來的苦難。而昭和天皇裕仁,對于這一系列戰爭的發動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1945年(昭和二十年)08月15日,日軍投降。美軍占領日本,改日本專制天皇制為 君主立憲制 ,天皇作為日本的象征被保留下來。1989年01月07日清晨,昭和天皇駕崩,前半段伴隨著戰爭的陰影,后半段構建了日本繁榮的基礎的昭和時代降下帷幕。同日,皇太子明仁天皇登基,改年號“平成”,2019年04月30日,明仁天皇退位,皇太子德仁天皇登基,改年號“ 令和 ”。
第四系名單
日本天皇列表 |
|||||
日本天皇時期(1412年-今) |
|||||
101 |
躬仁 |
1401年-1428年 |
1412年-1428年 |
||
102 |
彥仁 |
1419年-1471年 |
永享 |
1428年-1464年 |
|
103 |
成仁 |
1442年-1500年 |
1464年-1500年 |
||
104 |
勝仁 |
1464年-1526年 |
明應 |
1500年-1526年 |
|
105 |
知仁 |
1497年-1557年 |
大永 |
1526年-1557年 |
|
106 |
正親町天皇 |
方仁 |
1517年-1593年 |
永祿 |
1557年-1586年 |
107 |
后陽成天皇 |
周仁 |
1571年-1617年 |
文祿 |
1586年-1611年 |
108 |
后水尾天皇 |
政仁 |
1596年-1680年 |
慶長 |
1611年-1629年 |
109 |
明正天皇 |
興子 |
1624年-1696年 |
寬永 |
1629年-1643年 |
110 |
后光明天皇 |
紹仁 |
1633年-1654年 |
正保 |
1643年-1654年 |
111 |
后西天皇 |
良仁 |
1638年-1685年 |
明歷 |
1654年-1663年 |
112 |
靈元天皇 |
識仁 |
1654年-1732年 |
延寶 |
1663年-1687年 |
113 |
東山天皇 |
朝仁 |
1675年-1710年 |
元祿 |
1687年-1709年 |
114 |
中御門天皇 |
慶仁 |
1702年-1737年 |
正德 |
1709年-1735年 |
115 |
櫻町天皇 |
昭仁 |
1720年-1750年 |
享保 |
1735年-1747年 |
116 |
桃園天皇 |
遐仁 |
1741年-1762年 |
延享 |
1747年-1762年 |
117 |
后櫻町天皇 |
智子 |
1740年-1813年 |
寶歷 |
1762年-1770年 |
118 |
后桃園天皇 |
英仁 |
1758年-1779年 |
明和 |
1770年-1779年 |
119 |
光格天皇 |
師仁 |
1771年-1840年 |
安永 |
1779年-1817年 |
120 |
仁孝天皇 |
惠仁 |
1800年-1846年 |
文化 |
1817年-1846年 |
121 |
孝明天皇 |
統仁 |
1831年-1867年 |
元治 |
1846年-1867年 |
122 |
明治天皇 |
睦仁 |
1852年-1912年 |
明治 |
1867年-1912年 |
123 |
大正天皇 |
嘉仁 |
1879年-1926年 |
大正 |
1912年-1926年 |
124 |
昭和天皇 |
裕仁 |
1901年-1989年 |
昭和 |
