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

人物 | 歷史人物 | 前往天竺學習佛法的唐朝僧人

玄奘(602年-644年/664年), 唐朝 僧人。出生于河南洛陽近郊,俗名是陳袆。

唐僧十三歲出家 皈依佛門 ,經常青燈 夜讀 ,對佛家經典研修不斷,而且悟性極高,二十來歲便名冠中國佛教,倍受唐朝太宗皇帝厚愛。他只身前往天竺學習 佛法 ,跟隨過許多有名的僧人,他停留過的寺宇包括當時有名的佛教學習中心- 那爛陀寺 ,之后并將當地的約657部佛經帶回中土。

人物生平

唐僧:俗家姓陳,乳名江流,法名玄奘,唐朝第一高僧,所以被人們稱為唐僧。

西行取經時,唐朝太宗皇帝 李世民 賜法名三藏。

幼年出家玄奘家貧,父母早喪。

13歲出家,之后遍訪佛教名師,先后從 慧休 、道深、道岳、法常、僧辯、玄會等學《攝大乘論》《 雜阿毗曇心論 》《成實論》《俱舍論》以及《大般涅盤經》等經論,造詣日深。因感各派學說紛歧,難得定論,便決心至天竺學習佛教。

貞觀元年 (627)玄奘結侶陳表,請允西行求法。但未獲 唐太宗 批準。然而玄奘決心已定,乃“冒越憲 唐僧 章,私往天竺”,始自長安神邑,終于王舍新城,長途跋涉五萬余里。

貞觀二年正月玄奘到達 高昌王城 (今新疆吐魯番縣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禮遇。后經屈支(今新疆庫車)、凌山(耶木素爾嶺)、 素葉城 、迦畢試國、赤建國(今蘇聯塔什干)、 颯秣建國 (今撒馬爾罕城之東)、 蔥嶺 、鐵門。到達貨羅國故地(今蔥嶺西、烏滸河南一帶)。南下經縛喝國(今阿富汗北境巴爾赫)、揭職國(今阿富汗加茲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國(今阿富汗之巴米揚)、犍雙羅國(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連的阿富汗東部一帶)、烏伏那國(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區),到達迦濕彌羅國。在此從僧稱(或作僧勝)學《俱舍論》、《順正理論》及因明、聲明等學,與毗戌陀僧訶(凈師子)、僧蘇伽蜜多羅(如來友)、婆蘇蜜多羅( 世友 )、蘇利耶提婆(日天)、辰那羅多(最勝救)等討信紙 佛學 ,前后共2年。以后,到磔迦國(今巴基斯坦旁遮普)從一老婆羅門學《經百論》、《廣百論》;到至那仆底國(今印度北部之 菲羅茲布爾 地方)從毗膩多缽臘婆(調伏光)學《對法論》、《顯宗論》;到阇爛達羅國(今印度北部賈朗達爾)從旃達羅伐摩(月胄)受《眾事分毗婆沙》;到窣祿勤那國(今印度北部羅塔克北)從阇那多學《經部毗婆沙》;到秣底補羅國(今印度北部門達沃爾)從蜜多犀納受《辯真論》、《隨發智論》;到曲女城(今印度恒河西岸之勒克)從累縭耶犀納學《佛使毗婆沙》、《日胄毗婆沙》。 貞觀五年 ,抵摩揭陀國的那爛陀寺受學于 戒賢

玄奘在那爛陀寺歷時5年,備受優遇,并被選為通曉三藏的十德之一。前后聽戒賢講《 瑜伽師地論 》《順正理論》及《 顯揚圣教論 》《對法論》《 集量論 》《 中論 》《百論》以及因明、聲明等學,同時又兼學各種婆羅門書。

