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川(1919年9月2日—1976年10月18日),男,原名郭恩大,1919年9月2日出生在河北省豐寧縣鳳山鎮(原屬熱河省)一個知識分子家庭。我國文學界一位富有才華的詩人。畢業于 東北大學工學院 。
人物經歷
郭小川憑著一腔熱血和豪情,創作了許多充滿革命激情、膾炙人口的詩篇。郭小川,在我國文學界是一位富有才華的詩人。抗日戰爭期間,他懷著滿腔的愛國熱情,投筆從戎,成為王震領導的三五九旅的一名戰士。新中國成立后,他繼續奮筆寫詩,熱情歌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光輝成就,很快成為新中國文藝界一顆光彩照人的明星。然而,在隨后共和國的政治風云里,郭小川的命運卻跌宕起伏。
教育經歷
幼年在家鄉讀書,隨父讀過兩年私塾。
1933年夏取名克什格(蒙語:吉祥),考入官費的北平蒙藏學校。
1934年春用郭恩大名,考入北平東北中山中學。
1935年夏取名郭偉倜,考入該校高級師范班。
1936年夏取名郭健風,考入北平東北大學工學院補習班。
1941年至1945年在延安馬列學院、中央黨校三部等單位學習,進修馬列主義和文藝理論。
工作經歷
1948年到1954年先后任冀察熱遼《群眾日報》副總編輯兼《 大眾日報 》負責人;《天津日報》編輯部主任。1955年到1961年任中央作協黨組副書記、作協書記處書記兼秘書長、《詩·刊》編委。
1962年調《人民日報》任特約記者至文化大革命。
寫作經歷
在抗日戰爭前期寫的《 滹 沱河上的兒童團員》《我們歌唱黃河》《草鞋》《老雇工》等詩篇。
1955年-1956兩年陸續寫下發表《投入火熱的斗爭》《向困難進軍》《在社會主義高潮中》《閃耀吧,青春的火光》等以《 致青年公民 》為總題的組詩,其詩作進入了爆發期。
1957年發表三首敘事詩《白雪的贊歌》《深深的山谷》《一個和八個》。
1959年發表長篇敘事詩《 將軍三部曲 》,敘事詩《嚴厲的愛》以及抒情詩《望星空》。
1960-1962年寫有《廈門風姿》《鄉村大道》《 甘蔗林——青紗帳 》和《秋歌》等充滿革命英雄主義和強烈戰斗氣息的詩篇。
在當記者期間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長篇通訊報道《崇高的革命品質》。
1962年后寫下了《林區三唱》《西出陽關》《 昆侖行 》和《 春歌 》等膾炙人口的詩篇。
先后發表了《 東北林區 》《廈門風姿》《昆侖行》等優秀通訊、詩歌、散文。
曾隨《人民日報》副總編 安崗 到大慶油田采訪,撰寫了大慶油田《怎樣突出政治》等著名通訊,影響很大。
1965年發表了《小將們在挑戰》,《人民日報》和《體育報》同時在顯著位置發表。
1971年到軍區幫助寫《前進在五七道路上》影片的解說詞。
個人作品
《充滿真實的青春激情》 《詩歌編》 《一個聲音》 《草鞋》 《晨歌》 《投入火熱的斗爭》 《向困難進軍》 《把家鄉建成天堂》 《山中》 《 致大海 》 《望星空》 《鄉村大道》 《甘蔗林——青紗帳》 《 青紗帳——甘蔗林 》 《秋歌》(之一) 《 祝酒歌 》(林區三唱之一) 《戰臺風》 《墓志銘》
《 團泊洼的秋天 》 《秋歌》(之六) 《深深的山谷》 《白雪的贊歌》 《一個和八個》 《將軍三部曲》(選章) 《報告文學編》 《白銀世界的黃金季節》 《旱天不旱地》 《雜文編》 《生命的頌歌》 《論“聽話”》 《小事一則》 《創作要目》
個人生活
健康狀況
1976年10月18日,在一場意外的火災中不幸逝世。
人物影響
郭小川是當代的杰出詩人。在他數十年生涯里,他與人民同呼吸共患難,對時代的許多重大問題做出了詩人的回答,從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以至“文化大革命”10年,詩人的一系列優秀詩作,如《致青年公民》組詩、《望星空》、《甘蔗林——青紗帳》《團泊洼的秋天》等,都較為清晰地留下了時代的足跡。由于詩人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對人民的忠誠,在詩作中表現了大無畏的堅定性與樂觀主義精神,所以不斷奏出了昂揚的旋律,鼓舞廣大人民感奮起來,推動歷史前進。
人物事件
被迫承認錯誤
