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國家

概念 | 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

社會主義國家,就是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社會主義制度其基本要素是實行公有制、實現人民當家做主。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現在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社會主義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制度,禁止任何組織和個人破壞社會主義制度。

中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世界上現有的社會主義國家共有五個:中華人民共和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老 撾 人民民主共和國、古巴共和國。

發展歷程

社會主義國家,一般指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標志是共產黨(工人黨或勞動黨)執政,國家諸方面由共產黨集中統一領導。由于社會主義國家總是由共產黨(工人黨或勞動黨)集中統一領導,因此在世界上又被稱為“共產主義國家”。

社會主義國家建立后,大多加入了 社會主義陣營

1989年到1991年間,蘇聯和蘇聯控制下的東歐發生劇烈的政治動蕩,共產黨或者共產主義政黨紛紛失去政權。 蘇聯解體東歐劇變 ,使得社會主義國家急劇減少, 也令其余的社會主義國家產生了空前的危機。因此使得剩余社會主義國家(南斯拉夫聯盟)也開始分裂,以古巴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國家僅進行有限的改良,以中國為代表社會主義國家開始進行改革。對于進行改革的社會主義國家,在西方人眼中已經不再屬于社會主義國家,認為這是“共產主義失敗論”的根據之一,甚至于像 朝鮮 這樣的保守派社會主義國家也認為這些國家已經“變質”了,這些不過是西方 資本主義國家 的意識分化而已。在2009年,朝鮮在憲法中刪除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有關主張,改以“主體思想”和“先軍思想”為主導思想。因此,已經不再適合將朝鮮視為社會主義國家。

二戰后的民族獨立浪潮中,除部分國家走上蘇式社會主義的道路,還有相當數量的新獨立國家也曾宣布自己是某種特殊類型的“社會主義國家”,總共約有50多個。這些國家的“社會主義”往往具有 民族主義 或宗教的色彩,如:“國大黨社會主義”、“綱領黨社會主義”、“復興黨社會主義”、“ 佛教社會主義 ”、“伊斯蘭社會主義”、“阿拉伯社會主義”、“烏賈馬(村社)社會主義”、“非洲社會主義”、“桑地諾社會主義”等。

國家社會主義:納粹德國自稱的“國家社會主義”并非社會主義的 一種形式,而是納粹對法西斯主義的包裝。對社會主義類似的聲明還有日本法西斯鼻祖北一輝的法西斯主義代表作《國體論及純正社會主義》。事實上“國家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是建立在極端仇視共產黨人和馬克思主義的基礎上的,屬于 極右思想 ,若將其歸入社會主義,當屬斷章取義。將社會主義和所謂的“國家社會主義”進行混淆往往是社會主義的反對者對人民的欺騙手段,以敗壞社會主義的名譽。

民主社會主義 :這是在北歐等地盛行的以高度發達和高福利為代表的制度,較社會民主主義更為偏左,其依靠是雄厚的原始積累,屬于一種典型的改良主義,是資本主義左翼的一種主張。但在西方語境中“社會主義”通常指北歐國家的制度。

市場社會主義:在西方用來形容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的 混合制經濟 和社會主義的體制。是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前身。

曲折發展啟迪

1.正確認識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曲折發展,樹立正確的發展觀。

第一,從 世界歷史 的長河看,社會主義在短時期內還只處于初級發展階段。蘇聯革命和建設從1917年算起也只 有74年,需要一個摸索的實踐過程。如1961年蘇共二十二大綱領宣稱社會主義已在蘇聯取得“完全的、最后的勝利”,要在1980年基本建成共產主義的共產主義建設論;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稱在二十年內要完善發達的社會主義,現正處在這一漫長歷史階段的起點論;戈爾巴喬夫則在蘇共二十七大修改為社會主義完善論。所有這些,都是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發展不成熟的表現。可以說,對20世紀社會主義實踐的定位不準是社會主義運動的最大歷史教訓。

第二,原有社會主義國家除東德外大都是在商品經濟不發達或不夠發達的條件下,走上了非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的。社會主義國家如果不集中力量把發展社會生產力放在首位,不堅持市場經濟為社會主義服務的道路,在經濟現代化和政治民主化方面,是不能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相匹敵或趕上他們,要真正站住腳是十分困難的。

第三,社會主義是由資本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的社會,它比人類歷史上任何一次革命都要徹底,因而社會主義的鞏固要比歷史上任何革命都困難得多,需要一個歷史長過程才能走向成熟。特別是在生產關系和分配領域絕不能急于求成。試想英、法、美國的資產階級革命的鞏固都要花費200年、86年(1789年—1875年)和100年(1775年—1877年),何況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呢?