歷游五印貞觀十年玄奘離開那爛陀寺,先后到伊爛缽伐多國(今印度北部蒙吉爾)、薩羅國、安達羅國、馱那羯碟迦國(今印度東海岸克里希納河口處)、達羅毗荼國(今印度馬德拉斯市以南地區)、狼揭羅國(今印度河西 莫克蘭 東部一帶)、缽伐多國(約今 克什米爾查謨 ),訪師參學。他在缽伐多國停留兩年,悉心研習《正量部根本阿毗達磨論》及《攝正法論》、《成實論》等,然后重返那爛陀寺。不久,又到低羅擇迦寺向般若跋陀羅探討說一切有療三藏及因明、聲明等學,又到杖林山訪勝軍研習唯識抉擇、意義理、成無畏、無住涅盤、 十二因緣 、莊嚴經等論,切磋質疑,兩年后仍返回那爛陀寺。此時,戒賢囑玄奘為那爛陀寺僧眾開講攝論、唯識抉擇論。適逢中觀 清辨 (婆毗呔伽)一系大師 師子光 也在那里講《中論》、《百論》,反對法相唯識之說。于是玄奘著《會宗論》三千頌(已佚),以調和大乘中觀、瑜伽兩派的學說。同時參與了與 正量部 學者般若多的辯論,又著《 制惡見論 》一千六百頌(已佚)。還應東印迦摩縷波國(今印度阿薩姆地區)國王鳩摩羅的邀請講經說法,并著《三身論》(已佚)。

接著與 戒日王 會晤,并得到優渥禮遇。戒日王決定以玄奘為論主,在曲女城召開佛學辯論大會,在五印18個國王、3000個大 小乘佛教 學者和外道2000人參加。當時玄奘講論,任人問難,但無一人能予詰難。一時名震五印,并被大乘尊為“ 大乘天 ”,被小乘尊為“ 解脫天 ”。戒日王又堅請玄奘參加5年一度、歷時75天的 無遮大會 。會后歸國。

回國譯經貞觀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祗長安。史載當時“道俗奔迎,傾都罷市”。不久,唐太宗接見并勸其還俗出仕,玄奘婉言辭謝。爾后留長安弘福寺譯經,由朝廷供給所需,并召各地名僧20余人助譯,分任證義、綴文、正字、證梵等職,組成了完備的譯場。同年五月創譯《 大菩薩藏經 》20卷,九月完成。

貞觀二十年正月,玄奘譯出 無著 《顯揚圣教論》20卷;并 口述辯機 筆受完成《 大唐西域記 》。同年尚譯出《 解深密經 》、《 因明入正理論 》,推進了因明在中國的發展,嗣又奉敕將《 老子 》、《 大乘起信論 》譯作梵文,傳于印度。二十二年五月譯出《瑜伽師地論》100卷,并請太宗作經序。十月,譯出《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不久, 大慈恩寺 落成,玄奘遂奉敕入住任上座,并悉心從事翻譯佛經。 永徽 三年(652),奏請建塔以安置經像,經高示敕許,乃于大慈恩寺西院營建 雁塔 。玄奘“親負簣畚,擔運磚石,首尾二周(年),功業始畢”。

顯慶三年(658)移居 西明寺 ,因常為瑣事所擾,遂遷居 玉華寺 ,致力譯經。 顯慶 五年,始譯《 大般若經 》。此經梵本計二十萬頌,卷帙浩繁,門徒每請刪節,玄奘頗為謹嚴,不刪一字。至 龍朔 三年(663)終于譯完這部多達600卷的巨著。此后,玄奘深感身心日衰,及至麟德元年(664),譯出《咒五首》1卷后,遂成絕筆。同年二月逝世。據載,玄奘前后共譯經論75部,總計1335卷。所譯之經,后人均稱為新譯。

