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都,指的是夏代 商國 以及 商朝 的都城。 商族 頻繁遷都,多因于河患和戰亂。 東漢 張衡 在《西京賦》中說:“殷人屢遷,前八后五”。所謂“前”指的是從商的始祖契到 成湯 遷都于 亳 準備滅夏的這一時期,又稱“先商”時期,共有四百多年,商國在這一時期共進行了八次遷都。所謂“后”就是從 成湯滅夏 建立商朝到周人滅商這一時期,共有六百多年,商朝在這段時間共進行了五次遷都。
歷史沿革
先商時期,部族與都邑的頻繁遷徙是一個顯著的現象。 《尚書·盤庚下》云:“蕩析離居,罔有定極。”又《尚書序》:“自契至于成湯八遷,湯始居亳,從先王居。”關于“八遷”之地望,唐以前的學者一直“不得其詳”,
孔穎達
《尚書序》疏中,亦僅列出“四遷”:“契至成湯,十四世凡八遷國都者:《商頌》云‘帝立子生商’,是契居商也;《
世本
》云‘昭明居砥石’;《左傳》稱‘相土居
商丘
’及今居亳。事見經傳者,有此四遷,其余四遷,未詳聞也。”
唐代 陸德明 《 經典釋文 》與此說相同:“八遷之書,史唯見四。”到了清代, 梁玉繩 在其《史記志疑》中明確提出“八遷”的具體地點。 王國維 在梁玉繩的基礎上,又重新作了考證,他在《說自契至成湯八遷》中指出商先公八遷的順序是:契居商(河南商丘)、昭明居砥石、昭明又遷商丘(河南商丘)、 相土 遷東都、相土復居商丘、上甲微遷殷(河南安陽)、 上甲微 復歸商丘、湯居亳(今商丘虞城 谷熟鎮 西南三十五里)。
上述的商地,即今河南商丘。在相土復歸商至上甲微遷于殷之間,沒有遷都的記載,只是在《
山海經
》和《
竹書紀年
》中提到
王亥
曾“托于有易”或“賓于有易”,這說明在
昌若
、
曹圉
、冥、王亥(
王恒
)期間,商先公仍居于商丘。通過對“八遷”地望的考察可知,商先公活動的范圍主要是在今河南、山東兩省交界的地帶;而且,先商民族雖然經歷了8次遷徙,但其中的4次都與商丘有關,每次遷徙后都又回到了商丘。由此可見,商族由契至湯14世都是以商丘為根據地或主要經營地,然后不斷向外拓展而逐步發展起來的,商丘為商族的發祥地。
商朝建立后,又有過數次遷徙,即 仲丁 自亳(今河南商丘)遷于隞(今河南鄭州)、 河亶甲 自囂遷于相(今河南安陽內黃)、 祖乙 自相遷于耿(今山西河津)、祖乙自耿遷于邢(今河北邢臺)、祖乙自邢遷于庇(今山東菏澤)、 南庚 自庇遷于奄(今山東曲阜)、 盤庚 自奄(今山東曲阜)南渡大河遷于亳(今河南商丘),盤庚十四年遷于殷(今河南安陽)。可以看出,僅祖乙在位時,就遷了3次都城。商朝建立后的幾次遷徙,其范圍亦在今河南、山東境內,一次涉及到山西境內,但總不外黃河南北、距 黃河 不太遠的地方。
商國之都
商
晉 杜預 《春秋釋地》云:“宋、商、商丘三名一地,梁國睢陽縣也。”唐 張守節 《 史記正義 》以及《路史·國名紀》、《 括地志 》等書,均承襲此說。
《辭海》:“商,古地名。在今河南商丘。商始祖契所居。”
