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約前?—約前1015年),姓姜,名尚,字子牙,號太公望,亦稱“飛熊”。殷末周初東海之濱人(今山東沿海一帶),古史傳說中的智謀人物,兵學奠基人,杰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因其先祖佐禹掌 四岳 有功,封于呂,故亦稱呂尚,或呂望。
姜子牙于 渭水 之濱垂釣,遇見 西伯侯 姬昌 ,被拜為“太師”, 周文王 崩, 武王 即位,尊呂尚為師尚父, 牧野之戰 后被封于 齊國 (今山東一帶),因而也是 齊文化 的始祖。他是周文王傾商, 武王伐紂 的謀臣、最高軍事統帥及 西周 的開國元勛。輔佐執政 周公旦 ,平定內亂,開疆擴土,促成 成康之治 。公元前1015年,卒于鎬京。
歷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歷史地位,儒、法、兵、縱橫諸家皆追他為本家人物,被尊為“百家宗師”。后世民間將其奉為神祇,唐代開始將其列入祀典。唐肅宗時期,追封 武成王 ,設立 武廟 祭祀。 宋真宗 時期,追謚昭烈。
古代兵法有“ 六韜 ”、“三略”,合稱《 太公兵法 》,相傳為姜太公遺著,實為后人偽托。關于他的神話傳說頗多,其中以《 封神演義 》最為典型。
大事件
$$$$structured_module$$$$人物生平
半生寒微
姜子牙,亦作姜尚,是
東海
邊之人或
牧野
之人。其先祖曾做四岳之官,輔佐
夏禹
治理水土有大功。舜、禹時被封在呂地(今河南南陽西),所以又稱呂尚。有的被封在申,姓姜。夏、商兩代,申、呂有的封給旁支子孫,也有的后代淪為平民,呂尚就是其遠代后裔。呂尚本姓姜,因為以其封地之名為姓,所以叫作呂尚。
姜子牙出世時,家境已經敗落了,所以姜子牙年輕的時候干過宰牛賣肉的屠夫,也開過酒店賣過酒,聊補無米之炊。但姜子牙人窮志不短,無論宰牛也好,還是做生意也好,始終勤奮刻苦地學習天文地理、軍事謀略,研究治國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為國家施展才華,可是直到70歲還是一無是處,閑居在家。
興周滅商
姜子牙72歲時,垂釣渭水之濱磻溪(今陜西寶雞境內),借釣魚的機會求見姬昌,姬昌在出外狩獵之前,占卜一卦,卦辭說:“所得獵物非龍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業的輔臣。”姬昌于是出獵,果然在渭河北岸遇到姜子牙,與姜子牙談論后姬昌大喜,認為姜太公是個奇才,說:“自從我國先君太公就說:‘定有圣人來周,周會因此興旺。’說的就是您吧?我們太公盼望您已經很久了。”因此稱姜子牙為“太公望”,二人一同乘車而歸,尊為太師。
此即為“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的來源。
有人說,姜子牙博學多聞,曾為商紂做事。商紂無道,姜子牙就離開了。四處游說列國諸侯,未得知遇之君,最終西行歸依姬昌。有人說,姜子牙乃一處士,隱居海濱。姬昌被囚禁在 羑里 時,姬昌之臣 散宜生 、 閎夭 久聞姜子牙之名而召請他。姜子牙也認為“聽說姬昌賢德,又一貫尊重關心老年人,何不前往?”此三人為了營救姬昌,尋找美女奇寶,獻給 紂王 ,以贖取姬昌。姬昌因此得以被釋,返回 周國 。雖然姜子牙歸周的傳說各異,但大旨都認為他是姬昌、 姬發 之師。
姬昌從羑里脫身歸國后,暗中和姜子牙策劃如何推行德政以推翻商紂政權,其中很多是用兵的權謀和奇計。姜子牙輔佐姬昌積善修德,明道行仁;對外促使姬昌聯絡對紂王不太滿意的其他諸侯國對其納貢,從而使紂王放松警惕;對內定愛民之策,行惠民之事,提倡生產,訓練兵馬;所以后代談論用兵之道和
周朝
的隱秘權術的,都尊法姜子牙的基本策略。姬昌為政清平,尤其在明斷虞、芮二國的國土爭訟后,被詩人稱道為膺受天命。姬昌又討伐了
崇國
、
密須
和犬夷,大規模建設
豐邑
。天下三分之二的諸侯都歸心向周,多半是太公謀劃籌策的結果。
姬昌死后,姬發即位。九年,姬發想繼續完成姬昌的大業,東征商紂察看諸侯是否云集響應。軍隊出師之際,被尊稱為“師尚父”的姜子牙左手拄持 黃鉞 ,右手握秉白旄誓師,說:“蒼兕蒼兕,統領眾兵,集結船只,遲者斬首。”于是兵至盟津。各國諸侯不召自來有八百之多。諸侯都說:“可以征伐商紂了。”姬發說:“還不行。”班師而還,與姜子牙同寫了《 太誓 》。
又過二年,商紂殺死王子比干,囚禁了
箕子
。此時紂王荒淫暴虐到了極點,姜子牙見時機成熟,就向姬發提出伐紂建議。姬發于是通告諸侯共同征伐。姜子牙精選兵車300輛,勇士3000人,甲士45000人,組成伐紂大軍。發兵時姬發占卜龜兆不吉;行軍途中又遇暴風驟雨,姬發和眾臣的決心一度動搖。姜子牙力排眾議,堅定了姬發伐紂的信心。十一年正月
甲子日
,周軍到達商都朝歌郊外70里處的牧野,各諸侯率兵車4000乘會合。
商紂王
也集結70萬(一說17萬)兵馬趕至牧野。戰幕一揭開,姜子牙親率少部精銳為先鋒在前面挑戰,隨后姬發率領大隊人馬攻擊商紂王的軍隊。商軍人多勢眾,但士卒與商紂王離心離德,紛紛倒戈。紂王見大勢已去,急忙逃回
朝歌
,登上
鹿臺
,自焚而死。姜子牙引姬發入
殷都
朝歌,詔告天下
商朝
滅亡,周王朝誕生。