主要學說① 五種姓 說。進一步發揮了印度戒賢一系五種姓說,即把一切眾生劃分為聲聞種姓、 緣覺 種姓、如來種姓、不定種姓、無種姓。認為根據人的先天素質可以決定修道的結果。玄奘在此總賅印度諸家的學說,對五種姓說作了系統的闡述。②唯識論。玄奘及其學派主張,世界上的一切(包括人類的自我)皆非獨立存在的,而是由人們的意識變現出來的,即所謂“唯識所變”。最根本的意識稱作“阿賴耶識”,是世界各種事物、現象的一切“種子”,是宇宙的本源。③因明。因明在印度瑜伽學系中就十分發達。世親之后,經過 陳那 和護法的發展,因明和唯識學說就緊密地結合。玄奘在此基礎上又有新的發展。他在印度提出了“ 真唯識量 ”。回國以后,除翻譯了因明的主要著作外,并對因明辯論、論證的性質作了精細的發揮,深化了因明立量的方法,又地立破的理論進行了精細的分析。

玄奘畢生致力于佛教事業,共事跡多見于《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續高僧傳·玄奘傳》。研究玄奘一派學說的重要著作,除《 成唯識論 》外,有“唯識三大部”,即 窺基 的《 成唯識論述記 》、 慧沼 《成唯識論了義燈》、智周《 成唯識論演秘 》。玄奘所撰的《大唐西域記》,為研究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以及中亞等地古代歷史地理之重要資料。歷代民間廣泛流傳其故事,如元 吳昌齡 《唐三藏西天取經》 雜劇 ,明 吳承恩西游記 》小說等,均由其事跡衍生。

藝術形象

文學形象

小說《西游記》,吳承恩所作

唐僧 ――唐朝人,名為陳袆,法名陳玄奘,是師徒四人的師傅。他心地善良,經常把能分辨是非的 孫悟空 冤枉,總是把妖怪當成好人解救出來。不過他意志堅定,一心向佛,不畏艱難險阻,最終經歷 九九八十一難 ,帶領三個徒弟取得真經。