陳夢家 《殷墟卜辭綜述》:“甲骨文中的商、丘商,是在今商丘附近。”
砥石
《世本》云:“昭明居砥石。”
商丘
《竹書紀年》:“帝相十五年,商候相土作乘馬,遂遷于商丘。”
殷
《竹書紀年》:“帝芒三十三年,商候遷于殷。”
商丘
《竹書紀年》:“帝孔甲九年,商候復歸于商丘。”
商朝七都
亳
亳是 商湯 在 夏桀 十五年至仲丁元年時期的商朝都城,商朝 前期有十位君主在這里登基建都。
商湯遷九鼎于 商邑 ,在此建都12年駕崩; 外丙 在此建都2年駕崩; 仲壬 在此建都4年駕崩、 太甲 在此建都12年駕崩、 沃丁 在此建都19年駕崩、 太庚 在此建都5年駕崩、 小甲 在此建都17年駕崩、 雍己 在此建都12年、 太戊 在此建都75年駕崩。仲丁元年,因亳城遭遇河患,自亳遷都于囂,此乃商朝建立以來第一次遷都。
《竹書紀年》:“帝桀十五年,商候履遷于亳(成湯元年)。”
《左傳·哀公十四年》:“宋有 亳邑 。”又載 宋景公 云:“亳,宗邑也。”
《括地志》云:“宋州谷熟縣西南三十五里南亳故城,即亳, 帝嚳 所都也,湯都也。”
《大元一統志》:“亳城,在歸德府城東南四十五里,契父帝 嚳 都亳,湯自商丘遷焉。湯居亳,與葛伯為鄰,即今寧陵縣葛鄉,亳乃今 谷熟縣 也。蒙為 北亳 ,即景亳,湯受命之地。谷熟為南亳,湯所都。”
(明) 顧祖禹 《 讀史方輿紀要 》 歸德府 :“《禹貢》 豫州 地。古曰商丘《左傳》: 高辛氏 子 閼 伯居商丘。商湯為亳邑地。”
《大清一統志》卷一百五十四歸德府建置沿革:“禹貢豫州之域,商為 亳都 地,周為宋國, 戰國 屬魏,秦置 碭郡 ,漢髙帝五年改置 梁國 。”
清
光緒
二十一年《
亳州志
》卷一 十七 湯都考:“按舊志皆 以高辛氏都亳為在今
亳州
,非也。帝嚳之亳自在河南之亳,與此無涉。舊志因古說不免附會耳。湯之始興實先居于南亳,湯地僅七十里,夏都安邑,而居實在河南偃師,乃夏都
畿
封之域,距亳畿九百里,湯安得居之?及克夏之后平定海內,
偃師
之地乃入版圖。《括地志》宋州谷熟縣西南三十五里南亳故城,湯所都也。
宋州
即今之歸德府。谷熟縣即在商丘境內東南。湯與葛為鄰,葛伯國即《
漢志
》
寧陵縣
之葛鄉。
皇甫謐
謂湯征自葛始。計
寧陵
去偃師八百里,而使亳眾為耕有童子【饋】食,非其理也。今梁國自有二亳,北亳在蒙,南亳在谷熟。然則谷熟湯所都也。孔穎達亦知斯言之近理而釋《
孟子
》。湯居亳必以偃師為殷都者,彼欲曲從鄭氏,不得不如此也。夫以湯為專都偃師,其誤始于《尚書》孔傅書序云,自契至于成湯八遷,湯始居亳,從先王居。孔傅云,契【父】嚳都亳,湯自商丘遷焉,故曰從先王居。按帝嚳之都,孔傅亦止言亳而未實指其所在。后人因帝嚳曾都亳,遂以孔傅所稱之亳為專指偃師,不知帝嚳未為天子之前亦嘗封于南亳。《元和郡縣圖志》等書確有明證,況
孔氏
書傅出于東晉,先儒多疑其偽不可據,為典要即實指帝嚳所都成湯所居為偃師之亳且不可信也,而況混言都亳安知所謂亳者非南亳乎?即湯都偃師之言真出于孔安國,且不可從也,況其為偽孔傅乎?”