第二天,姬發立于社壇之上,群臣手捧明水,衛康叔封鋪好彩席,師尚父牽來祭祀之牲, 史佚 按照策書祈禱,向神祇稟告討伐罪惡商紂之事。散發商紂積聚在鹿臺的錢幣,發放商紂屯積在鉅橋的糧食,用以賑濟貧民。培筑加高比干之墓,釋放被囚禁的箕子。把象征天下最高權力的九鼎遷往周國,修治周朝政務,與天下之人共同開始創造新時代。
封國安邦
武王滅商后,同姜子牙、周公旦等人商議,把全國分成若干個侯國,由周天子分封給在滅商大業中作出貢獻的 姬姓 親族和有功之臣建都立國,充當周朝統治中心的屏障,即所謂“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由于姜子牙在興周滅商中功勛卓著,而被首封于齊地營丘(即今淄博市臨淄區)建立齊國,以穩定東方。
公元前1045年,姜子牙帶領本部人馬奔
營丘
而來。因為長途跋涉十分疲憊,一行人行軍速度很慢。一天傍晚他們來到離營丘不遠宿營,準備明日趕到營丘。有人說“有道是機會難得。這些人睡起覺來香甜安穩,哪像個赴國建都的樣子”。姜子牙聽后睡意全無,急命整頓人馬披星戴月趕赴營丘。至黎明時到達淄河西岸,只見
萊國
軍隊正在涉水奔營丘而來,劍拔弩張,形勢危急。原來萊國與營丘離得很近,是商紂王的屬國,萊侯想趁姜子牙立足未穩之際搶占營丘。兩軍在淄河西岸展開對壘,姜子牙指揮鎮定自若,士兵作戰英勇頑強,萊軍被殺得丟盔棄甲,悻悻而回。齊國就這樣正式建立起來。
姜子牙建立齊國后首先以法治國,安定民心。司寇營湯陽奉陰違,受賄害民,并妖言惑眾,宣稱要以所謂的“仁義”治齊,姜太公便令人把營湯斬首,以正政令;東海上有被時人稱為“賢人”的 狂矞 、華士兄弟,不向天子稱臣,也不為諸侯做事,以不合作的姿態和平對抗新生的齊國,姜子牙認為他們自私自利,不為國家盡義務,是“害群之馬”,就下令誅殺他們。一時間齊國再也沒有違抗命令法規的事情了,混亂局面迅速得到了安定。僅僅五個月姜子牙就去向 周公 “報政”,即向周公匯報其安邦定國的政績。
強國富民
姜子牙政治上推行尊賢尚功的政策。就是選拔有才能的人做官,吸收大批當地東夷土著中的人才加入到齊國統治階層,讓他們在國家建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對通過考核符合選賢標準的人,不分親疏用其所長,最大限度發揮他們的積極創造性。這一用人路線打破了西周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尊尊親親”的正統思想束縛。姜太公還把用人提升到事關國家興亡的高度,提出“六守”、“八征”、“六不用”的人才理論。實踐證明,他的用人思想不僅開創了任人唯賢、唯才是舉的人才使用先河,也為后來齊國稱霸列國奠定了基礎。
文化上推行“因其俗,簡其禮”的開明政策。“俗”指“夷俗”,即當時當地東夷人的生活方式;“禮”指“夷禮”,即當時當地東夷人的禮儀制度。太公認為,如果在齊地強力推行周禮,容易產生民族矛盾,不利于治國安邦。經過再三斟酌,他決定從齊地實際出發,從俗簡禮,不強制干涉,且務實地創造了既讓齊民樂于接受,又不太悖周禮的新制。
據《漢書·地理志》載:“齊地負海潟(x剎)鹵,少五谷,而人民寡。”《 鹽鐵論 》則說:“昔太公封營丘,辟草萊而居焉。地薄人少。”面對極其惡劣的自然條件,姜太公自齊國初建時就因地制宜,在注重發展黍、稻生產的同時,利用境內礦藏豐富、魚鹽資源豐富的特點,大力發展冶煉業、絲麻紡織業、漁鹽業等手工業;還利用齊國交通便利、人民有重商傳統的優勢,大力發展商業,推行與列國通貨的外貿政策。在這種“農、工、商”三寶并舉的宏觀戰略指導下,齊國制造的冠帶衣履暢銷天下,魚鹽流通列國,諸侯紛紛前來朝拜,齊國逐步由偏僻荒涼的小國窮國發展為雄居于東方的大國富國。
安定周室
姜子牙封齊建國后,相當多的時間是在鎬京做周朝中央政權的“太師”,輔佐外孫周成王姬誦、重外孫 周康王 姬釗。他的大兒子 齊丁公 姜伋,也沒有到臨淄治理齊國,而是一直在鎬京擔任虎賁氏之職,統領著王宮衛戍部隊。齊國開國后的三十余年,營丘基本上由姜太公的三兒子 丘穆公 鎮守。成王時期, 管叔 、 蔡叔 、 霍叔 “三監之亂”, 淮夷 、 徐夷 、“殷東五侯”起兵反周,姜太公父子輔助周公旦,或坐鎮京都、運籌帷幄;或領兵東征、沖鋒陷陣;或左右呼應,東西夾攻,迅速平定了這場叛亂,為二次安周立下了赫赫戰功。再后來,周成王去世,姜子牙父子又接受了成王托孤的遺命,擔負起輔佐太子的重任,后又與眾臣一起扶立太子 姬釗 登位,史稱周康王。
壽終鎬京
周康王六年,姜子牙卒于周首都鎬京,子丁公姜伋繼位。齊丁公姜伋繼續輔佐周康王,成為僅次于首輔召公奭的次輔,并掌管周王朝的精銳部隊三千虎賁,保衛豐鎬。
主要成就
治理齊國
姜子牙在齊國的時候,修明政事,順其風俗,簡化禮儀,開放工商之業,發展漁業鹽業優勢,因而人民多歸附齊國,齊成為大國。到周成王年幼即位之時,管蔡叛亂,淮夷也背叛周朝,成王派召康公命令太公說:“東至大海,西至 黃河 ,南至 穆陵 ,北至無棣,此間五等諸侯,各地官守,如有罪愆,命你討伐。”齊因此可以征討各國,形成大國、定都營丘。
軍事韜略