在對社會主義國家的認識上,要不要改革,實際上是第二次革命,或社會主義革命的繼續問題。而如何改革則同樣關系到革命的成敗問題,蘇聯在 新經濟政策 實施中的剎車。30年代以來約半個世紀沒有重大改革舉措嚴重影響經濟的發展和80年代后期不顧實情的急劇改變帶來的災難都說明了這一點。在我們的歷史教學中回避改革過程既不能使人們理解為什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特色的必由之路,也不會有助于人們理解怎么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聯、東歐的突然發生劇變。

蘇聯近半個世紀的過緩改革進程,并未改革蘇聯社會主義模式(亦被稱為斯大林模式)的根本弊端,從而帶來了積重難返的困境,使 蘇聯面臨難以解決的四大矛盾,即理論上的 社會主義優越性 和實踐上在和資本主義競爭共處中的劣勢擴大;理論上的 無產階級國際主義 和實踐上的社會霸權擴張主義的推行;理論上的民族團結與自治和實踐上的 大俄羅斯主義 及嚴重的民族問題;以及理論上的無產階級先鋒隊蘇共領導和實踐上蘇共領導層特權腐化嚴重喪失先鋒性。這些是導致蘇聯解體的深層次的內因。如果把 蘇聯模式 和社會主義唯一道路和模式相混同,這顯然是一種極大的誤解。本世紀以來,各國社會主義運動的實踐既面臨帝國主義的武裝干涉、軍事和經濟封鎖、政治包圍以及思想文化的演變,妄圖扼殺社會主義制度或改變社會主義國家的顏色;另一方面,又充滿著推行蘇聯唯一的革命和建設道路與探索符合本國國情的多樣化道路間的曲折斗爭。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興衰,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道路的實踐都說明了這一歷史事實。

2.社會主義國家的實踐表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應該同各國的實際相結合,絕不應拘泥于唯一的蘇聯模式。多樣化道路是社會主義革命必由之路。要樹立正確的多元模式觀。

華沙條約組織 蘇東社會主義國家的劇變還表明,我們必須根據新的情況不斷豐富和創造性地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僵化地理 解馬克思主義決不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必須堅持實踐第一標準和社會生產力標準。蘇東國家轉軌以來,已經少則26年多則28年了,整個說來經濟、政治、社會和思想文化出現嚴重滑坡,迄今尚未見全面恢復態勢,俄羅斯又面臨新一輪經濟衰退的險境,由社會主義轉向資本主義軌道已經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人們將重新審視如何結合本國實際實現經濟現代化和政治民主化之路。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必須堅持實踐第一標準和社會生產力標準,廢棄生產關系決定論和 唯意志論 ;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而所有這些需要我們幾代人一步一個腳印地奮斗不息!

發展前景

自1991蘇聯解體以來, 世界社會主義運動 不僅頂住了蘇東劇變的巨大沖擊,而且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復和發展。

經互會 一是 古巴、越南、老撾、中國、朝鮮等社會主義國家在蘇東劇變后頂著前所未有的壓力,正在積極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特別是占 世界人口 五分之一的中國,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堅持改革開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二是西方發達國家出現了一波又一波的“馬克思熱”,馬克思主義的重新傳播成為當今世界國際政治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三是在一些原社會主義國家如白俄羅斯、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和 摩爾多瓦 ,社會主義力量正在重新集聚。

四是亞洲、 非洲 特別是拉美一些國家在飽嘗新自由主義的苦果之后,左翼政府紛紛上臺執政。

五是在一些不發達國家,社會主義運動出現了新的發展趨勢。特別是在南亞,尼泊爾革命的勝利與印度共產黨各派別的繁盛發展,代表了以議會斗爭和武裝革命等不同方式獨立自主地實施社會主義的成功可能。

人類社會從來都是在曲折中螺旋式向前發展的。社會主義制度雖然走過90多年的歷程,創造過一系列輝煌的業績,但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只是短暫的一瞬間。同有著幾百年歷史的較為成熟的資本主義制度相比,社會主義制度仍處于艱辛的成長過程之中。正是從這個意義說,20世紀社會主義的實踐,還只是整個社會主義歷史進程中的一個序幕。社會主義是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最為深刻的社會變革,斗爭—失敗—再斗爭,高潮—低潮—更高潮,這是社會主義全球化實現對資本主義全球化替代的必經歷程。

“風物長宜放眼量”。雖然實現社會主義全球化對資本主義全球化的最終替代有一段十分艱辛而又較長遠的路要走,但從一定意義上講,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已經開始走出低谷,并逐步走向復興。我們對 共產主義理想 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充滿必勝的信念和堅強的決心。