1926年-1989年 |
125 |
明仁天皇 |
明仁 |
1933年- |
平成 |
1989年-2019年 |
126 |
德仁天皇 |
德仁 |
1960年- |
令和 |
2019年-今 |
127 |
文仁親王 |
文仁 |
1965年- |
||
128 |
悠仁親王 |
悠仁 |
2006年- |
注:明治元年,“ 一世一元制 ”確立,即一代天皇一個年號。因為現今的日本天皇明仁在世,所以沒有謚號,不能叫做“平成天皇。平成是年號而非謚號,天皇在世時是不可以稱呼為平成天皇的。
女性天皇
日本天皇是日本皇帝的稱號,在日本“帝”等同于“天皇”,如神武天皇也稱“神武皇帝”;因此日本的女性天皇也屬于女皇帝范疇。而所謂10代8位女天皇,是由于其中有兩位女天皇—皇極天皇和孝謙天皇,曾在退位后又因當時政局需要而再次登基。
推古天皇
(592年-628年在位):
欽明天皇
之女,
敏達天皇
妹、皇后,
崇峻天皇
妹,
日本第33代天皇、第一位女天皇
;592年其兄
崇峻天皇
遭
蘇我馬子
殺害后被擁立為天皇;登基初立侄兒
圣德太子
為
皇太子
,推行改革;在位期間限制貴族權力,推崇佛教,4次遣使團訪問中國隋朝,開創
飛鳥時代
;屢次發兵
朝鮮半島
,討伐
新羅
,未果。
皇極天皇 (642年-645年在位, 重祚 為 齊明天皇 ,655年-661年在位): 舒明天皇 皇后, 孝德天皇 姐, 日本第35代天皇、日本第37代天皇、第二位女天皇 ;642年其夫 舒明天皇 死后被權臣 蘇我蝦夷 擁立登基;645年其子 中大兄皇子 (后來的 天智天皇 )發動宮廷政變,滅 蘇我入鹿 ,乃內禪于其弟 孝德天皇 ;654年 孝德天皇 死后于次年重祚,而實權掌握在兒子中大兄皇子手中;統治后期奢侈揮霍,廣營宮室;在位最后一年發兵朝鮮半島,支援 百濟 ,對抗新羅和大唐聯軍,未交戰先病逝。兩年后(663年),日本、百濟聯軍在 白江口之戰 中大敗。
持統天皇 (690年-697年在位): 天智天皇 之女, 天武天皇 侄女、皇后, 日本第41代天皇、第三位女天皇 ;686年其叔父兼丈夫的 天武天皇 死后始臨朝稱制;689年其子 草壁皇子 逝世,乃于次年正月正式登基;697年內禪于其孫 文武天皇 ,稱太上天皇;統治期間日本文化得到很大發展,開始了白鳳時代。
元明天皇 (707年-715年在位): 天智天皇 之女, 持統天皇 妹、兒媳婦,草壁皇子姑母、太子妃, 文武天皇 姑祖母 、母親, 日本第43代天皇、第四位女天皇 ;707年其侄孫、也是兒子的 文武天皇 駕崩,由于其侄兒兼丈夫的草壁皇子早逝,乃登基;715年內禪于其女 元正天皇 ,為太上天皇;710年遷都 平城京 ,開創了日本歷史上的“奈良時代”;715年內禪于女兒 元正天皇 ,為太上天皇。
元正天皇 (715年-724年在位):草壁皇子與 元明天皇 之女, 日本第44代天皇、第五位女天皇 ;715年其母元明天皇 內禪 ,乃登基;724年內禪于其侄兒 圣武天皇 ,為太上天皇。
孝謙天皇 (749年-758年在位,重祚為 稱德天皇 ,764年-770年在位): 圣武天皇 與光明皇后之女, 日本第46代天皇、日本第48代天皇、第六位女天皇 ;749年其父 圣武天皇 內禪,乃登基;758年內禪于遠房表弟 淳仁天皇 ,為太上天皇,仍掌握實際大權;764年因 藤原仲麻呂之亂 ,廢黜 淳仁天皇 ,重祚;在位期間多次派遣唐使出使 中國 ,是“奈良時代”的全盛期;晚年寵信道鏡法王,頗多弊政。