姜子牙是一位滿腹韜略的賢臣和非凡的政治、軍事家,一直受歷代統治者崇尚,這在《 詩經 》等唐朝以前的許多史料及文學作品中頌文頗多。 唐太宗 即位后,外夷相侵,內患未除,政局動亂,國家面臨著百亂待治,百廢待興的情況,為了達到“安人理國”的目的,便自稱他是姜子牙的化身,在磻溪建立太公廟,他用這一舉動告訴人們,他要象周文王訪賢并重用姜子牙那樣的賢臣良將,他后來果然得到了一大批治世理國的人才,終于實現了“ 貞觀之治 ”。唐玄宗為求國內安寧,需要像姜子牙那樣披肝瀝膽,嘔心瀝血,忠貞不二的勤勉事主的人才,便于公元731年( 開元十九年 )敕令天下諸州各建一所太公廟。并要求以 張良 配享,在 春秋 仲秋月上 戊日 祭祀。每當發兵出師或各將領及文武舉人應詔,都要先去太公廟拜謁。 公元739年 ( 開元 二十七年)追謚姜子牙為“武成王”,成為中華民族“武”圣人。公元1072年(宋神宗 熙寧五年 )為抵御外寇入侵,下令要求各軍事將領必讀《太公兵法》。
司馬遷 在《史記》中說:“周姬昌昌之脫羑里,與呂尚陰謀修德以傾商政,其事多兵權與奇計,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這就確立了姜子牙是中華民族創立韜略理論開山祖的地位。
1972年從山東臨沂銀雀山 漢武帝 初年的墓葬發掘出的《六韜》殘簡,來校勘存世的各種《六韜》版本和本注,說明了《六韜》一書,在漢武帝以前就流行開了,否定了《六韜》是古人偽托呂尚所著的懷疑,進一步證實了姜子牙在軍事理論上的著述是真實的。他在軍事理論方面,在政治、經濟斗爭的策略思想方面,都為子孫后代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豐富的遺產,人們稱他是兵家權謀思想的始祖。
中國古代的兵論、兵法、兵書、戰策、戰術等一整套的軍事理論學說,就其最早發端、形成體系、構成學說來說,都始自齊國,源自太公,所以說太公為兵家宗師、齊國兵圣、中國武祖是當之無愧的。可以說,沒有太公理論及其所建立的齊國兵家,則不會有如此博大精深、智謀高超、理論完整、源遠流長、綿延不斷、影響巨大的中國兵學理論學說。中國古今著名的軍事家孫武、鬼谷子、 黃石公 、諸葛亮等都學習吸收了太公《六韜》的精華,太公的文韜武略被當今世界上的政治、經濟、管理、軍事、科技等各個領域所借鑒。
傳世作品
六韜
《六韜》又稱《 太公六韜 》、《太公兵法》、《 素書 》,是一部集先秦軍事思想之 大成 的著作,對后代的軍事思想有很大的影響,被譽為是兵家權謀類的始祖。司馬遷《 史記·齊太公世家 》稱:“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北宋神宗元豐年間,《六韜》被列為《 武經七書 》之一,為武學必讀之書。《六韜》在16世紀傳入日本,18世紀傳入歐洲,已翻譯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種文字。
[Module:1ersr74bf61q]地位影響
[Module:1ersr2aht1rue]姜子牙治國,確立了“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的治國方針,在齊國數百年的發展史上,代代相傳,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確立了齊文化的歷史地位。太公已去世3000余年了,人民崇拜他的高尚人格,悼念他的豐功偉績,以樸實的感情編造出他的很多神話故事歌頌他。說他曾在昆侖山學道,后奉師命下山助周滅商,滅商之后又奉師命發榜封神。這在《 太平御覽 》和《封神記》等書上逐步把他神化了。到了明代 許仲琳 為崇敬太公無法形容時便以神面化之編著了一部《封神演義》,把他說成是管天下所有神的神了,太公的神奇和威嚴,成為驅邪扶正的偶像了。這些雖然超出了歷史的真實,但卻反映出姜子牙在人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中國古今著名的軍事家孫武、鬼谷子、黃石公、諸葛亮等都學習并吸收了太公《六韜》的精華,而且當今世界上的政治、經濟、管理、軍事、科技等各個領域仍在借鑒太公《六韜》的精華。
家族成員
關系 |
人物 |
備注 |
妻子 |
馬氏、申姜 |
|
兒子 |
丁、壬、年、奇、枋、紹、駱、銘、青、易、尚、其、佐 |
|
女兒 |
周武王 姬發的王妃 |
名家后裔
姜子牙后裔中以 杭州厲氏家族 最為著名,其中的佼佼者包括:
清代著名詩人、學者 厲鶚 ;
近現代文教界泰斗厲麟似;
當代國際法界巨擘厲聲教。
軼事典故
覆水難收
姜子牙早些時候只知道釣魚,家里貧困,其妻馬氏嫌棄姜尚,欲圖離去,姜子牙勸她說:“我有朝一日會得到榮華富貴,你可別這樣做。”馬氏不聽勸告,離開了姜尚。后來姜子牙幫助周王建立了周朝,馬氏見其地位、財富都很好于是想和姜子牙破鏡重圓,但姜子牙早已經看穿了馬氏的為人,就將一壺水潑在地上讓馬氏去撿回來,馬氏只能拿回淤泥,姜子牙于是說:“若言離更合,覆水已難收。”
誅殺華士
太公望封于齊,齊國有一個名叫華士的人,他認為不臣服于天子,不結交諸侯是正當的事,人們都稱贊他很賢明。太公望派人請他三次都不肯到,就命人殺了他。周公問說:“他是齊國的一位高士,怎么殺了他呢?”太公望說:“不臣服天子,不結交諸侯的人,我太公望還能將他臣服、與之結交嗎?凡國君無法臣服、不得結交的人,就是上天要遺棄的人。召他三次而不來,則是叛逆之民。如果表揚他,使他成為全國民眾效法的對象,那要我這個當國君的何用?”
