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方

景觀景點 | 夏商周時西北部的方國

鬼方是夏商周時西北部的 方國 ,據 王國維 考證為畏方。其活動載于《 山海經 》《 汲冢周書 》《 易經 》《古本竹書紀年》《史記·殷本紀》和出土的《 小盂鼎 》及 商周 甲骨卜辭中。據《山海經》記載, 一目國 (鬼國), 威姓少昊 之子,食黍。

1983年5月,經陜西省考古研究所確認,清澗縣李家崖古城遺址為商代鬼方都城遺址。李家崖古城址文化遺存被考古界命名為李家崖文化,或稱鬼方文化。該遺址于2006年5月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正義》引《 括地志 》云“相州 滏 陽西南五十里有九侯城,亦名鬼侯城”。鬼侯城在今河北磁縣、 臨漳縣 一帶,說明鬼方一部分人約在 武丁 時期遷于此。鬼侯在紂王時與 西伯侯 、鄂侯位列三公。

詞語解釋

釋義:(1).上古部落名。為 殷 周 西北境強敵。

【出處】:《易·既濟》:“高宗 伐 鬼方,三年克之。”《詩·大雅·蕩》:“內奰于中國,覃及鬼方。”毛傳:“鬼方,遠方也。”朱熹集傳:“鬼方,遠夷之國也。”參閱宋· 王應麟 《困學紀聞·易》、王國維 《觀堂集林·鬼方昆夷玁 狁 考》。

介紹

漠南地區多次發生討伐鬼方的大規模戰爭,甲骨卜辭載“鬼方易”,即鬼方向遠方逃走或遷走。雖然鬼方進行過遷逃,但是這個民族前后給 華夏 多次重大打擊。本世紀以來,經我國、原蘇聯、蒙古的考古發掘及研究工作,證明鬼方遷到了南西伯利亞東起 貝加爾湖 西至 巴爾喀什湖 一帶。但是,白人有 亞馬孫 女戰士的傳說,而且以鹿為圖騰的文化也遠達德國柏林等地。

春秋 時,稱這部分人作 赤狄 。其后,又以 丁零 的名字出現在史籍中。丁零,《山海經》作釘靈,《史記·匈奴列傳》作丁靈,《 漢書·蘇武傳 》作丁零,《魏略·西戎傳》作丁令。兩漢時候,他們南遷蒙古高原,史稱 狄歷 、敕勒或 鐵勒 。在 高車 (高車丁零、東支鐵勒)六部中,狄歷為其一,且為六部之首。其中有袁紇部,這是歷史上最早出現的回紇的漢文譯名。另四部為斛律氏、解批氏、 護骨氏 ,異奇斤氏。---------不過這些與鬼方就相去甚遠,不可以認作同一個族群。

帝乙歸妹

《易經》之《泰》和《歸妹》兩卦的六五 爻 辭都曾提到“帝乙歸妹”一語,其中的“妹”是指“少女”,“歸妹”即嫁女之意。關于這句爻辭的史實背景,古代學者除對“ 帝乙 ”的身份有不同看法外(一般認為此處“帝乙”指 商紂王 之父帝乙,一說指 商湯天乙 )。)〔1〕,沒有作更多的說明。1929年, 顧頡剛 先生在一篇論文中將“帝乙歸妹”同《詩經·大明》描寫的 周文王 成婚一事聯系起來理解,認為“帝乙歸妹”說的是古書失載的商王帝乙嫁女于周文王的故事〔2〕。此后,不少學者根據顧說解釋《 周易 》或進一步說明晚商時期的商周關系和婚姻制度等問題。 高宗伐鬼方 ,三年克之:殷高宗討伐鬼方,經過了三年才取勝。高宗,殷代中興帝王,名武丁。“鬼方”是殷時西北邊疆上的國家。

武丁討伐

商帝武丁伐鬼方

約在公元前13世紀時, 延安 屬獨立的方國鬼方之域。商王武丁,曾發動大規模的討伐鬼方的戰爭。《周易·既濟》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

鬼方是商周時期活動在山西北部以及我國西北地區的一個古老民族,其勢力西及 隴山 和渭水流域的廣大地區,。

有關鬼方的記載最早見于甲骨文、金文。“鬼”字有“ 隗 ”(音鬼)、“酧”(音鬼)等多種異體形式。

有關鬼方的文獻記載是很多的,如《周易·未濟》中說:“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賞于大國。”“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這里的高宗說的是殷商 中興 之主武丁。按照當時商對北方民族用兵的記錄考察,每次用兵一般為3000到5000人不等。如果說以殷商的中興之主用三年時間征伐鬼方,而未能完全將其擊敗或消滅,這足以說明當時鬼方的力量是相當強大的。

按照甲骨文的記載,鬼方被武丁打敗了,敗亡的鬼方是遠遁、隱匿抑或遷徙,史書沒有明確的記載,但總不外乎這幾種情況。但可以肯定的是,至遲到 商代 末年,鬼方已經進入中原。

