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開放大學前身是中央廣播電視大學。2010年7月教育規劃綱要提出“辦好開放大學”,2010年10月國務院印發《關于開展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的通知》將北京、上海、江蘇、廣東、云南等五省市和中央廣播電視大學確定為“探索開放大學建設模式”試點單位,拉開了廣播電視大學戰略轉型的序幕。2012年6月,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更名為國家開放大學。2020年8月教育部黨組審議通過《 國家開放大學綜合改革方案 》,并以部發文印發,明確要求把國家開放大學建成我國終身教育的主要平臺、在線教育的主要平臺和靈活教育的平臺、對外合作的平臺(四大平臺),標志著廣播電視大學轉型升級和開放大學高質量發展進入新階段。
國家開放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以促進終身學習為使命、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以“互聯網+”為特征、面向全國開展開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學校。學校在教育部領導下統籌全國開放教育體系建設,指導和服務全國開放教育辦學業務,著力建設終身學習公共服務平臺,面向全民提供終身教育及服務,促進“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教育部按高等學校管理和指導國家開放大學的教育教學工作。
發展歷程
國家開放大學前身是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是鄧小平同志借鑒 英國開放大學 的經驗,親自倡導并批示創辦的,于1979年2月6日正式開學。
2012年7月31日,國家開放大學在廣播電視大學的基礎上揭牌,劉延東同志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
2022年5月,國家開放大學終身教育平臺正式上線,面向社會免費開放。
辦學條件
國家開放大學是以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和地方廣播電視大學為基礎組建的一個完整的教學和管理體系。目前,國家開放大學的辦學組織體系由總部、分部、 地方學院 、學習中心和行業、企業學院共同組成,是國家開放大學充分發揮系統優勢和現代信息技術優勢,實現辦學網絡立體覆蓋全國城鄉,為我國社會成員提供多樣化繼續教育服務和學習機會的重要保障。
國家開放大學體系結構和運行機制如下:
體系結構
(一)總部
總部是國家開放大學辦學組織體系的核心領導機構。總部的主要職責是根據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學校的辦學宗旨、使命、特點,研究制定宏觀政策、發展規劃、質量標準、教學流程,全面統籌辦學組織體系開展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以及教育信息化、 學分銀行 建設等工作。總部依托原中央廣播電視大學組建。總部要不斷適應外部宏觀環境的變化和內部改革發展的需要,進一步明確定位,科學設置、調整相關機構,理順內外部關系,研究出臺具體政策、措施,引領整個辦學組織體系建設與發展。
(二)分部
分部是國家開放大學辦學組織體系在各省、區、市設立的分支領導機構。分部的主要職責是根據國家開放大學相關政策規定和統一辦學標準,負責所在區域地方學院、學習中心的建設與管理,面向區域組織開展教學、科研、特色專業課程建設、質量檢查評估以及教育信息化建設、學分銀行分中心建設等工作。分部依托省級廣播電視大學、開放大學等高等學校,在自愿平等、權責明確的基礎上合作共建。分部要根據國家開放大學建設改革的整體框架,科學合理地設置相應的教學和管理機構,統籌區域內辦學工作,保證并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三)學院
學院建設包括地方學院、行(企)業學院、專門學院和實驗學院的建設。