明正天皇 (1629年-1643年在位): 后水尾天皇 與 德川和子 之女, 日本第109代天皇、第七位女天皇 ;1629年其父后水尾天皇內禪,乃登基;1643年內禪于異母弟 后光明天皇 ,為太上天皇。
后櫻町天皇 (1762年-1770年在位): 櫻町天皇 之女, 桃園天皇 姐, 日本第117代天皇、第八位女天皇 ;1762年其弟 桃園天皇 駕崩,由于 桃園天皇 之子英仁(后來的 后桃園天皇 )尚幼,乃登基;1770年內禪于侄兒 后桃園天皇 ,為太上天皇,繼續輔政。
未普遍認可
飯豐青皇女 ,(440年-484年〉,或稱 清貞天皇 ,古事記記載為履中天皇第一皇女,但日本書紀中卻是市邊押磐皇子之女。在 清寧天皇 駕崩直至 顯宗天皇 登基以前,曾短暫 臨朝聽政 ,但上述兩本史籍都不承認其為 清寧天皇 。而在扶桑略記一書中稱飯豐青皇女為“第24代飯豐天皇”。
間人皇女 ,(?-665年),或稱 中津天皇 , 舒明天皇 皇女、 孝德天皇 皇后。于 齊明天皇 駕崩直至 天智天皇 即位前的空檔,她曾經短暫登基(或攝政)。有一說認為萬葉集中以“中皇命”之名留有和歌傳世者即間人皇女。
女性 治天之君 西園寺寧子 (1292年-1357年)是日本鐮倉時代至南北朝時代的一位皇族女性,院號廣義門院。她是后伏見上皇的女御,也是 光嚴天皇 和光明天皇的生母。
神話傳說
神功皇后
:日本
古墳時代
的皇族,為仲哀天皇皇后、應神天皇生母,在仲哀天皇駕崩后開始攝政,攝政期間長達39年,成為
倭國
實際上的統治者。在明治維新以前多被視為準天皇或女天皇,甚至一度被列入天皇任數的計算內,但現今只將神功皇后視為攝政皇后而非女天皇。
相關信息
不采傳統土葬
2012年04月26日, 日本宮內廳 說,政府將考慮天皇明仁天皇和皇后 美智子 提出身后改土葬為火葬的建議。
共同社 援引宮內廳長官羽毛田信吾的話報道,天皇夫婦希望以日本大眾如今普遍接受的火葬方式安葬,而不采用皇室成員去世后的傳統土葬方式。另外,天皇夫婦希望他們的葬禮盡量不影響普通民眾的生活。
羽毛田信吾說,政府將考慮天皇夫婦的建議并檢視天皇夫婦提出的其他相關問題,例如墓穴的大小、在何處舉行葬禮、合葬骨灰是否合適等。
依照宮內廳的說法,天皇明仁2012年02月接受 心臟搭橋手術 后,開始考慮他們夫婦倆是否有必要改變葬禮方式。
高喊天皇萬歲
2013年04月28日,
日本首相
安倍晉三參加“
主權恢復日
”儀式。這是日本首次搞二戰失敗后主權恢復日周年紀念活動。
這個活動引起了世界媒體和政治分析家的很大關注,在儀式就要結束前天皇夫婦離去時,安倍首相和其他參加者舉起雙手,高呼“天皇陛下萬歲”,引發軒然大波。
沖繩縣 出身的 社民黨 眾議員照屋寬德說: “(安倍晉三首相等)在國旗下向日皇高喊萬歲,令沖繩居民感到憤怒。”日本國內有人對安倍高喊“天皇陛下萬歲”一事也提出批評。
日本政府在他們自己的網站上是公布的一段錄像,里面是記載了紀念活動的整個過程,而在這段錄像的末尾,也就是全場大喊天皇萬歲的時刻,在這段錄像卻是把天皇陛下這四個字的聲音給抹去了,我們能聽到是只有“萬歲”的聲音。
上皇稱號
2017年04月06日,圍繞天皇退位的日本政府專家會議(主席為經聯團名譽會長今井敬)在首相官邸召開的第12次會議上,初步擬定天皇退位后使用“上皇”稱號,敬稱仍為“陛下”。
此外,日本皇太子之弟 秋筱宮 的稱號在新天皇即位后仍為“秋筱宮”的方案呼聲較高。上述內容將寫入21日作為建議匯總的報告之中,由日本政府將其反映到退位的法律完善工作之中。
