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盲是指因遺傳或后天眼病引起的對顏色辨認的能力較差或消失,是常見眼科疾病之一。男性人群中色盲的患病率約為8%。最常見的色盲患者是不能區分紅色和綠色的患者。色盲根據病因可分為先天性色盲和后天性色盲。大多數先天性色盲為性連鎖隱性遺傳病,隔代遺傳多見,視錐細胞營養不良全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后天性色盲可由黃斑、視網膜、視神經和枕葉皮質疾病引起,也可由藥物中毒引起。色盲根據臨床表現可分為全色盲和部分色盲。全色盲患者尤喜暗、畏光,表現為晝盲;僅有明暗之分,而無顏色差別,而且所見紅色發暗、藍色光亮;此外,還有視力差、弱視、中心性暗點、擺動性眼球震顫等癥狀。部分色盲患者不能辨認三原色的其中一種,又分為紅色盲、綠色盲、藍黃色盲等。色盲的治療通常采用穴位與指壓法、色盲矯正鏡對癥治療。進行穴位與指壓會逐漸祛除色覺異常,色盲矯正鏡可使其能正確辨認顏色。色盲不但影響顏色辨認,部分還會引起視力障礙。色盲通常無法根治。
就診科室
眼科
病因
色盲根據病因可分為先天性色盲和后天性色盲,常見致病因素如下。
先天性色盲
大多數先天性色盲為性連鎖隱性遺傳病。
視錐細胞營養不良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
后天性色盲
可由黃斑、視網膜、視神經和枕葉皮質疾病引起。
也可由藥物中毒引起。
癥狀
色盲分為全色盲和部分色盲,部分色盲又分為紅色盲、綠色盲、藍黃色盲等。大多數部分色盲患者常由他人對其辨色能力提出質疑后或在顏色視覺測試中發現。
全色盲
屬于完全性視錐細胞功能障礙,是色覺障礙中最嚴重的一種,患病率為0.002%~0.003%。
患者尤喜暗、畏光,表現為晝盲。
視物僅有明暗之分,而無顏色差別,而且所見紅色發暗、藍色光亮。
還有視力差、弱視、中心性暗點、擺動性眼球震顫等癥狀。
紅色盲
又稱第一色盲。
主要是不能分辨紅色,對紅色與深綠色、藍色與紫紅色及紫色不能分辨。
常把綠色視為黃色,紫色看成藍色,將綠色和藍色相混為白色。
綠色盲
又稱第二色盲,臨床上把紅色盲與綠色盲統稱為紅綠色盲,較常見。
平常說的色盲一般就是指紅綠色盲。
患者不能分辨淡綠色與深紅色、紫色與青藍色、紫紅色與灰色,把綠色視為灰色或暗黑色。
藍黃色盲
又稱第三色盲,較少見。
患者藍、黃色混淆不清,對紅、綠色可辨。
檢查
確診色盲大多采用主覺檢查,一般在較明亮的自然光線下進行,常用檢查方法有假同色圖檢查、彩色毛線束試驗、色盲鏡檢查等。
假同色圖檢查
通常稱為色盲本,它是利用色調深淺程度相同而顏色不同的點組成數字或圖形,色覺障礙者辨認困難,錯或不能讀出,可按照色盲表規定確認屬于何種色覺異常。
是最簡單、快速并廣泛應用的色覺檢測方法。
彩色毛線束試驗
是把顏色不同、深淺不同的毛線束混在一起,令被檢者挑出與標準線束相同顏色的線束。
此法頗費時間,且僅能大概定性,不能定量,不適合于大面積的篩選檢查。
色盲鏡檢查
可以定量地記錄紅綠光匹配所需的量,以判定紅綠色覺異常,此法既能定性又能定量。
診斷
醫生依據臨床表現和假同色圖檢查所見結果可以確診。
患者出現喜暗、畏光,視物僅有明暗之分,而無顏色差別,或把光譜上的一切顏色都說成是兩種色調的表現。
假同色圖檢查顯示存在色覺異常。
鑒別診斷
色盲的癥狀及檢查結果明確,無須鑒別診斷。
治療
先天性色盲無有效治療辦法。可嘗試用穴位與指壓、配戴色盲矯正鏡。對于后天性色盲,如發現病因,應積極去除病因,如治療黃斑疾病或避免服用引起色盲的藥物。
穴位與指壓法
指壓位于眼球正中央下2厘米處,能提高眼睛功能。
指壓時,一面吐氣一面用示指強壓6秒。
指壓時睜眼指壓和閉眼指壓均可。
睜眼指壓時能明確判斷色彩,閉眼指壓時能治療視力異常、假性近視。
如果患有強烈色彩異常,應重點強壓眼下。
不斷進行這種指壓會逐漸祛除色覺異常。
配戴色盲矯正鏡
色盲矯正鏡的原理為根據補色拮抗,在鏡片上進行特殊鍍膜,產生截止波長的作用,對長波長者可透射,對短波長者發生反射。
戴色盲眼鏡,可使原來色盲圖本辨認不清的變為能正確辨認,達到矯正色覺障礙的效果。
色盲矯正鏡分隱形眼鏡式和普通寬架式。
危害
色盲不但影響顏色辨認,部分還會引起視力障礙,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
預后
色盲通常無法根治,進行穴位與指壓會逐漸祛除色覺異常,色盲矯正鏡可使患者能正確辨認顏色。
預防
避免近親結婚和婚前調查對方家族遺傳病史,及時采取措施,可減低色盲后代的出生率,是有效的預防手段。
患有黃斑、視網膜、視神經和枕葉皮質疾病者,應積極治療,避免發生色盲。
在醫生指導下服用藥物,避免應用可引起色盲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