[Module:1ersr0ko52bs7]后世紀念
文化園
姜太公文化園坐落于日照海濱國家森林公園中心地帶,東面大海,
金沙灘
,西靠森林,碧連天。
姜太公文化園
是為紀念我國商周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姜太公而建設的國內規模最大、檔次品位最高的、反映太公一生功業的文化景觀之一。占地面積200余畝,融合歷代古建筑風格建造。園區共分四大活動區域:
姜太公紀念館
、太公文化廣場、姜太公釣魚中心和水上娛樂中心。
紀念館
姜太公紀念館,是姜太公文化園的重要組成部分,占地面積110畝,按中軸對稱建筑,中軸線上有入口大門、武祖殿、后門,兩側為配殿和鐘鼓樓。武祖殿為七間式,雙重檐,占地面積1128.8平方米,位置突出,體型顯著,座落于1.2米的平臺之上,威嚴壯觀;配殿分置于大殿兩側,七間式,單檐,占地面積508.8平方米。三幢主體建筑同鐘鼓樓、大門圍合成一方天地,紀念館庭院同殿前大院之間的空間,創造了較長連貫的陳列展線,起到了未入先敬目的。 盆景園 以盆景為母體,結合不同的盆景創造出意境不同的空間; 奇石園 以奇石為立意,按照各奇石的特點擺放,路隨景轉,達到游覽至勝的境界。水上娛樂中心以公園式手法規劃,路隨岸轉,自由活潑, 曲橋 、連廊、景亭為 太公湖 上明珠,平靜的水面同人造實景相結合,讓游覽者既能享受自然,又能欣賞人文景觀。
館內歷史資料豐富,雕塑圖畫逼真,故事場景生動,環境幽雅肅穆,是一處全面展示姜太公及其后裔豐功偉績的紀念性場所。
日照民間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即:文王訪到姜尚時,尚讓姬昌背著走,到走不動為止;讓其兒子拉太公望坐的車,到不樂意拉為止。文王背著尚走了四十八步,兒子們拉著太公車走了八百零八步。尚當時向文王父子宣稱:“你周朝只能出四十八個皇帝,有八百零八年的江山”。此事雖純屬民間,但反映了姜太公的神奇及其豐功偉績。
石獅市姜太公紀念館坐落于石獅市靈秀鎮洋下村前,于2000年年底建成,在 閩南地區 堪為首建。該紀念館系石獅曾、姜、邱氏海內外鄉親捐資壹佰多萬人民幣建成的。呈中西合璧、古今為一體之三層樓結構,建筑總面積達1064.67平方米。
釣魚節
山東省日照市是姜太公的出生地。 姜太公釣魚 節暨姜太公文化發展研討會由中國釣魚協會、山東省日照市人民政府主辦,在中國釣魚協會指定的游釣樂園――日照姜太公釣魚中心舉行。
釣魚節突出以釣魚比賽與旅游觀光相結合的特點,是集文化、休閑、娛樂、健身為一體的大型活動賽事。開幕式和比賽地點在日照,賽區在日照海域、 海塘 以釣海魚為主。釣魚比賽后組織參觀名勝古跡曲阜、 孔廟 ,頒獎和閉幕式將在泰山之頂舉行。
故里
姜太公故里
位于河南省衛輝市西北十二公里處。
太公鎮 境內還保留著許多姜太公的歷史遺跡,其中較為著名的有:姜太公墓、姜太公祠、姜太公廟、姜太公呂望表等。每到農歷八月初三姜太公誕辰之日,許多海內外后裔組成的 姜氏 、呂氏宗親會都會前往姜太公故里 尋根祭祖 、旅游觀光。
公祠
姜太公祠于1993年在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太公衣冠冢北旁重建,為中國明清傳統的殿堂廟宇式布局形式,大門的門楣懸有
中國宗教學會
會長趙樸初老先生題寫的“姜太公祠”四個大字,大門兩側供奉有高大威武的
青龍
、
白虎
兩星君。主殿內正中供奉著姜子牙彩繪圣像、兩側供奉有齊國的第二代國君齊丁公和第十六代國君
齊桓公
的圣像。殿壁上的壁畫,表現了姜子牙的生平事跡,主要內容有:姜氏封呂、貧困生涯、棄官避紂、著書立說、渭水垂約、孟津會盟、
牧野大戰
、封齊就國、與萊爭丘、嚴罰不訓、
周王
授權、傳子歸周。
西五賢殿,供奉承有齊國的五位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有
管仲
、
孫武
、
孫臏
、
司馬穰苴
、
田單
;東五祖殿、供奉道教的五位先祖,有
東華帝君
、純陽祖師
呂洞賓
、張天師、
王重陽
、邱長春祖師,東院樓下供奉有碧霞元君、送子爺爺、送子奶奶,西院樓下供奉有觀世音菩薩、財神、藥王神。南院內新建成盆景院,現有高檔盆景近300盆、達五十余個品種。
姜太公祠建成后,被山東省政府定為 臨淄區 唯一的一處規定的道教活動場所,平時有三位道士負責殿堂的管理工作。祠內分為六個院落。園內全部鋪滿草皮、各種松柏樹木、名貴花木等,以“古、奇、稚”和“色、香、姿”見著。
釣魚臺
寶雞:
釣魚臺位于寶雞市陳倉區磻溪河上,根據記載,太公釣魚臺有3處,初釣河南新安城東,繼釣陜西咸陽城西,后釣寶雞縣伐魚河谷,而三處中又以磻溪釣魚臺最為有名。因為,姜太公在此垂釣的時候,遇到周文王的拜謁,輔佐朝政,才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的“文武之治”盛世。從此以后,
北魏
地理學家
酈道元
,唐代詩人李白、
許渾
,宋代詩人
蘇軾
都曾游覽于此,并賦詩記勝。唐代的釣魚臺就此建廟塑像,歷經3次重建,至今人們還可以看到“太公廟”、“