據報道,日本天皇退位后的稱號此前曾出現“上皇”和正式名稱“太上天皇”的方案,會上對此有意見指出“若采用包括‘天皇’一詞的稱號,可能與新天皇之間出現‘象征二元化’的問題”、“有必要考慮到‘上皇’(一詞)在歷史上已經固定下來的因素”。
有關皇后的稱號,由于暗含“ 未亡人 ”之意,專家會議對“皇太后”一詞持謹慎意見。似乎是考慮到政府內出現了稱為“上皇后”的方案,專家會議代理主席御廚貴在會后向記者表示“正在推進討論(替代方案)”。
報道稱,日本政府內部也有維持“秋筱宮”的方案。如果把秋筱宮作為法律上的“皇太子”,他將成為與新天皇同一家族的“內廷皇族”,國民所熟悉的秋筱宮家或許將消失。有專家指出“需要留意”這一問題。
報告中預計將提到日本眾參兩院正副議長的匯總意見以及政府對此的反應,還將包括(1)不認可退位后的皇位繼承資格、出任攝政以及皇室會議議員的資格,(2)墓與歷代天皇一樣為“陵”;(3)退位后,新設負責照顧身邊事宜的機構等內容。
關于敬稱,皇后也仍將使用“陛下”一詞,有意見稱“對國家有重大功勞者”的葬儀應與歷代天皇相同,采用“ 大喪之禮 ”比較妥當。報告也將體現這些意見。此外,還將提及政府正在朝著等同“皇太子”的方向展開探討的秋筱宮的待遇。
2017年05月19日, 日本內閣 通過僅適用于明仁天皇的退位特別法決議。此后法案內容將提交國會審議。
此次內閣通過的“關于天皇退位等的皇室典范特例法案”的決議中,規定退位之后的天皇將被稱為“上皇”,同時限定決議獲得國會通過后予以公示并于3年內實施。法案規定退位僅限明仁天皇一代,但也將成為將來參照的先例。
2017年06月16日日本政府,頒布了實現天皇退位的特例法。特例法規定自頒布日起3年內通過政令指定作為退位日的實施日,為此天皇最晚將在2020年6月15日退位,皇太子立即即位。特例法頒布后,政府將以宮內廳為中心加速退位的準備工作。
日本政府內部傾向于在2018年12月退位以及2019年01月01日適用新年號,但也有提前的可能,此外也有方案提出在2019年03月退位并在同年04月改年號。有關退位和即位所需的儀式,政府將就日程等事宜加緊展開協調。特例法案本月09日獲得國會通過。退位后明仁天皇將成為“上皇”,皇后將成為“上皇后”。這是日本約200年以來首次因天皇逝世而更新換代。當今天皇作為憲法規定的“象征”的行為將全部移交給新天皇,政府將努力避免退位后的活動引發“象征”的二元化。天皇退位后并無再度繼承皇位的資格,也沒有就任代行“國事行為”的攝政資格。
日本政府將在事前公布年號,努力避免對國民生活造成影響。由于未婚的女性皇族結婚后皇族人數將減少,政府將就包括創設“女性宮家”在內的應對措施展開討論。
退位評價
名古屋大學 皇室研究專家河西秀哉指出,平成時代的明仁天皇時刻關注國民的冷暖安危,乃是自古以來天皇制的悠久傳統,也是戰后民主主義時代躬身踐行天皇“象征”作用的職責所在。明仁天皇頗得人心,成為如憲法所在的國家融合的象征。
名古屋大學歷史學家川西英表示,在日本吸引更多游客、向移民開放之際,首位戰后出生,曾在牛津大學接受教育、對節水事業充滿熱情的德仁天皇,有望為日本帶來更加全球化的視野。
引用来源
- • 人間宣言 豆瓣 2016-12-18
- • 日本人又呼喚“天皇”? 環球網 2013-12-25
- • 日本擬在天皇退位后采用“上皇”稱號 網易 2017-04-08
- • 日本明仁天皇“生前退位” 為平成時代書寫和平注腳 新浪 2019-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