1.地方學院。地方學院由分部根據國家開放大學相關建設標準在所屬區域設立并管理。地方學院的主要職責是根據國家開放大學相關政策和所在地教育需求,圍繞相關學科專業人才培養工作和非學歷教育培訓項目,組織招生、教學、管理和質量保證工作。
2. 行業學院 和企業學院。行業學院和企業學院是由總部或分部與國家級行業協(學)會和大型企業合作建設的學院。行業學院和企業學院的主要職責是根據國家開放大學相關政策和行業企業在職人員學習需求,開展具有行業企業特色的人才培訓、培養工作,通過學分銀行實現行業企業培訓項目與國家開放大學相關學科專業及課程的融通、銜接。
3.專門學院。專門學院是由總部或分部根據特定人群學習需求,與相關部委和機構合作建設或管理的學院。專門學院的主要職責是根據國家開放大學相關政策和特定人群學習需求,開展有針對性的人才培養、培訓工作,以及相應協調、管理工作,不斷滿足特定人群多樣化、個性化的學習需求。
4.實驗學院。實驗學院是由總部或分部根據國家開放大學教育教學改革需要和技術發展趨勢建設的學院。實驗學院的主要職責是圍繞辦學模式、培養培訓模式、技術支撐模式、學習成果認證、積累、轉換認證模式,以及教學內容、課程體系與考試方式等,開展相應的實驗探索和改革創新工作,引領和推進國家開放大學的改革發展。
(四)學習中心
學習中心是國家開放大學辦學組織體系直接面向學習者開展人才培養、培訓的基層終端。學習中心的主要職責是在分部和學院指導下開展招生、考試和具體的教學管理、教學輔導和學習支持服務工作。學習中心由分部或分部授權的地方學院和行(企)業學院、專門學院、實驗學院,根據國家開放大學相關政策、標準,在相應區域、行業企業中設立并管理。要適應不斷變化著的經濟社會環境和技術發展趨勢,進一步加強學習中心的研究、建設和管理工作。
運行機制
(一)理事會和校務委員會咨詢決策機制
國家開放大學設立以參與國家開放大學辦學組織體系建設各方代表、教育部代表和其他社會代表等為成員的理事會,主要就學校事業發展規劃、教育教學基本制度、重大改革發展事項等進行研究審議、決策咨詢和檢查監督。
國家開放大學設立以學校校長、分部校長等為成員的校務委員會,作為學校辦學和管理的執行機構,負責組織開展各項具體工作,包括制定改革發展規劃、年度工作計劃、經費預算決算,以及教學改革、質量保證、教育信息化、科學研究、國際合作等工作。
國家開放大學設立學術、學位、質量等專門委員會,推進學術自治和質量管理。
(二)統一辦學和分級管理機制
為保證辦學水平、質量、聲譽、品牌,不斷做強做大學校事業,國家開放大學實行統一辦學,辦學發展目標、教育教學基本制度、人才培養標準與模式以及學科專業、課程結構、教學內容和考試方式等,實施“統一品牌、統一標準、統一平臺、統一管理、統一評價”,實現教學、管理、服務等業務工作的一體化運作。內部管理按照總部、分部、學院、學習中心的職責和任務,實行分級管理體制。要加強總部和分部的統籌管理作用,總部統籌全國,分部統籌區域。
(三)錯位發展和資源共享機制
國家開放大學辦學組織體系是由不同性質、特點的高等學校、行業企業和相關社會機構合作共建組成的,實行錯位發展和資源共享的有效機制。分部和行(企)業學院、專門學院、實驗學院可根據“錯位發展”原則和相關建設標準,開設有特色的本專科專業。相關課程主講、教材主編、課程主持教師可以從總部、分部教師或高校、行業企業具有相關資質的專家學者中聘請。 整合體系 教師資源,組建教學團隊,加強教學支持服務。實現數字圖書館和學習資源共建共享。
(四)成本分擔和利益分享機制
國家開放大學辦學組織體系各單位要根據學校相關政策和在辦學過程中的任務分工,投入相應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保證辦學基本條件。學歷教育按課程學分收取學生費用,并根據共同協商的比例劃分使用。非學歷教育以項目協議方式明確具體經費投入與分配辦法。
(五)自愿加入和依規退出機制
國家開放大學辦學組織體系探索實行“自愿加入、依規退出”機制。廣播電視大學、開放大學和其他高等學校,以及相關行業企業、社會機構,可根據國家開放大學相關政策規定,在自愿平等基礎上參與相關分部、學院和學習中心的共建共治工作。合作辦學過程中,有意退出者,可依據相關規定申請退出;對未能有效履行合作共建職責的,國家開放大學可要求其退出。
總部機構
教學科研部門 |
|||
人文教學部 |
馬克思主義學院 |
政法教學部 |
經濟管理教學部 |
理工教學部 |
教育教學部 |
外語教學部 |
農林醫藥教學部 |
中職教學部(中央廣播電視中等專業學校) |