文王廟
”、“望賢臺”、“乞子崖”、“釣魚臺”等一些廟宇,祭釣堂、殿、廊、樓、臺和一石馱五柏等壯觀奇景。《呂氏春秋》《水經注》有“太公釣茲泉”的記敘,民間亦有“太公背泉垂釣”、“周文王納諫邀賢”、“武吉代薪奉母”等傳說。古往今來,釣魚臺就以其盛名招待游客,宋代文學家蘇軾曾游此地,留下“夜入磻溪如入峽,照山炬火落驚猿”的名句。
河北: 南皮縣 城西五公里處有一村,名釣魚臺(1983年劃入 泊頭市 )。相傳 商代 紂王,荒淫無道,建筑鹿臺。下大夫姜子牙直言相諫,觸怒紂王,欲殺子牙。子牙氣憤逃走,隱居此地,常在水邊釣魚。周文王訪知子牙乃賢士,遂以禮相聘。封為太師。因輔佐文王之子武王伐紂滅商有功,封為 齊侯 。后來,把姜子牙垂釣的地方和村名,稱為釣魚臺。
河南: 姜子牙,是東海邊之人。舜、禹時被封在呂地(今河南南陽西),所以又稱呂尚。《辭海》有一條 古呂國 在南陽的記載:呂,古國名,作甫,亦稱有呂, 姜姓 。傳為四岳之后,在今河南南陽西,春秋初年為楚所滅;《水經注》:氵育水又東,梅溪水注之,水出縣北 紫山 …… 梅溪 又經宛(南陽古稱)西、呂城東;《路史·國名計甲》:呂(甫), 侯爵 、 伯夷 之封, 杜預 謂在南陽宛西……蓋后來之呂遷申,在周亦曰甫。后南陽人為紀念姜太公,在南陽城西 鎮平縣 建有太公湖。
人物評價
總評
姜子牙一生坎坷多磨而又轟轟烈烈、神秘莫測。縱觀姜子牙一生的建樹,無論從軍事、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都有卓越貢獻,其中尤以軍事為最,所以 太史公 言“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稱得上兵家之鼻祖,軍事之淵藪。
姜子牙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全智全能的人物,也是中國文藝舞臺上一位“高、大、全”的形象,還是中國神壇上一位居眾神之上的神主。作為宗教的神仙,他是 武神 、智神,被奉為“太公在此,百無禁忌”的護佑神靈。周朝從古公亶父起,就盼望能得到一個圣人,一位武能安邦、文能治國的賢才,來輔助周國實現滅殷興周的任務,所以稱太公為“太公望”,到武王執政時,又以“師尚父”相稱,尊寵權貴無以復加。文王所命太公為“太師”,是西周王朝“三公”中的最高長官,既主軍,也問政。時有“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謀計居多”之言,足見太公在周朝中的地位之重。
姜子牙半生寒微,擇主不遇,飄游不定,但他能動心忍性,觀察風云,等待時機,終遇明主,輔佐姬昌,修德振武,以求興周。周武王伐紂,太公為軍師,牧野大戰,滅商盛周,立了首功。周初分封,姜子牙被封為齊國君主,他治國有方,創建了泱泱大國,遺風猶存,累世相續,為后來的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五霸之首”而奠定了基礎。
史書評價
《詩經·大雅·大明》 :“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騵彭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朝清明。”
《呂氏春秋》:①”舜染於 許由 、 伯陽 ,禹染於 皋陶 、 伯益 ,湯染於 伊尹 、 仲虺 ,武王染於太公望、周公旦。此四王者,所染當,故王天下,立為天子,功名蔽天地。舉天下之仁義顯人,必稱此四王者。“②”神農師 悉諸 ,黃帝師大撓,帝顓頊師伯夷父, 帝嚳 師伯招,帝堯師子州支父, 帝舜 師許由,禹師大成贄,湯師小臣,文王、武王師呂望、周公旦,齊桓公師 管夷吾 , 晉文公 師咎犯、 隨會 , 秦穆公 師 百里奚 、 公孫支 , 楚莊王 師 孫叔敖 、沈尹巫, 吳王 闔閭 師 伍子胥 、文之儀, 越王 句踐師范蠡、大夫種。此 十圣人 、六賢者未有不尊師者也。"
《 淮南子·泰族訓 》:“文王舉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 隰朋 而霸,此舉賢以立功也, 夫差 用 太宰嚭 而滅,秦任 李斯 、 趙高 而亡,此舉所與同。故觀其所舉,而治亂可見也;察其黨與,而賢不肖可論也。”
《 十七史百將傳 》:“文王崩,武王欲修文王業,師行師尚父。將伐紂,卜龜兆不吉,風雨暴至。群公盡懼,唯太公強之,遂行。武王已平商,而封師尚父于齊。孫子曰:‘明君賢將能以上智為間者,必成大功。’ 周宗 太公陰權而興王業是也。”
歷代評價
商容 :“視其為人虎據而鷹趾,當敵將眾,威怒自倍,見利即前,不顧其后,故君子臨眾,果於進退。”
齊管妾婧 :“昔者太公望年七十,屠牛于朝歌市,八十為天子師,九十而封于齊,由是觀之,老可老邪?夫伊尹, 有莘氏 之媵臣也,湯立以為三公,天下之治太平,由是觀之,賤可賤邪?皋子生五歲而贊禹,由是觀之,少可少邪?駃騠生七日而超其母,由是觀之,弱可弱邪?”