囂
鄭州商城遺址,為商朝第十位君主仲丁所建的囂都。位于鄭州市區,東起 鳳凰臺 、西到西沙口、北至 花園路 、南達二里崗,面積2500公頃。1950年被發現,1955年在遺址中部又發現一座周長近7公里的城垣。之后經過多次考古發掘,發現了大量的宮殿房基、小型房基、窖穴、水井、壕溝、墓葬、祭祀坑等遺跡,鑄銅作坊、制陶作坊、制骨作坊、玉器作坊等遺址。出土了石器、蚌器、銅器等遺物,其中有珍貴的玉器、原始的 青釉瓷尊 、罕見的 夔龍紋 金箔 、精致的象牙梳、古老的樂器石塤等。根據 碳14 測定,遺址年代距今3235±90年,加之出土的遺跡、遺物,表明鄭州商城遺址是早于安陽殷墟的商代中期都城。它的發現填補了安陽殷墟之前的一大段 商代 歷史空白,豐富了研究中國古代文明的實物資料。1959年 郭沫若來 鄭州 視察時,為鄭州商城題寫了“鄭州又是一殷墟,疑本仲丁之 隞都 。地下古城深且厚,墓中遺物富而殊”的詩句。它填補了商代中前期歷史的空白,豐富了研究中國古代文明的實物資料。
至于鄭州商代都城的地位,大眾普遍認為是仲丁所遷的囂都。原因:①從文獻記載看,囂都的地望就在鄭州市區;②從仲丁遷都的情況看,囂都就在鄭州;從考古發現看,鄭州二里崗期文化介于偃師二里頭晚期、早商文化和殷墟晚商文化之間。因此,鄭州商城只能屬于商代中 期的囂都。
仲丁自亳遷于囂,在此定都9年;仲丁之弟 外壬 在此定都10年。仲丁、外壬葬于囂。
《竹書紀年》:“仲丁,名莊。元年辛丑,王即位,自亳遷于囂,于河上。”
《竹書紀年》:“仲丁六年,征 藍夷 。九年,陟。”
《竹書紀年》:“外壬,名發。元年庚戌,王即位,居囂。
邳人
、姺人叛。十年,陟。”
《竹書紀年》:“河亶甲,名整。元年庚申,王即位,自囂遷于相。”
近年來,隨著文化經濟的興起,許多地方對古建筑開展恢復性維修,比如 太原 的 晉祠 ,通過重建,使這些有歷史價值、文化符號意義的“老建筑”,得以世代相傳。但是,對已經只有傳說,無從考證、或者缺少歷史記載的建筑,開展所謂的“恢復性建設”,就有些本末倒置。
就拿 鄭州市 這兩座古城墻來說,該市文物部門視為“復原性展示”,以期再現3000年前商代都城城墻的基本風貌。但是,這樣的“復原性”是“復”的什么“原”,能夠與3000年前商代都城城墻原模原樣嗎?事實上,商代都城城墻究竟是什么樣子,除了歷史典籍中片言只語的記錄,就是現代人挖掘考證的結果,這樣的結果本身就是推斷加臆想,而要憑如此的“結果”來搞“復原”,豈不是以訛傳訛?
再說了,時代在發展,社會在前進,偌大的都市里,有沒有必要把幾千年前倒下來的土城墻,再扶起來?因為,現代社會已經失去了土城墻存在的社會基礎,皮之不存,毛將附焉?如果說這個商代都城土城墻是文化,那么,作為一個歷史文化古城,在3000多年的發展歷史中,不知道有多少建筑站起來又倒下去了,現在,是不是要把歷朝歷代浩如煙海的古建筑一一復原?
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在現代化的大都市里,矗立起一座3300年前的土城墻,既不“協調”,也不美觀,更不環保。就連當地市民也擔心, 黃土 堆砌的古城墻會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鄭州本身就是個風沙較多的城市。
事實上,現在搞“復原性展示”也罷,搞“某某遺址”也好,大多數是商業行為支撐下的政績沖動,是一種城市營銷的手法,并不是為了保護什么,“保護”只是一個打著的旗號而已。
再逼真的廟,也是假古董,造得再好的商朝城墻,也是“山寨版”。如果真的想繼承和發揚中國的傳統文化,把現有的建筑保護好,才是正道。
2011年5月13日,在鄭州商城遺址內的 東大街 上,冒出了兩段“仿古城墻”。據文物部門介紹,修建兩段“仿古城墻”是對鄭州商城遺址實施“復原性展示”工程。“仿古城墻”共分十幾個層面,采用商代夯筑城墻的傳統工藝夯筑而成,以期再現商代都城城墻的基本風貌。但許多市民對此頗有異議,市民認為在繁華地段弄這種“山寨版”的古城墻是瞎折騰。眼下亟須維護的是周長約5公里的商代古城墻。由于常年的風雨剝蝕,這些古城墻或墻基塌陷,或墻體脫落,加上一些單位和居民在城墻附近亂建違章建筑,造成城墻原貌破壞嚴重。
2012年2月22日,鄭州市城南路與 紫荊山路 交叉口西側,800多米長的鄭州商城城墻被用黃土加高了很多,而且培得有棱有角,但也許是質量問題,在城南路和南大街交叉口西側,用黃土培高的城墻出現了大面積的坍塌、滑坡,工人們正在進行維修。在鄭州市東大街和城東路交叉口西側100米處,原先有樹有草的城墻也被黃土覆蓋并加高,東大街北側的城墻兩側,還有人為毀壞的滑坡,工人們承認土質有問題,并表示此處要重新夯土。