實驗學院 |
||
社會教育部(教育部社區教育研究培訓中心) |
終身教育研究院 |
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 |
國開分部
北京分部、 北京開放大學 |
沈陽分部、沈陽開放大學 |
上海分部、 上海開放大學 |
福建分部、 福建開放大學 |
湖北分部、 湖北開放大學 |
廣西分部、 廣西開放大學 |
云南分部、云南開放大學 |
新疆分部、新疆廣播電視大學 |
天津分部、天津開放大學 |
大連分部、大連廣播電視大學 |
江蘇分部、江蘇開放大學 |
廈門分部、廈門開放大學 |
武漢分部、武漢開放大學 |
海南分部、海南開放大學 |
陜西分部、陜西開放大學 |
兵團分部、兵團開放大學 |
河北分部、河北開放大學 |
吉林分部、吉林開放大學 |
南京分部、南京開放大學 |
江西分部、江西開放大學 |
湖南分部、湖南開放大學 |
四川分部、四川開放大學 |
西安分部、西安開放大學 |
西藏學院 |
山西分部、山西開放大學 |
長春分部、長春開放大學 |
浙江分部、浙江開放大學 |
山東分部、開放大學 |
廣東分部、廣東開放大學 |
成都分部、成都開放大學 |
甘肅分部、甘肅開放大學 |
內蒙古分部、內蒙古廣播電視大學 |
黑龍江分部、黑龍江開放大學 |
寧波分部、寧波開放大學 |
青島分部、青島開放大學 |
廣州分部、廣州開放大學 |
重慶分部、重慶廣播電視大學 |
青海分部、青海開放大學 |
遼寧分部、遼寧開放大學 |
哈爾濱分部、哈爾濱開放大學 |
安徽分部、安徽開放大學 |
河南分部、河南開放大學 |
深圳分部、深圳開放大學 |
貴州分部、貴州開放大學 |
寧夏分部、寧夏廣播電視大學 |
行業學院
煤炭學院 |
社會工作學院 |
物流學院 |
紡織學院 |
機械工業學院 |
汽車學院 |
鑄造學院 |
網絡空間安全學院 |
循環經濟學院 |
軟件學院 |
郵政學院 |
保險學院 |
現代物業服務與不動產管理學院 |
旅游學院 |
石油和化工學院 |
|
生命健康學院 |
直屬學院
實驗學院 |
殘疾人教育學院 |
八一學院 |
軍盾學院 |
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 |
新型產業工人培養和發展助力計劃 |
||
國家開放大學中等專業學校 |
人才培養
辦學40年來,學校累計招收各類學生2050余萬,培養畢業生1512余萬。目前,具有招生資格的專業(方向)238個,其中高中起點本科層次專業(方向)13個,專科起點本科層次專業(方向)58個, 專科層次 專業(方向)167個。高等學歷教育在校生431萬人,70%的學生來自基層,55%的學生分部在中西部地區。學校已經構建了由總部和45個省級分部、14個行業學院、4000多個學習中心組成,覆蓋全國城鄉、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辦學共同體”。
“互聯網+大學”
國家開放大學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適應現代信息技術發展趨勢,形成“云、路、端”三位一體的教育信息化融合新模式。在數字化學習環境方面,建成教、學、管、研、服一站式和一體化運行的遠程教育云平臺。建成538間 云教室 ,遍布中國大陸地區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基本覆蓋新疆、 西藏 、青海、甘肅、 內蒙古 、四川等西部地區,并進入“一帶一路”國家如 坦桑尼亞 、 巴基斯坦 等。研發國開“O學派”移動學習終端,在湖南省農民大學生中開展試點。
建立 國家數字化學習資源中心 ,集聚了5萬多門優質課程,并與其他高校、職業學校、社會教育機構等共建了247個分中心,探索形成了資源的集聚、共建、共享的運行機制。根據成人碎片化學習特點,開發了3萬門“五分鐘課程”,免費向社會開放。建設280門精品課程,120門三農課程和特色課程。
特定人群教育
國家開放大學特別關注廣大基層、農村、邊疆和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需求,開展特定人群教育,承擔社會責任,促進教育公平。目前,注冊在學生中,農民學生20萬,部隊士官學生12萬,少數民族學生27萬,殘疾人學生6000名。