新中國成立初期,黨中央特地選調了一批經過革命戰爭考驗的文藝創作骨干,先后到中央宣傳部加強文藝創作的領導工作,繁榮文學事業,著名作家丁玲奉命擔任中宣部文藝處處長, 林默涵 、郭小川等人也被選調到該處擔任負責人。1955年,我國文藝界開展文藝思想大討論,大家積極發言,各抒己見。 丁玲 、 陳企霞 等在大討論中暢所欲言,大膽陳述個人觀點,結果被上綱上線,錯誤地定為“丁、陳反黨集團”。當時,郭小川年僅35歲,政治熱情很高,組織紀律觀念很強。在一次批判丁、陳大會上,他積極響應領導號召,踴躍發言。由于發言慷慨激昂,言辭尖銳,很受中宣部部長陸定一欣賞,他贊揚郭小川的發言很有戰斗力。周揚、林默涵等也認為郭小川有朝氣、有才干。事后,經過黨組織研究,決定將郭小川從中宣部文藝處調往作家協會擔任秘書長,以加強作協的領導力量。第二年,郭小川晉升為作協黨組副書記。郭小川一年來在作協機關通過工作實踐,深感文藝界歷史上有許多錯綜復雜的恩恩怨怨,也發現丁玲等的實際情況并不像當年批斗大會上說的那么嚴重。此時此刻,他開始冷靜、理智地思考問題,認為必須接受歷史的沉痛教訓,慎重處理丁、陳二人的問題。1959年,廬山會議掀起階級斗爭新風暴。作協黨組竟然把郭小川同彭德懷掛上了鉤,開展重點批判。罪名是:在復查“丁、陳反黨集團”中“經不起考驗”,“形勢發生變化時,由搖擺不定走向右傾”。郭小川有口難辯。1959年11月底,他被迫在作協12級以上黨員干部會上作檢查。
有為記者遭遇“文革”厄運
1960年春,中央要求全黨加強調查研究,糾正錯誤。黨內原先緊張的政治氣氛開始緩和。當時有人曾把詩人郭小川受批判一事傳到了毛澤東耳邊。他表示“應給這個善于思索、富于幻想、熱愛祖國的詩人、公民、黨員、老戰士以絕對的自由”。1962年10月,在胡喬木的幫助下,郭小川離開作家協會,到人民日報社當了一名普通的記者。不久,他的老領導、農墾部部長王震邀其隨行,先后赴東北林區和北大荒墾區考察。隨后,王震又帶他南下福州、 泉州 、廈門、 漳州 。這期間,郭小川還專門深入上海警備區南京路上好八連,采訪他們的先進事跡。事后,他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長篇通訊報道《崇高的革命品質》,熱情歌頌南京路上好八連。郭小川隨同王震部長走南闖北,大大開闊了視野,處處感受到廣大工農兵群眾戰天斗地、建設社會主義的高漲熱情。工農兵群眾火熱的戰斗生活,讓他激情滿懷,大大激發了他的創作熱情。他曾先后發表了《東北林區》 、《廈門風姿》、《昆侖行》等優秀通訊、詩歌、散文。作為一名戰士詩人和著名記者,郭小川當時在寫作生涯上開始進入另一個輝煌時期。大型歌舞《東方紅》劇組熱情借他參加寫部分解說詞; 八一電影制片廠 也不甘落后,特地邀請他撰寫《 軍墾戰歌 》影片的解說詞。頓時,他成了新聞界和文化界的大忙人、大紅人。他曾隨《人民日報》副總編安崗到大慶油田采訪,撰寫了大慶油田《怎樣突出政治》等著名通訊,影響很大。1965年,他又深入采訪了 中國乒乓球隊 莊則棟 等運動健兒,寫了另一篇著名的通訊報道——《小將們在挑戰》,《人民日報》和《體育報》同時在顯著位置發表。不久,“文革”的風浪驟然而起。隨著政治運動向縱深發展,他被隔離審查,遭到了無情的批斗、抄家,責令寫交代材料。然后,被作協機關造反派揪回去監督勞動,被勒令打掃廁所。隨后,他被送往 湖北咸寧 “五七”干校勞動改造,繼續接受審查。郭小川畢竟是有社會影響的知名詩人和記者,名聲在外。他在 咸寧 “五七”干校勞動的消息,很快就傳到武漢軍區,引起軍區政治部的莫大興趣。1971年,武漢軍區政治部派人到咸寧“五七”干校,提出借郭小川到軍區幫助寫《前進在五七道路上》影片的解說詞。他沒有辜負武漢軍區的殷切希望。影片放映后,解說詞一炮打響,轟動軍內外。各大軍區羨慕不已,都從“借調”經驗中獲得了啟發,爭相效仿,紛紛派人到文化部“五七”干校借調郭小川。1974年底,文化部咸寧“五七”干校的大部分人回北京分配工作。但郭小川例外,他被從咸寧“五七”干校直接轉移到天津靜海縣干校繼續審查,行動受到監控。于是,他在天津靜海縣團泊洼干校整天滿腔愁云,過著一種孤寂、憂傷的日子。
在煙霧中窒息身亡
1975年國慶節后,中央專案組突然派人到干校,向他宣布審查結論:經審查一切沒有問題。郭小川一身輕松,愉快地返回北京。第二天,他立刻匆匆去見老首長王震。時任副總理的王震,看到老部下終于獲得自由,大大松了一口氣。“四人幫”盡管受到毛澤東的連續批評,但他們并不收斂,當時的政治斗爭形勢不容樂觀。因此,紀登奎、王震安排郭小川盡快離京,到外地避風,免得引來不必要的麻煩。1976年10月,一向關注時局變化的郭小川,此時遠在河南林縣,雖然不知道中南海出現的新情況,但憑著詩人慣有的政治敏銳感,仍能從收音機、廣播的用語和語氣里,微微感受到一些新變化。他決定去一趟北京,看看那里到底發生了什么。他計劃先到安陽探親訪友,再去 鄭州 與省委書記劉建勛話別。10月13日,他剛到安陽招待所,就耳聞“四人幫”被捕的喜訊。他左盼右盼的事情終于發生了,內心深處充滿了激動。18日夜,郭小川躺在床上,習慣地點著香煙。他翻來覆去總是不能入睡。無奈,只好按慣例服用安眠藥。不一會兒,他迷迷糊糊進入了夢鄉,然而他手上夾的煙蒂卻未掐滅,從而引發了火災……57歲富有才華的著名詩人郭小川,在無情的煙霧中窒息身亡。
引用来源
- • 一代詩人郭小川的起伏人生 鳳凰網 2014-02-11
- • 到黑龍江省豐林縣看看“郭小川” 今日頭條 2021-4-23
- • 光明文化周末版:團泊湖的春天 今日頭條 2021-4-23
- • 郭小川 簡歷 - 名人簡歷 名人簡歷 202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