影視形象

時間

影視名稱

扮演者

1986年

《西游記》

徐少華遲重瑞

1956

劉少文

顧文宗 執導電影《西游記》

1960

筱昌順

紹劇孫悟空三打白骨精

1962

關海山

楊江執導電影《 紅孩兒

1966

何藩

何夢華 執導香港邵氏電影《西游記》

1966

何藩

何夢華執導香港邵氏電影《 鐵扇公主

1967

何藩

何夢華執導香港邵氏電影《 盤絲洞

1968

何藩

何夢華執導香港邵氏電影《 女兒國

1975

鄧玨人

張徹 執導香港邵氏電影《紅孩兒》

1978

夏目雅子

日本電視劇《西游記》

1986

胡雯倩

楊潔執導電視劇《西游記》

汪粵

徐少華

遲重瑞

蔡遠航

王磊

1993

宮澤理惠

日本電視劇《西游記》

1995

羅家英

劉鎮偉執導電影《大話西游》

1996

江華

香港TVB電視劇《西游記》

1998

江華

香港TVB電視劇《西游記貳》

2000

徐少華

楊潔執導電視劇《西游記續集》

遲重瑞

2000

黃海冰

李源執導電視劇《西游記后傳》

2002

梁漢文

張衛健主演電視劇《齊天大圣孫悟空》

2005

謝霆鋒

劉鎮偉執導電影《情癲大圣》

2006

深津繪里

日本電視劇《西游記》

2006

苗海忠

錦源執導電視劇《紅孩兒》

2007

深津繪里

日本電影《西游記》

2008

張陽

余明生、吳國棟執導《魔幻手機》

2009

天亮

余明生執導電視劇《寶蓮燈前傳》

2010

陳司翰

程力棟執導電視劇《西游記》

2011

徐震

范小天、譚銘執導電視劇《春光燦爛豬九妹》

2011

聶遠

張紀中版電視劇《西游記》

2013

文章

周星馳執導電影《西游·降魔篇》

2014

肖旭

樂視自制網絡劇《沙僧日記》

2015

陳柏霖

易小星執導電影《萬萬沒想到》

2016

馮紹峰

鄭保瑞執導電影《西游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

2017

吳亦凡

周星馳監制、徐克執導電影《西游·伏妖篇》

2017

尹正

劉鎮偉、朱銳斌執導網劇《大話西游之愛你一萬年》

2018

馮紹峰

鄭保瑞執導電影《西游記·女兒國》

2019

段智文

潘禮平執導電視劇《天真派西游記》

軼事典故

大雁塔

大雁塔位于陜西省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內,是全國著名的古代建筑,被視為古都西安的象征。相傳是玄奘大法師從印度(古天竺)取經回來后,專門從事譯經和藏經之處。因仿印度雁塔樣式的修建故名雁塔。 由于后來又在長安薦福寺內修建了一座較小的雁塔,為了區別,人們就把 慈恩寺塔 叫大雁塔,薦福寺塔叫 小雁塔 ,一直流傳至今。大雁塔平面呈方形,建在一座方約45米,高約5米的臺基上。塔七層,底層邊長25米由地面至塔頂高64米。塔身用磚砌成,磨磚對縫堅固異常。塔內有樓梯,可以盤旋而上。每層四面各有一個拱券門洞,可以憑欄遠眺。長安風貌盡收眼底。塔的底層四面皆有石門,門桅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傳為唐代大畫家 閻立本 的手筆。塔南門兩側的磚龕內,嵌有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的 褚遂良 所書的《 大唐三藏圣教序 》和《述三藏圣教序記》兩塊石碑。唐末以后,寺院屢道兵火,殿宇焚毀,只有大雁塔巍然獨存。

另一說,大雁塔建于 唐高宗 永徽三年,因坐落在 慈恩寺 內,故又名慈恩寺塔。慈恩寺是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太子 李治 為了追 念他的母親 文德皇后 而建。大雁塔初建時五層,表面磚砌,土心,后來塌毀,重 唐僧 建時為十層,唐 武則天 長安年間(701—704年)改建成為樓閣式的青磚塔,七層,平面呈 正方形 ,由塔基和塔身兩個部分組成。塔基邊長48米,高4.2米,其上是塔身,邊長25米,高59.9米,塔基和塔身通高64.1米。塔身各層壁面都用磚砌扁柱和 闌額 ,柱的上部施有大斗,并在每層四面的正中開辟磚券的大門。塔內的平面也呈方形,各層均有樓板,設置扶梯,可盤旋而上至塔頂。明代在塔外包砌一層厚磚,磨磚對縫,堅固異常。大雁塔初建時為磚表土心五層方塔,后改造為七層方形樓閣式,唐 大歷年間 再改為十層,到明代,又以磚面加砌唐塔之外。現塔身通高64米,每層為仿木結構,底層門楣有精美的線刻佛像,西門楣為 阿彌陀佛 說法圖,圖中刻有富麗堂皇的殿堂。塔底層南門內的磚龕里,嵌有兩通石碑:《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大唐三藏圣教序記》,都是由唐代著名的書法家褚遂良書寫的,字體清秀瀟灑,是唐代的兩通名碑。西面石門楣上有唐刻建筑圖案和佛像等線刻畫,畫面布局嚴謹,線條遒勁流暢,傳說出自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和 尉遲乙僧 之手,是研究中國古代建筑的重要資料。大雁塔在唐代就是著名的游覽勝地,因而留有大量文人雅士的題記,僅明清時期的題名碑就有二百余通。至今,大雁塔仍是古城西安的標志性建筑,也是聞名中外的勝跡。國務院于1961年頒布為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引用来源

中文名
唐僧
外文名
Xuan Zang
別名
玄奘
原名
陳袆
出生地
洛陽
出生日期
602
去世日期
644
籍貫
河南
信仰
佛教
所處時代
唐朝
職業
僧人
代表作品
顯揚圣教論
主要成就
前往天竺學習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