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陵

景觀景點 | 唐高宗與皇后武則天合葬墓

乾陵是陜西關中地區唐十八陵之一,位于陜西省咸陽市乾縣縣城北部6千米的梁山上,為 唐高宗 李治武則天 的合葬墓。陵園有內外兩重城墻,其中內城南北墻各長1450米,東城墻長1583米,西城墻長1438米,總面積接近240萬平方米。

乾陵建成于唐光宅元年(684年), 神龍 二年(706年)加蓋,采用“因山為陵”的建造方式,乾陵最著名的就是它氣勢磅礴的陵園規劃,以及地表上大量的唐代石刻。除主墓外,乾陵還有十七個小型陪葬墓,葬有其他皇室成員與功臣。

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個,也是 唐陵 中唯一一座沒有被盜的陵墓。1961年03月04日,乾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唐高宗弘道元年(683年),武則天任命吏部尚書 韋待價 負責乾陵的工程,次年八月李治下葬,之后乾陵工程繼續進行。 唐中宗 神龍二年(706年)5月,中宗 李顯 下令將武則天葬入。此前一年,唐中宗還赦免了在武則天統治時期因為政治問題而被迫害致死的皇族,并且將他們重新厚葬,其中包括 永泰公主 李仙蕙懿德太子 李重潤章懷太子 李賢 三人。除此之外,神龍二年(706年),還加建了許王 李素節 、澤王 李上金義陽公主 李下玉 等陪葬墓。

唐會要 》記載, 唐德宗 貞元十四年(798年),乾陵修葺時曾造屋378間。

唐朝末年發生黃巢之亂, 黃巢 動用40萬大軍打算盜掘乾陵,但挖出一條40余米深的大溝,也沒找到墓道口,只好悻然作罷,至今在梁山主峰西側仍有一條深溝被稱為“ 黃巢溝 ”。

五代時, 后梁 崇州 節度使 溫韜 組織軍隊發掘所有唐朝皇陵,“唐諸陵在其境內者,悉發掘之,取之所藏金寶。……惟乾陵風雨不可發。”乾陵因建筑牢固而得以幸免。

民國初年,軍閥混戰,盜掘古墓成風。國民黨將領孫連仲以保護乾陵為幌子,率部下駐扎乾陵,用真槍真炮演習的辦法掩護一個師的兵力盜掘乾陵。士兵們用炸藥炸了許多處地方,卻沒能找到墓道口。

1958年,當地幾個農民放炮炸石,無意間炸出墓道口。1960年2月,陜西省成立了“乾陵發掘委員會”,經初步發掘確認被炸處是地宮墓道,并于4月3日開始發掘乾陵地宮墓道。5月12日,墓道砌石全部披露。挖掘情況與《舊唐書·嚴善思傳》“乾陵玄闕,其門以石閉塞,其石縫隙,鑄鐵以固其中”的記載相同。

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對《乾陵發掘計劃》作出“我們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作后人來完成”的批示,之后,國務院又再發通知要求“全國帝王陵墓前先不要挖”,乾陵的發掘就此停止。

由于乾陵墓道完整,且尚未發現新的盜洞,許多專家認為乾陵是唐十八陵中惟一未被盜掘的陵墓。

地理位置

乾陵是陜西關中地區唐十八陵之一,位于陜西咸陽市乾縣城北6千米的梁山上。

梁山是圓錐形 石灰巖 山體,共有三峰,北峰最高,海拔1047.9米, 泔河 環其東,漠水繞其西,乾陵玄宮即位于北峰之上。梁南面兩峰較低,東西對峙,中間為司馬道,故而這兩峰取名叫“乳峰”。

陵墓格局

主陵

唐乾陵古建筑復原圖 乾陵營建時,正值盛唐,國力充盈,陵園規模宏大,建筑雄偉富麗。唐初,太宗 李世民 開創了“因山為陵”的葬制,陵墓由建筑群與雕刻群相結合,參差布置于有“龍盤鳳 翥 ”之勢的山巒之上。