展喜 :“恃先王之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夾輔成王。成王勞之而賜之盟,曰:‘世世子孫,無相害也。’載在盟府,大師職之。”
百里奚:“昔呂尚年八十,釣于渭濱,文王載之以歸,拜為尚父,卒定
周鼎
。”
周靈王 :“昔伯舅大公,右我先王,股肱周室,師保萬民, 世胙 大師,以表東海。王室之不壞,繄伯舅是賴。”
季札 :“美哉!泱泱乎!大風也哉!表東海者,其大公乎!國未可量也。”
晏嬰 :“使賢者常守之,則太公、桓公將常守之矣。”
楚國 下大夫 :“齊自太公封國建邦來,煮鹽墾田,富甲一方、甲數萬,足可與楚抗。”
孔子 :“許由,獨善其身者也;太公,兼利天下者也。”
孫武:“昔殷之興也, 伊摯 在夏;周之興也,呂牙在殷。”
孟子 :“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歲,若太公望、散宜生,則見而知之;若孔子,則聞而知之。”
秦昭襄王 :“昔周文王得呂尚以為太公,齊桓公得管夷吾以為 仲父 ,今范君亦寡人之叔父也。”
范雎 :“臣聞昔者呂尚之遇文王也,身為漁父而釣於渭濱耳。若是者,交疏也。已說而立為太師,載與俱歸者,其言深也。故文王遂收功於呂尚而卒王天下。鄉使文王疏呂尚而不與深言,是周無天子之德,而文武無與成其王業也。”
荀子 :“殷之伊尹、周之太公,可謂圣臣矣。”
姚賈
:“太公望,齊之逐夫,朝歌之廢屠,子良之逐臣,棘津之隹誰不庸,文王用之而王。管仲,其鄙人之賈人也,南陽之弊幽,魯之
免囚
,桓公用之而伯。百里奚,虞之乞人,傳賣以五羊之皮,穆公相之而朝
西戎
。文公用中山盜,而勝于
城濮
。此四士者,皆有垢丑,大誹天下,明主用之,知其可與立功。”
司馬遷:①“周西伯昌之脫羑里歸,與呂尚陰謀修德以傾商政,其事多兵權與奇計,故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周西伯政平,及斷虞芮之訟,而詩人稱西伯受命曰文王。伐崇、密須、犬夷,大作豐邑。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謀計居多。”②“遷九鼎,修周政,與天下 更始 。師尚父謀居多。”③“太公至國,脩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④“以太公之圣,建國本,桓公之盛,修善政,以為諸侯會盟,稱伯,不亦宜乎?洋洋哉,固大國之風也!”⑤“申、呂肖矣,尚父側微,卒歸西伯,文武是師;功冠群公,繆權于幽;番番黃發,爰饗營丘。”⑥“ 司馬法 所從來尚矣,太公、孫、吳、王子(成父)能紹而明之,切近世,極人變。”
桑弘羊 :“昔太公封于營丘,辟草萊而居焉,地薄人少。于是通利末之道,極女工之巧。是以鄰國交于齊,財畜貨殖,世為強國。”
劉向 :“夫朝無賢人,猶 鴻鵠 之無羽翼也,雖有千里之望,猶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游江海者托于船, 致遠 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賢;伊尹、呂尚、管夷吾、百里奚,此霸王之船乘也。釋父兄與子孫,非疏之也;任庖人 釣屠 與仇讎仆虜,非阿之也;持社稷立功名之道,不得不然也。猶大匠之為宮室也,量小大而知材木矣,比功效而知人數矣。是故呂尚聘而天下知商將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齊秦之必霸也,豈特船乘哉!夫成王霸固有人,亡國破家亦固有人;桀用于莘,紂用 惡來 ,宋用唐鞅,齊用 蘇秦 ,秦用趙高,而天下知其亡也;非其人而欲有功,譬其若夏至之日而欲夜之長也,射魚指天而欲發之當也;雖舜禹猶亦困,而又況乎俗主哉!”
劉歆 :“伊、呂乃圣人之耦,王者不得則不興。”
戴德:“誠立而敢斷,輔善而相義者,謂之充;充者,充天子之志也;常立于左,是太公也。”
桓譚 :“治國者,輔作之本,其任用咸得大才。大才乃主之股肱羽翮也。王公大人則嘉得良師明輔,品庶凡民則樂畜仁賢哲士,皆國之柱棟而人之羽翼。王者易輔,霸者難佐。昔殷之伊尹,周之太公,秦之百里奚,雖咸有大才,然皆年七十余,乃升為王霸師。”
班固 :“凡兵,所以存亡繼絕,救亂除害也。故伊呂之將,子孫有國,與 商周 并。”
許靖 :“昔營邱翼周,杖鉞專征,博陸佐漢,虎賁警蹕。”
蔡邕 :“昔武王受命,太公為師,輔佐周室,以伐無道,是以天下尊之,稱為尚父。”
董昭 :“昔周旦、呂望,當姬氏之盛,因 二圣 之業,輔翼成王之幼,功勛若彼,猶受上爵,錫土開宇。”
高柔 :“天地以四時成功,元首以輔弼興治; 成湯 杖阿衡之佐,文、武憑旦、望之力,逮至漢初,蕭、曹之儔并以元勛代作心膂,此皆明王圣主任臣于上,賢相良輔股肱于下也。”
司馬師 :“仰觀黃軒五代之主,莫不有所稟則,顓頊受學于綠圖,高辛問道于柏招。逮至周成,旦望作輔,故能離經辯志,安道樂業。”
曹髦 :“朕聞創業之君,必須股肱之臣;守文之主,亦賴匡佐之輔。是故文武以呂召彰受命之功,宣王倚山甫享 中興 之業。”
張載 :“夫賢人君子將立天下之功,成天下之名,非遇其時,曷由致之哉!故嘗試論之:‘ 殷湯 無鳴條之事,則伊尹,有莘之匹夫也; 周武 無牧野之陣,則呂牙,渭濱之釣翁也。’若茲之類,不可勝紀。蓋聲發響應,形動影從,時平則才伏,世亂則奇用,豈不信歟!”