武王克商以后,原屬 商朝 統治的鬼方便從屬于周。鬼方人不斷被內遷至中原。周成王分封給 晉國 的始封者 唐叔虞懷姓 九宗,史學界一般都認為就是鬼方之隗姓,到周平王東遷,它已經和其他 周朝 的諸侯一樣同列、同朝了,并且逐步與華夏族融合到了一起。

筆者認為,鬼方主體先是遠遁,然后遼水的小鬼方再被商方攻克。商、鬼方兩國影響所及甚遠,比如關于商有:“ 相土 烈烈,海外有截。”---------海上民族曾影響世界。

考辨

在先秦時期的文獻,如《易經》、《 詩經 》、《 竹書紀年 》等書中,多次提到殷、周統治者曾與“鬼方”發生爭戰。鬼方究竟在哪里?長期來雖有不同看法,但大體說來,漢、唐時期的學者如 孔安國楊雄班固 、應助、 韋昭虞翻 、范 曄 、 宋衷干寶孔穎達顏師古 等人,在他們的有關經、史注釋或著述中,大都把鬼方解釋為遠方、北方國,或者直接就說是 西羌 ,很少有人把它看成今天的西南一帶。及至宋、元以降,才有王質、 朱熹 、范匯、俞秘、 惠棟毛奇齡 、李方湛、張澎、劉心玩等人,根據今本《竹書》等另創新說,把鬼方考定在今西南一帶。但本編輯一致認為它的中心在遼水上游,然后發生了遷移。

鬼方考辯另說

鬼方位于今天的湖北西部,理由有四:

1.《周易》:“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三年在古代是多年的意思,可見殷高宗武丁功業之大。《詩經·商頌》中宋國貴族(商人的后代)稱贊自己祖先殷高宗武丁時說“撻彼殷武,奮伐荊楚。罙入其阻,裒荊之旅。有截其所,湯孫之緒。”凡是拿來夸贊的都是最值得說的,至少是個大事,而無論是《史記》和《竹書紀年》均未寫高宗伐荊楚,而只寫“伐鬼方”,可見《周易》中的“鬼方”和《詩經》中的“荊楚”是同一件事情。

2.《竹書紀年》:“(武丁)三十二年,伐鬼方,次于荊”。荊即楚的別稱,可見 楚國 和鬼方有著莫大的關系。

3.楚人崇鬼尚巫術,大思想家 王夫之 曾在他的著作《周易內傳》明確指出:“伐鬼方,《詩》所謂‘奮伐荊楚’”也。楚人尚鬼,故曰鬼方。”無論從 屈原 的《離騷·山鬼》, 宋玉 的《 高唐賦 》和《神女賦》中的巫山云雨這些宗教祭祀,都可以看出來楚人尚鬼,這也是盡人皆知的,這是鬼方之所以叫鬼方的原因。

4.傳說祝融( 吳回 )娶了鬼方氏為妻,祝融是誰?乃楚人的始祖。如果鬼方生活在塞外。身在南方的祝融怎么能千里迢迢娶個北方戎狄鬼方女子為妻,在三四千年前,交通、信息非常落后,這樣作無異于南越王娶了 匈奴 女子為妻,這是不可能的。

但此說經不起推敲

《竹書紀年》:“(武丁)三十二年,伐鬼方,次于荊”。明確寫了商朝先伐荊楚,后伐鬼方,證實了周易中的記載。 秦始皇 先擊百越后擊匈奴,難道說百越與匈奴有莫大聯系嗎?故第一、二點理由均不正確。且商朝也尚鬼,凡事占卜,甲骨文都是用來占卜的,難道商朝也與鬼方有關。其次《竹書紀年》的記載更駁斥了楚即鬼方。

《史記。楚世家》記載:楚之先祖出自帝顓 頊 高陽 。高陽者,黃帝之孫, 昌意 之子也。高陽生稱,稱生卷章, 卷章重黎 。重黎為 帝嚳 高辛居 火正 ,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 嚳 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亂,帝嚳使重黎誅之而不盡。帝乃以 庚寅日 誅重黎,而以其弟吳回為重黎後,復居火正,為祝融。祝融吳回是北方帝王高辛手下火正,生活在北方,娶北方的鬼方女子很正常。故第四點理由亦不靠譜

有關文獻

王國維《鬼方 獫 狁考》

鬼方,亞洲古代的小國,位于今陜西西北部、山西北部和內蒙古西部,古代中國北方部落之一,是商朝時期的外患。《易卦·爻辭》上說:“高宗(武丁)伐鬼方,三年克之。”但兩國人民也有聯姻關系。鬼方常與昆戎、洛泉、 昆夷 、緄夷、串夷等混用。在商朝有許多小國都稱“方”,例如:土方、呂方、苦方、龍方、馬方、蜀方、盂方等。

遠古時代-黃帝時期匈奴稱“葷粥”。(音: 熏育

上古時代-堯舜時期稱“葷粥”、“ 山戎 ”、“ 玁狁 ”。(音:險允) 夏朝 -葷粥。

商朝-鬼方。

西周 -昆夷、玁狁。

春秋-戎狄。

參考

王國維:《鬼方昆夷玁狁考》

中文名
鬼方
拼音
guǐ fāng
創作時期
商周時期
注音
ㄍㄨㄟˇ ㄈㄤ
性質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