乾陵發展、完善了 昭陵 的形制,陵園仿唐都長安城的格局營建,分為皇城、宮城和 外郭城 ,其南北主軸線長達4.9千米。文獻記載,乾陵陵園“周八十里”,原有城垣兩重,內城置四門,東曰青龍門,南曰 朱雀門 ,西曰 白虎門 ,北曰 玄武門 。經考古工作者勘查得知,陵園內城約為 正方形 ,其南北墻各長1450米,東墻長1582米,西墻長1438米,總面積約230萬平方米。城內有獻殿、偏房、回廊、闕樓、 狄仁杰 等60朝臣像祠堂、下宮等輝煌建筑群多處。

地宮

乾陵全景圖 根據西安文保中心有關專家對乾陵地宮的探測,結合已發掘的乾陵陪葬墓和有關文獻,專家推測乾陵墓室是由墓道、過洞、天井、甬道和前、中、后三個墓室組成,或有耳室。中室置棺床,以放置皇帝的“梓宮”即棺 槨 ,“梓宮”的底部有防潮、防腐材料,以珍寶覆蓋,其上加“ 七星板 ”,板上置席、褥,旁置衣物及 珪 、璋、璧、琥、璜等“六玉”。地宮的后室設石床,其上放置衣冠、劍佩、千味食及死者生前的喜好之物。前室設有“寶帳”,帳內設神座,周圍放置玉質的“寶綬”、“謚冊”和“哀冊”。另外在過洞兩側的耳室和甬道石門的前后,放置有大量珍貴的隨葬明器。

文物遺存

述圣紀碑

述圣紀碑 述圣紀碑位于司馬道西側,與 無字碑 相對,是武則天親撰、其子唐中宗李顯書丹,是為唐高宗歌功頌德的一通 功德碑 ,北距西闕8.65米。述圣紀碑記述高宗文治武功,開帝王陵前立功德碑之先例。在乾陵之前,帝王的陵墓不樹碑,墓內也不放墓志銘,乾陵突破了這一慣例,因此述圣紀碑具有特殊的歷史價值。

述圣紀碑為方形,高7.53米,每邊寬1.86米,重約89.6噸。碑頂為廡殿式建筑,檐角刻有4個護法力士。檐雕斗拱中間為五節碑身,由五塊完整的 青石 榫卯相接而成。下為碑座,亦用榫卯相接。碑座刻有 獬豸 和海石榴紋。全碑由頂、身、座七部分構成,碑首象征太陽,碑座象征月亮,中間五節象征金、木、水、火、土五行。古人認為,萬事萬物都是由“日、月、金、木、水、火、土”這七個部分所組成,所以,述圣紀碑又有“ 七節碑 ”之稱。七節取“ 七曜 ”之意,故立七節碑也就是寓意高宗皇帝的文治武功如日、月、星、辰一樣普照天下,光照千秋。述圣紀碑全文鐫刻在碑的正陽面,碑身五節除第一塊和四塊無字外,其余三塊的正面及東西兩側均刻有字。碑文為駢體,共計46行,5600余字,皆 楷書 。由于千年風雨侵蝕,加之人為破壞,現僅存文字1600余字。據資料記載碑文刻好后,每個字的凹槽處都填有金屑,遠遠望去金光閃閃,故又稱“金子碑”。初建有碑亭,碑亭建筑基址呈方形,南北18.80米,東西18.85米,現碑亭早已不存。

無字碑

乾陵無字碑 在朱雀門外的司馬道東側,聳立著聞名于世的無字碑,通身取材于一塊完整的巨石,高7.53米,寬2.1米,厚1.49米,總重量98.8噸,給人以凝重厚實,渾然一體的美感。碑額未題碑名,碑額陽面正中一條 螭龍 ,左右側各四條,共有九條螭龍,故亦稱“九龍碑”。碑的兩側有升龍圖,各有一條線刻而成騰空飛舞的巨龍,栩栩如生。碑座陽面還有線刻的獅馬圖(或稱獅馬相斗圖),長2.14米,寬0.66米。其馬屈蹄俯首,雄獅則昂首怒目。碑上還有許多花草紋飾,線條精細流暢。