兩極世界理論在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綜合運用 唯物辯證法地緣經濟地緣政治 和社會形態學視角研究分析世界歷史結構基礎上,對社會主義運動方向和共產主義實現途徑作了理論預測。“一帶一路”倡議構想的提出從很多角度印證了兩極世界理論的理論預言。兩極世界理論預言,在社會主義中國推動下,通過社會主義對外“產權合作”的方式,階級差別將逐漸消滅并最終實現世界共產主義。社會主義對外“產權合作”的第一階段是第四區和第三區的國企合作,第二階段是第四區、第三區、第二區的金融合作,第三階段是第四區、第三區、第二區、第一區實現世界共產主義的經濟政治合作。

本質區別

經互會 在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這是社會主義民主與資本主義民主的本質區別。

(1)在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國家權力由人民行使,但不會由全體人民直接行使。

(2)在社會主義國家全體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方式是間接的,即通過選舉人大代表由人大代表組成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人民行使國家權力。

(3)社會主義民主與資本主義民主的本質區別在于國家是否由人民當家作主。行使國家權力的是直接還是間接,并不是社會主義民主與資本主義民主的本質區別。

國家列表

現有的

國名

執政黨

建國日

執政黨領導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共產黨

1949年10月1日

習近平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越南共產黨

1945年9月2日

阮富仲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朝鮮勞動黨

1948年9月9日

金正恩

古巴共和國

古巴共產黨

1959年1月1日

米格爾·迪亞斯-卡內爾

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

老撾人民革命黨

1975年12月2日

通倫·西蘇里

已消失的

國名

執政黨

存在時間

備注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

蘇聯共產黨

1922年—1991年

聯邦制國家,1991年解體

匈牙利人民共和國

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

1949年—1989年

 1989年改名匈牙利共和國

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

羅馬尼亞共產黨

1947年—1989年

 1947年—1965年稱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1989年改稱羅馬尼亞

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

保加利亞共產黨

1946年—1990年

 1990年改名保加利亞共和國

波蘭人民共和國

波蘭統一工人黨

1944年—1989年

1989年改名波蘭共和國

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

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

1919年—1992年

1993年1月1日分別成立 捷克共和國斯洛伐克共和國 兩個獨立的國家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

德國統一社會黨

1946年—1990年

1990年并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阿爾巴尼亞人民共和國

阿爾巴尼亞勞動黨

1946年—1991年

1991年改名 阿爾巴尼亞 共和國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

1945年—1992年

聯邦制國家,1992年解體

蒙古人民共和國

蒙古人民革命黨

1924年—1992年

1946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承認其獨立,1992年改名蒙古國

也門民主人民共和國

也門社會黨

1967年—1990年

1990年與 阿拉伯也門共和國 合并為也門共和國

民主柬埔寨

柬埔寨共產黨

1975年—1979年

 1982年成立 民主柬埔寨聯合政府

柬埔寨人民共和國

柬埔寨人民黨

1979年—1989年

越南成立的 傀儡政權 ,1989年越南撤軍,改名柬埔寨王國

阿富汗民主共和國

阿富汗人民民主黨

1978年—1992年

1992年親蘇聯的納吉布拉政府垮臺,阿富汗伊斯蘭勢力復辟

埃塞俄比亞人民民主共和國

埃塞俄比亞工人黨

1987年—1991年

 1974年廢黜皇帝,成立社會主義埃塞爾比亞,1991年門格斯圖領導的埃塞爾比亞工人黨政府倒臺,埃塞爾比亞人民革命民主陣線奪取政權

貝寧人民共和國

貝寧人民革命黨

1975年—1990年

安哥拉人民共和國

安哥拉人民解放運動

1975年—1992年

剛果人民共和國

剛果勞動黨

1969年—1991年

莫桑比克人民共和國

莫桑比克解放陣線黨

1975年—1990年

索馬里民主共和國

索馬里 革命社會主義黨

1969年—1991年

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

匈牙利社會民主黨

1919年3月21日—1919年8月6日

因羅馬尼亞攻占布達佩斯而解散

  后于1945年建立匈牙利人民共和國,1989年消亡

巴伐利亞蘇維埃共和國

共產黨、獨立社會民主黨

1919年

德國十一月革命 期間巴伐利亞無產階級與1919年4月13日在慕尼黑建立的革命政權

斯洛伐克蘇維埃共和國

1919年6月16日—1919年7月7日

該共和國于1919年7月7日被 捷克斯洛伐克 資產階級政權扼殺,它僅存在21天

引用来源

中文名
社會主義國家
外文名
Socialist countries
出處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定義
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
模式
蘇聯模式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兩種
國家
中國、朝鮮、越南、老撾、古巴
分類
科學社會主義等
蘇聯模式
蘇聯
基本要素
實行公有制、實現人民當家做主
西方模式
挪威、瑞典(并非科學社會主義)
解釋
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