2013年被曝,鄭州的 商代城墻遺址 被人挖了不少坑,成為攀巖愛好者的練手場所。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在鄭州市紫荊山路與商城路交叉口向東大概500米處,這段商代古城墻遺址平常聚集的老百姓最多。城墻遺址的城墻土層梯面上,布滿了腳掌大小的坑,還有幾個年輕人正在攀爬城墻土層。有一個年輕人助跑后爬了三四米,但因身形不穩跳了下來。兩分鐘后,他再次嘗試,終于成功“登頂”。附近住的趙先生說,平常很多人在這里練攀巖。在城墻遺址旁鍛煉身體的劉女士說,從去年7月份城墻修好后,這里就成為小孩子玩耍的地方,這些坑是孩子們挖的,但是后來爬的人越來越多,就變成了攀巖場所。
鄭州市商城遺址保護管理處馬主任說,城墻的土是從別處拉的,在城墻上挖坑,并不算破壞文物遺址。
相
仲丁三弟河亶甲,即位元年,自囂遷于相(今河南安陽),在相定都9年。葬于相。
《竹書紀年》:“河亶甲,名整。元年庚申,王即位,自囂遷于相。三年,彭伯克 邳 。四年,征藍夷。五年,姺人入于班方。 彭伯 、韋伯伐班方,姺人來賓。九年,陟。”
耿
祖乙元年,自相遷于耿;祖乙遷至耿的第二年,因發生河患,耿城被摧毀而遷都至庇。耿只做了商朝1年都城。
《竹書紀年》:“祖乙,名滕。元年己巳,王即位,自相遷于耿。命彭伯、韋伯(見上)。二年,自耿遷于庇。
庇
祖乙因耿城被摧毀而遷都至庇。祖乙在此建都18年; 祖辛 在此建都14年,商朝開始復興,死后廟號為“中宗”。后來,開甲在此建都5年; 祖丁 在此建都9年;南庚在此建都的第3年遷都于奄。
《竹書紀年》:“祖乙,名滕。二年,圮于耿,自耿遷于庇。三年,命卿士巫賢。八年,城庇。十五年,命 邠 侯 高圉 。十九年,陟。祖乙之世, 商道 復興,廟為中宗。”
《竹書紀年》:“祖辛,名旦。元年戊子,王即位,居庇。十四年,陟。”
《竹書紀年》:“開甲,名逾。元年 壬寅 ,王即位,居庇。五年,陟。”
《竹書紀年》:“祖丁,名新。元年 丁未 ,王即位,居庇。九年,陟。”
《竹書紀年》:“南庚,名更。元年丙辰,王即位,居庇。三年,遷于奄。六年,陟。”
奄
奄是南庚、 陽甲 和盤庚的都城。南庚三年自庇遷都于奄,南庚六年駕崩。陽甲建都四年駕崩。盤庚自奄遷都于亳。
《竹書紀年》:“陽甲,名和。元年壬戌,王即位,居奄。三年,西征丹山戎。四年,陟。”
《竹書紀年》:“盤庚,名旬。元年丙寅,王即位,居奄。”
亳
盤庚自奄(今山東曲阜)南渡大河遷于成湯故都亳(今河南商丘),行成湯之政,此后百姓安寧,商朝開始復興起來。
《史記·卷三·殷本紀》:盤庚乃告諭諸侯大臣曰:“昔高后成湯與爾之先祖俱定天下,法則可修。舍而弗勉,何以 成德 !”乃遂涉河南,治亳,行湯之政,然后百姓由寧,殷道復興。
殷
盤庚十四年,自亳(今河南商丘)遷都于
北蒙
,改“北蒙”名 為“殷”。盤庚十五年,營建殷都。此后歷時8代12王近三百年,商朝未再遷都。
殷墟,古稱“北蒙”,是中國商朝后期都城遺址,位于河南省安陽市,甲骨卜辭中又稱為“商邑”、“ 大邑商 ”。殷墟是目前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并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遺址,由 殷墟王陵遺址 、 殷墟宮殿宗廟遺址 、 洹 北商城遺址等構成。1961年3月,國務院將殷墟列入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7月,殷墟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竹書紀年》:“盤庚,名旬。十四年自亳遷于北蒙,曰殷。十五年,營 殷邑。十九年,命邠侯亞 圉 。二十八年,陟。”
《史記。 衛康叔世家 》:“……以 武庚 殷余民封 康叔 為衛君,居河淇間故商墟。”
《 通鑒地理通釋 》:“ 安陽縣 本殷墟,所謂北蒙者,亶甲城在西北五里四十步,洹水南岸。”
引用来源
- • 鄭州故事之——古代文物遺址 中國文明網 2017-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