無字碑北靠 東闕 ,南依 翁仲 ,西與述圣紀碑相對,巍峨壯觀,雕刻精美,為歷代群碑之冠。

宋金以后,開始有游人題字于碑,使無字碑成為有字碑。再歷元、明、清各代,碑上逐漸鐫刻了許多文字,不僅在內容上自然形成了評價武則天的“碑文”,而且在書法上真、草、隸、篆、行五體皆備,或許這正符合了武則天當初立碑的本意。其中1135年《 大金皇弟都統經略郎君行記 》保存比較完整,以女真文字刻寫,旁邊有漢字譯文。女真文字現已絕跡,因此,碑上的文字成為研究女真文字和中國少數民族歷史文化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

陪葬墓

章懷太子墓 乾陵陪葬墓共計17座。計有太子墓二(章懷太子李賢、懿德太子李重潤),王墓三(澤王李上金、許王李素節、彬王 李守禮 ),公主墓四(義陽公主、 新都公主 、安興公主、永泰公主),大臣墓( 王及善薛元超楊再思劉審禮 、豆盧欽望、 劉仁軌李謹行高侃蘇定方薛仁貴 )。

1960—1971年已先后發掘了永泰公主、章懷太子、懿德太子、中書令薛元超、 燕國公 李謹行等5座陪葬墓,出土珍貴文物4300多件。其中有100多幅絢爛多彩的墓室壁畫,堪稱中國古代瑰麗奇絕的藝術畫廊,《馬球圖》、《 客使圖 》、《 觀鳥捕蟬圖 》、《出獵圖》、《儀仗圖》等壁畫,不僅對研究唐代繪畫,而且對研究唐代建筑、服飾、風俗習慣、體育活動、宮廷生活、外事往來等具有重要價值。

石雕石刻

六十一蕃臣像 從梁山南二峰的天然雙闕起,往北依次對稱排列。端立首位的是1對高達8米有余的八棱柱石華表,這是帝王陵墓的標志,其造型昭示著生命長存的理念和古代先民對人類 生殖行為 的崇拜。接著是一對昂首挺胸、渾圓壯觀的石刻翼馬,馬身兩翼雕以卷云紋,似有騰飛之勢。翼馬之北是1對優美的高浮雕鴕鳥,是唐王朝同 西域 人民文化交流與友好往來的象征。緊接鴕鳥的是5對配有馭手的石仗馬和10對高4米左右的 石翁仲 (或稱直閣將軍)。

陵園內城的四門之外,還蹲踞著4對8尊高大雄偉的石獅,以朱雀門外的最為雄偉。這對石獅昂首挺胸,巨頭披鬃,瞋目闊口,兩足前伸,身軀后蹲,凜然挺拔如泰山。置石獅于陵前,增加了陵園的神圣和威嚴氣勢。

乾陵引人注目之處,還有朱雀門外的神道東西兩側,分布著的兩組石人群像。石人群像整齊恭敬地排列于陵前,西側32尊,東側29尊,共61尊。這些石人是當時唐王朝屬下的少數民族官員和鄰國王子、使節,唐高宗入葬時前往參加葬禮,武則天為炫揚大唐威勢,將他們雕像立于陵前。在石人像的背部刻有國別、官職和姓名,今字跡可辨認者有“木俱罕國王斯陀勒”、“盛 于闐尉遲璥 ”、“吐火羅王子持羯達犍”、“默啜使移力貪汗達干”、“播仙城主何伏帝延”等七尊。

這些石人殘像大小和真人差不多,習慣上把這些石像稱之為“ 蕃像 ”、“賓王像”,也稱“ 六十一蕃臣像 ”。這些與真人大小相仿的石人,穿著打扮各不相同,有袍服束腰,也有翻領紫袖。但他們都雙雙并立,兩手前拱,姿態極為謙恭,仿佛在這里列隊恭迎皇帝的到來,但這些石像都沒有腦袋。