劉勰 :①“夏鑄九牧之 金鼎 ,周勒肅慎之楛矢,令德之事也;呂望銘功于昆吾,仲山鏤績于庸器,計功之義也; 魏顆 紀勛于景鐘, 孔悝 表勤于衛鼎,稱伐之類也。”②“伊尹以論味隆殷,太公以辨釣興周,及燭武行而紓鄭, 端木 出而存魯,亦其美也。”
王寶明 :“昔呂望翼佐圣君,猶享四履之命;文侯立功平后,尚荷二弓之錫。”
房玄齡 :“蕭、曹弼漢,六合為家,奭、望匡周,萬方同軌,功未半古,不足為儔。”
司馬貞 :“太公佐周,實秉陰謀。既表東海,乃居營丘。”
李商隱 :“武故時非無臣也,然其卒佐武,有牧野之誓,白旗之懸,果何人哉?非太公望不可也。”
杜牧 :“周有齊太公,秦有王翦,兩漢有 韓信 、 趙充國 、 耿恭 、 虞詡 、 段颎 ,魏有 司馬懿 ,吳有周瑜,蜀有諸葛武侯,晉有 羊祜 、杜公元凱,梁有 韋睿 ,元魏有 崔浩 ,周有 韋孝寬 ,隋有楊素,國朝有 李靖 、 李勣 、 裴行儉 、 郭元振 。如此人者,當此一時,其所出計畫,皆考古校今,奇秘長遠,策先定於內,功后成於外。”
杜佑 :“歷觀制作之旨,固非易遇其人。周之興也得太公,齊之霸也得管仲,魏之富也得 李悝 ,秦之強也得 商鞅 ,后周有蘇綽,隋氏有 高颎 ,此六賢者,上以成王業,興霸圖,次以富國強兵,立事可法。“
趙瑩 :“雖堯、舜之圣,不能用檮杌、 窮奇 而治平;伊、呂之賢,不能為 夏桀 、殷辛而昌盛。君臣之際,遭遇斯難,以至抉目剖心,蟲流筋擢,良由遭值之異也。”
呂蒙正 :“文章蓋世,孔子厄困于陳邦;武略超群,太公垂釣于渭水。”
石介 :“其君無道,其國將必亡,遂棄其國,不往就之,見其君,進其說,晏安坐于磻溪之中,忍其君不道,俟其國將亡者,呂望之心也。”
羅大經 :“太公之鷹揚,伯夷之叩馬,道并行而不相悖也。太公處東海之濱,進而以功業濟世。伯夷處 北海 之濱,退而以名節勵世。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故各為世間辦一大事,可謂無負文王之所養矣。”
郝經 :“沨沨乎大哉,齊之風乎!表東海者,其太公乎?顯與西土,而國之東乎。不顯惟德,祗稱其功乎。敬勝乎怠,神道之充乎。心存不忘,堯、舜之中乎。乃武乃文,圣德之同乎。于乎不能忘,三代之隆乎。”
胡布:“子牙獵渭水,葉夢為 帝師 。望重名益崇,太公俟子來。殷授太阿柄,興王闡鴻基。一怒天下安,熊羆實佐之。如何上古書,《誓命》無一辭?圣道薄武功,用變當天時。窮兵非得已,兇術尚誰咨。黃帝革不享,揚威樹旄旗。堯民服 四罪 ,干戈寖已隳。孔圣鄙軍旅,尚力德已衰。修德保宗社,教民戰無違。熙熙安耕鑿,此道寧可期。”
宋濂 :“ 伏羲 為道統之師,神農、黃帝、堯、舜、禹、湯、文、武以次而列,皋陶、稷、契、夷、益、伊尹、 傅說 、箕子、太公、周公皆天子公卿之師,宜秩祀天子之學。”
朱元璋 :“賢才,國之寶也。古圣王勞于求賢。若高宗之于傅說,文王之于呂尚。彼二君者豈其智不足哉,顧皇皇于版筑鼓刀之徒者,蓋賢才不備,不足以為治。”
黃道周 :“太公尚父,霸王之輔。漁獵以歸,修德用武。學擅陰陽,韜分龍虎。黃鉞白旄,揮之如麈。伐取商殘,開篤周祜。后世談兵,宗之為祖。”
唐甄 :“為將軍者若呂牙,為巡撫者若召奭。”
陳志歲 :“兵權與奇計,何妨出屠酤。白發感知遇,壯心翻勝初。西伯得所望,君臣比水魚。人世重功業,貴謀民康如。得道伐失道,順勢但一呼。”(《江南靖士詩稿·姜子牙》)
人物爭議
出生時間
姜子牙(約前1156年—約前1017年),屬龍。也有說法是他生于公元前1211年,卒于公元前1072年,享年139歲,生肖屬雞。
史書上記載 康王 六年,齊太公望卒,太公之卒百有余年,子丁公呂汲立。姜子牙究竟活了多少年歲,史書上沒有準確的記載。但根據夏商周斷代工程年表的推算,周康王六年是公元前1015年,姜子牙的生卒年大致為公元前1128年—公元前1015年,即113歲。當然這只是大致的年限,也有其他的說法,如生于公元前1211年,卒于公元前1072年,活了139歲等。
貫籍
司馬遷著《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太公望者,東海上人。其先祖嘗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
虞夏
之際封于呂,或封于申,姓姜氏。夏,商之時,申,呂或封枝庶子孫,或為庶人,尚其后裔也。本姓姜氏,從其
封姓
,故名呂尚。”《史記·齊太公世家》的集解引《呂氏春秋》講:東海上,乃“東夷之土”。東夷指當時東方各少數民族,東夷之土,即泛指淮河中下游這些少數民族居住之地。其先祖伯夷幫助
大禹治水