承擔教育部“ 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 ”(又稱“鄉村振興人才培養計劃”),培養了大量“留得住,干得好”的新型職業農民。陸續開設適用于農村發展的7大科類25個相關專業,本專科累計招生68萬人,畢業生近46萬人。
殘疾人教育學院面向全國殘疾人開展學歷教育和崗位培訓。目前已在全國建立了54個地方學院和教學中心,開設本、專科專業共11個。累計招收本、專科學生17375人,畢業9968人。
士官遠程教育 積極服務學習型軍營建設,使部隊士官“不出營門上大學”的夢想成為現實。先后成立總參學院、 八一學院 、 空軍學院 、中優學院。開設22個軍事特色本專科專業,設置800多個教學站點,累計招生45.9萬人,畢業29.4萬人。還為12萬名士官提供了非學歷繼續教育培訓。
少數民族教育致力于少數民族地區人才培養,目前在校學生34萬。西藏分部為西藏求學者提供了更多接受高等教育和終身教育的機會,先后開設漢語言文學等7個本科專業和 護理學 等5個專科專業,在校生4446人,畢業生人數8081人。
作為“求學圓夢行動”項目的載體之一,“新型產業工人培養和發展助力計劃”探索了“送教進企業”“學習不脫崗”的新型產業工人培養模式,圓了很多產業工人的大學夢。累計招收本專科農民工學員137萬人,畢業生近百萬。
教育精準扶貧
實施國家開放大學教育 精準扶貧 系列工程。一是對“ 三區三州 ”深度貧困地區教育精準扶貧。二是對教育部定點幫扶縣河北青龍、 威縣 開展定向幫扶。三是實施“長征帶”教育精準扶貧工程。四是助力農民大學生和新型產業工人培養。從2017年至2020年,預計資助5萬名貧困地區鄉村基層干部和建檔立卡貧困人員接受本專科學歷繼續教育,資助10萬名農村務工人員、農村中小學教師等接受職業技能培訓、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資助100個深度貧困地區基層學習中心建設云教室、網絡機房,向廣大貧困地區免費推送海量的各類優質數字化學習資源,共建共享,提升國民素質。
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
推進學分銀行制度理論研究,形成以學習成果框架為核心的制度體系,提出了“框架+標準”的技術路徑,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一系列認證工具(手冊)。
大力推動實踐應用。與相關高校和行業協會成立學習成果互認聯盟。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20個行業設立了70個學習成果認證分中心。研發了可以支撐億萬級學習者開戶、存儲、積累與轉換的信息服務平臺。為480萬學習者建立了學分銀行賬戶。組織了60多家不同類型機構開展標準制定、標準應用、資源共享與學分互認等項目,探索不同類型學習成果之間的橫向溝通和縱向銜接。
為配合推進國務院職業教育1+X重大制度實施,在教育部直接領導下,承擔“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建設任務。
非學歷教育
成立 老年開放大學 ,面向老年人和養老服務從業人員開展學歷和非學歷繼續教育。依托“教育部社區教育研究培訓中心”,面向全國社區居民開展社區教育。面向全社會藝術愛好者開展傳統山水畫、書法等全民藝術教育。與全國婦聯合作面向全國婦女開展“精彩人生女性終身學習計劃”。面向全國中小學教師、專業技術人員等行業從業人員開展各類職業技能培訓等。
經過努力與探索,初步形成了非學歷教育與學歷教育相結合、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相銜接、線上學習與線下學習相融通,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嶄新發展局面。
教學建設
國家級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培訓基地(2023-2025年):醫藥衛生大類——護理類
科學研究
學術交流
國內合作
2019年12月,國家開放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南通學習中心成功獲批,成為國家開放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在江蘇省設立的首個學習中心。