神道翁仲、石馬 考古學家對此進行了分析,發現可能是自然災害給這些石像帶來了災難。通過大量資料證明,在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1月23日,陜西華縣一帶發生了強烈的地震,震級高達8—11級。由于地震發生在子夜,所以致使80多萬人死于這場地震中。而乾陵距華縣只有100多千米,同樣屬于震中地帶,乾陵也因此遭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據專家們推斷,這場地震才是造成這61座石像頭部斷裂的主要原因之一。這些石像的材質不是很結實,石料中有一些石瑕,所以石像受損的時候,頭部是最容易出現問題的。研究人員推斷,這61尊石像很有可能是一部分毀于那場大地震中,還有一部分是毀于明末清初的戰爭中。

文物保護

1961年03月04日,乾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乾陵鳥瞰 2008年05月01日,陜西省文物局《唐乾陵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法》正式開始實施。該辦法對乾陵保護區內的土地使用、工程作業等行為進行了限制,并明確規定了賞罰措施。

2009年03月18日,中日唐陵石刻保護修復項目相關負責人就考古調查、環境整治規劃、石刻保護完成情況和應用技術方法及其成果進行了匯報,專家組對該項目的考古調查、文物保護、科學研究等方面取得的成果給予充分肯定,并一致同意通過項目驗收。

2011年01月13日,陜西省人民政府下發《關于調整周原遺址等部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的通知》,決定調整包括乾陵在內的11處29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

2013年06月14日,國家文物局批復《關于上報〈乾陵保護總體規劃〉的請示》(陜文物字〔2013〕123號),原則同意所報乾陵保護規劃和意見。

2014年04月25日,國家文物局批復《關于呈報乾陵陵園朱雀門至陵山環境整治方案的請示》(陜文物字〔2014〕24號)。

2015年04月09日,國家文物局批復《關于上報〈乾陵博物館可移動文物預防性保護方案〉的請示》(陜文物字〔2015〕67號),原則同意所報方案。

2015年03月30日,《乾陵保護總體規劃》在陜西省政府第5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批準公布實施。

歷史價值

乾陵是唐代“依山為陵”紀念性建筑工程的杰作,是唐高宗和武則天的合葬墓。 秦漢 以后,皇帝、皇后多不合葬,而乾陵夫妻“ 二圣 ”合葬墓獨樹一幟。

乾陵是唐代帝王陵墓中唯一發現有雙重城垣的墓葬,內城象征京城長安的 皇城 ,外城相當于官員和土民居住的郭城,反映了當時中國古代都城的整體格局。

乾陵也是唯一歷經千年未被盜掘的唐代帝王陵,其地宮遂道編號刻字砌石已被發現,出土有細腰鐵拴板、錫鐵 錠 等,具有一般陵墓所沒有的獨特價值。

旅游開發

大唐牡丹園 乾陵大唐牡丹園是以武則天與 牡丹 的歷史淵源為背景,以“牡丹歸來”文化內涵為主線,在乾陵大景區規劃范圍內建設集牡丹觀賞、油用、產品深加工、休閑旅游為一體的牡丹產業示范園,項目總投資1.5億元,累計完成種植面積7300畝,其中核心區域1000畝,園區內匯集了紫斑、丹鳳、歐洲牡丹、日本牡丹、美國牡丹等來自世界各地的牡丹名品30余種,品種數量和栽植規模均為全省第一。

2017年4月8日,“大唐絲路牡丹文化節”在乾陵腳下牡丹園舉行了開園儀式。

軼聞傳說

乾陵選址

唐高宗病逝后,武則天決定在關中渭北高原選擇吉地建造帝陵。很快,朝廷在全國范圍內遴選了兩位名揚天下的方士,一位是星相家 袁天罡 ,另一位是皇宮里專掌陰陽和天文歷法的 太史令 李淳風

乾陵 袁天 罡 接旨后遍尋黃河兩岸,都沒找到一塊中意之處。后來來到關中,半夜子時出來觀看天象,只見一處山巒上紫氣沖天,恰好與 北斗 相交。袁天罡認定是塊寶地,于是急忙奔上山巒,找準方位,但一時找不到東西作記號,就摸出枚 銅錢 放地上再蓋上浮土,這才下山回朝復命去了。