很有功勞,受封在
呂國
,《辭海》有一條古呂國在南陽的記載:呂,古國名,作甫,亦稱有呂,姜姓。傳為四岳之后。在今河南南陽西,春秋初年為楚所滅。而呂國何地也成了姜子牙故里之爭的焦點。
出生地
關于姜子牙的出身之地,史料中都沒有確鑿可信的記載。《呂氏春秋·首時》篇說:“太公望,河內汲人也;”
姜尚后裔
北宋
藍田四呂
的祖父
呂通
的墓志銘上記載:姜尚,因封地于
汲郡
(今河南衛輝市),國號為“呂”,故又名呂尚。姜太公歸周后,改封于齊,其子孫入齊者為姜氏,留汲者為呂氏。
《孟子》的《離婁上》和《 盡心上 》兩章都提到姜子牙“居東海之濱”;《呂氏春秋·首時》也說,“太公望,東夷之士也”;《史記·齊太公世家》也說他是“東海上人”。但這些說法都很籠統含糊。晉代 張華 《 博物志 》說得較為明確:“海曲城有東呂鄉東呂里,太公望所出也”;《水經注·齊乘》也說,“莒州東百六十里有東呂鄉,棘津在瑯邪海曲,太公望所出”。漢代的“海曲”在今山東日照一帶,“ 莒州 ”也在今日照下轄的莒縣一帶。據此,一般認為姜子牙的出身之地在今山東東部 黃海 之濱的日照、莒縣一帶。
身世
姜子牙的家世是顯赫的,但是其出身卻是低微的。很多歷史文獻中都提到他遇周文王之前曾經做過不得志的屠夫和小商販。《戰國策·秦五》說,“太公望,齊之逐夫,朝歌之廢屠”;《尉繚子》說:“太公望年七十,屠牛朝歌,賣食棘津”;《韓詩外傳》說:“呂望行年五十,賣食棘津,年七十,居于朝歌。”漢代劉向的《
說苑·尊賢
》也說:“太公望,朝歌之屠佐也,棘津迎客之舍人也。”這些文獻雖然語焉不詳,說法不一,但是大致都透露出姜子牙垂暮之年還曾在棘津做過賣吃食的小販,在朝歌當過屠夫。此外,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姜子牙曾經是夫入婦家的贅婿,后來因為不擅生計而被老婦逐出家門。《戰國策·秦五》說他是“齊之逐夫”,高誘注解說是“為老婦之逐”,即姜子牙是作為贅婿被老婦逐出的。劉向也說“太公田不足以償種,漁不足以償網”(《
說苑·雜言
》),最后被老婦逐出家門,所以說“太公望故老婦之出夫也”(《說苑·尊賢》)。
還有一些文獻提到,姜子牙在遇到周文王之前,曾經在商紂王朝中擔任過官職,后來因不滿商紂王的暴虐無道而離開,過了一段游說和隱居生活。《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說:“或曰,太公博聞,嘗事紂,紂無道,去之。游說諸侯,無所遇,而卒歸姬昌。”至于姜子牙事紂、游說和隱居的具體細節,歷史文獻中都鮮有提及。
藝術形象
影視形象
[Module:1ersqsg6l2ue7]年代 |
類型、名稱 |
飾演者 |
1981年 |
TVB版《 封神榜 》 |
余子明 飾演姜子牙 |
1986年 |
臺灣華視版《封神榜》 |
陳慧樓 飾演 |
1989年 |
梁麗 版《封神榜》 |
唐遠之 飾演 |
1990年 |
傅藝偉 版《封神榜》 |
藍天野 飾演 |
1999年 |
電視劇《 蓮花童子哪吒 》 |
陳茂林 飾演 |
2001年 |
TVB電視劇《 封神榜之忠義乾坤 》 |
余子明飾演 |
2006年 |
電視劇《 封神榜之鳳鳴岐山 》 |
劉德凱 飾演 |
2009年 |
電視劇《 封神榜之武王伐紂 》 |
劉德凱飾演 |
2014年 |
電視劇《封神英雄榜》 |
陳鍵鋒飾演 |
2016年 |
電影《封神傳奇》 |
李連杰飾演 |
2016年 |
電視劇《封神》 |
于和偉飾演 |
2020年 |
電影《封神榜·妖滅》 |
周浩東飾演 |
引用来源
- • 為什么大叔姜子牙形象,比黑眼圈哪吒接受度高? 今日頭條 2021-5-1
- •
- • 姜子牙屬什么生肖 姜子牙的屬相是什么 萬年歷 2021-11-23
- • 卷十五 志第五_新唐書(宋)歐陽修、宋祁_國學導航 國學網 2022-01-21
- • 《宋史》卷一百五 志第五十八_國學經典_歷史春秋網 歷史春秋網 2022-01-21
- • 封神演義 - 姜子牙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2022-01-21
- • 智囊(選錄)·上智部·太公 孔子_古詩文網 古詩文網 2022-12-16
- • 海內外姜子牙后裔臨淄紀念姜太公誕辰--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 2022-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