國家開放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南通學習中心是南通市政府推進長三角網絡安全產業園建設的重要合作內容。在2019 南通 新一代信息技術博覽會期間召開的南通網絡安全產業發展大會上,長三角網絡安全產業園正式開園,國家開放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 深信服 、啟明星辰等十多家國內網絡安全領域知名單位與南通簽約合作。
國家開放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南通學習中心成立后,主要面向網絡安全行業領域的從業人員以及立志從事網絡安全領域工作的各高校學生和社會人員開展網絡安全專業培訓,每季招生1500人。目前,學院僅在上海、安徽設立了學習中心,南通學習中心是江蘇省唯一的學習中心,對支撐長三角網絡安全產業園教育培訓基地建設將發揮積極作用。
國際合作
作為 ICDE (國際開放與遠程教育理事會)執委會成員單位,積極參與世界遠程開放教育治理,獲得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和贊譽。2017年10月,ICDE第27屆世界大會在加拿大多倫多市舉行,國際評審委員會將唯一的“杰出機構獎”授予中國國家開放大學。
積極配合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截止到2019年5月,與國(境)外22家主要合作伙伴簽署了合作協議。結合“職業教育”走出去,與“一帶一路”沿線部分國家合作籌建第一批海外學習中心。目前在 贊比亞 、坦桑尼亞建成的海外學習中心已經投入運營。
編撰出版我國第一部遠程高等教育發展研究報告——《中國遠程高等教育發展研究報告》,編寫我國第一套對世界典型開放大學進行全景式研究的系列叢書——世界開放大學案例研究叢書。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校徽
校徽整體造型由國家開放大學英文“TheOpenUniversityofChina”中的"O"、"U"、"C"組成,五星元素通過大小的漸進變化與正負形的轉換巧妙地融入整體造型中,五顆星代表國家開放大學的五個辦學理念“開放、責任、質量、多樣性、國際化”,在顏色方面也選擇了最能代表“中國”的中國紅,從而突出了“國家開放大學”在中國教育領域的地位與代表性。"O"是信息化時代最有代表性的符號之一,圖形巧妙地將"e"的概念融合到整體造型中,詮釋了“信息化”理念。校徽所用到的基礎遠程"c"造型,是由“原電大校徽”演變而來,在顏色和形狀上最大程度保留了原logo的識別特征。
校歌
國家開放大學校歌
謝孟作詞 王世光 作曲
我們的校園無限寬廣, 南疆 北國處處桃李芬芳。我們的知識來自空中的課堂,電波飛渡,匯成心中的 黃河 、長江。
自強不息,播種理想,在知識的海洋里再造輝煌。走向世界,走向未來,我們要做現代化的棟梁
獲得榮譽
2021年9月7日,被教育部認定為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試點單位。
引用来源
- • 教育部關于實施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行動試點工作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2021-11-22
- • 國家開放大學門戶 國家開放大學門戶 2021-11-22
- •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遠程教育的發展-新華網 新華網 2021-11-22
- • 學校介紹 國家開放大學 2021-11-22
- • 國家開放大學門戶 國家開放大學門戶 2021-11-22
- • 新聞早餐|實用!國家開放大學終身教育平臺上線 今日頭條-齊魯壹點 2022-05-24
- • 教育部公布國家級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培訓基地(2023-2025年) 界面新聞 2022-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