另一個風水師李淳風接旨后,沿渭水東行尋找寶地。在一天正午艷陽高照之時,他見秦川大地上突兀出一座奇怪的石山:從南向北看,好像一位少婦 裸睡 在藍天白云之下,這少婦五官齊全,一對乳房堅挺對稱,連 乳頭肚臍 都也具備。更讓他神奇的是:這少婦雙腿稍稍分開,中間還有一淙清泉在終日流淌不息!李淳風大為吃驚,于是抓緊上山,以身影取子午,以碎石擺八卦,拔出發針在二魚相交處扎入土中后,也下山回朝復命去了。

武則天聽二人說在同一方位選中吉地,派人再去復查。大臣來到梁山后,發現原來李淳風的那根發針正扎在袁天罡那枚銅錢的錢眼里!武則天下令立即開工,很快就將乾陵修好,安葬唐高宗,后隨夫也葬于乾陵。乾陵的地形地貌完全應合了陰陽二儀、天地配合得最絕妙的完美結合。乾為天為陽,坤為地為陰,陰陽交合,乃生萬物。

無頭石像

乾陵朱雀門外的神道東西兩側的石像沒有腦袋,原因眾說紛紜,民間傳聞這些石像的頭部是被 明朝 的百姓砍掉的。在明朝初期,有個外國使節到乾陵去游玩,發現自己的祖先竟然被立在這里給唐朝的皇帝守陵,覺得既有損國格,也有辱于人格,自尊心受到了強大的損害,便想把這些石像給毀了。但是他又怕引起當地民眾的不滿,于是便想到了一個妙計。他每天晚上都要到乾陵附近的莊稼里踐踏糧食,然后在第二天又煽風點火似的,和百姓說這都是那些石像做的,他們在晚上便成精了,開始糟蹋莊稼。要想保護好莊稼和糧食就必須把這些石像消滅掉,砍掉它們的腦袋,讓它們不能在出來禍害莊稼。當地的群眾認為這個外國使者說得非常有道理,于是一氣之下便把這些石像的腦袋給砍碎了。

歷史巧合

中國歷史上有兩個乾陵——唐高宗李治乾陵和 遼景宗 耶律賢 乾陵,一個在 陜西乾縣 ,一個在遼寧北寧,兩陵相隔三百年。有趣的是兩陵有許多相似之處——皇帝即位后都曾因長期患病不能上朝,都由皇后代理攝政,皇帝都先去世,皇后都曾以太后身份臨朝稱制,都做了一些有益于人民的事情,都是社會有所發展,都成為女政治家,也都有過艷史,死后都葬于乾陵,這在歷代帝陵中都是少見的巧合。

旅游信息

地址:

陜西省咸陽市乾縣

門票:

實行一票制,景點的捆綁, 學生票 半價

旺季(3月-11月)100元/張

淡季(12月-次年2月)90元/張

開放時間:

旺季3月-11月份:開放時間8:00-18:00,節假日照常上班。

淡季12月-次年2月份:開放時間8:30-17:30,節假日照常上班。

交通:

1、可在西安火車站東廣場乘坐游3路公交車直達乾陵。游3路每日一趟,8:00從西安火車站東廣場出發,15:00由乾陵返回。車程約2小時。票價:單程18元。黃金周會加車。淡季1月-3月停運。

2、從西安市城西客運站或咸陽市汽車站乘坐發往 乾縣 的長途車,抵達乾陵縣城后轉乘公交車前往景區。

3、自駕車由西安咸陽國際機場西行40千米即到。

4、景區內除有仿古馬車可到各景點外,還可以騎馬游覽。

引用来源

中文名
乾陵
外文名
Qianling
別名
武則天陵墓
占地面積
2400000 m²
適宜游玩季節
四季皆宜
所屬國家
中國
地理位置
陜西省咸陽市乾縣
保護級別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墓主
唐高宗李治,皇后武則天
所屬市
陜西省咸陽市
價值
唐帝陵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
建議游玩時長
2—3小時
建筑時間
唐光宅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