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干支歷 的 干支紀年 中,一個循環的第29年稱“壬辰年”。
龍年
壬辰年 是六十組干支紀年之一。干支紀年是干支歷的組成部分。干支歷是以60組各不相同的 天干地支 標記年、月、日、時的一種歷法,是中國所特有的陽歷。它以立春為一年之始,用 二十四節氣 劃分出十二個月,每個月含有兩個節氣,沒有 閏月 。干支歷與地球環繞太陽的周期運動有關,它能反映出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
“十一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 項目《 中國古代歷法 》一書中闡述了干支紀年是干支歷的一部分,且從立春起算!并明確指出2000多年來干支歷與農歷(數序紀時)“既互相配合又各自成系統”!意思很明白, 自古農歷就借用干支來紀年 。但 農歷從正月初一起算不能改變干支紀年從立春起算這一原則 。
壬辰年,既壬辰龍年,辰在 十二地支 中為龍(子鼠、 丑牛 、 寅虎 、卯兔、 辰龍 、 巳蛇 、午馬、 未羊 、 申猴 、 酉雞 、 戌狗 、 亥豬 )。
龍,源自古人的想像,揉合了多種動物的特征。明代 李時珍 《 本草綱目 》曰:“龍有九似: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龍,是遠古時代 華夏民族 的圖騰,具有神異的功能和神圣的內涵。
在歷史的長河中,龍的形象和意義發生了變化。內蒙古 紅山文化 出土的 玉豬龍 ,身體蜷曲,呈”C“字形,光潔圓潤,是早期龍形象的代表。隨著時代的演進,在各類建筑、書畫、器物、帛繡及相關藝術品中,龍的形象由簡單質樸、抽象神秘演變為威嚴矯健、俊逸雍容,姿態各異,復雜多變。龍的內涵也由原始先民的圖騰逐漸演變為封建時代皇帝的象征。
龍的形象的演變記錄著古代各民族的融合和發展歷程,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被賦予豐富的意蘊。龍是瑞曽,主司風云雷電,能夠呼風喚雨。至今,民間仍然保留著祭龍、畫龍、投龍求雨的習俗。”鯉魚跳龍門“的傳說和成語”望子成龍“,都寄寓著人們對成為非凡人才的渴望。龍,是卓越的象征。
悠悠數千載,龍的形象已經牢牢地植根于人們的心中。華夏兒女是龍的傳人這個觀念世代相傳,崇龍的民俗儀式多姿多彩。每逢佳節,無論城市還是鄉村,人們舞起龍燈,如癡如醉。龍鳳呈祥,和平昌盛,是中國人永遠歌頌的主題。中華之龍,流淌著從古至今華夏民族的血脈,凝聚著海內海外數億中華兒女的奮發精神,昭示著中華民族的繁榮富強,偉大復興。
天干地支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壬騎龍背
地支 辰龍 在 五行 中屬土,在四大墓庫(辰、戌、丑、未)中屬水庫(辰為水庫、戌為火庫、丑為金庫、未為木庫,四大墓庫本身都屬土,所以無土庫)。
天干“ 壬 ”在五行中屬水,且為江河湖海之水,為大水(“癸”為溪流飲用之水,為小水)。壬本身是水,又遇辰龍水庫,為大水肆虐之年,一般遇壬辰年應該多做好防洪防水的準備。
計算方法
公歷年份數除以60余32,或年份數減3,除以10的
余數
是9,除以12的余數是5,可得干支歷中紀年所對應的干支,它以立春為一年之始。而農歷借用干支來紀年時是自當年正月初一起至次年除夕止的歲次內均為“
壬辰年
”。干支歷和農歷是兩種不同的歷法。二者在年份起點、月份劃分規則、每年天數等方面皆不同。注意,網上萬年歷,多以壬辰年始于立春,皆正確無誤,這是千百年來官方和民間的普遍做法。只有極少數標記不當,需要引起注意。
黃歷古時由 欽天監 計算頒訂,未經御批,不準翻印。直到清乾隆十六年才準許民間翻刻官印的黃歷。我們翻開任何一本 皇歷 ,都能看到,干支年份的變更,不在正月初一,而在立春建寅之日。
壬辰年份
下表為干支紀年與公歷年的基本對應關系,注意干支歷和公歷是不同的歷法,年份起點和每年天數皆可能不同,二者只找年份的重合處。
第1千年 |
第2千年 |
第3千年 |
32年 92年 152年 212年 272年 332年 392年 452年 512年 572年 632年 692年 752年 812年 872年 932年 992年 |
1052年 1112年 1172年 1232年 1292年 1352年 1412年 1472年 1532年 1592年 1652年 1712年 1772年 1832年 1892年 1952年 |
2012年 2072年 2132年 2192年 2252年 2312年 2372年 2432年 2492年 2552年 2612年 2672年 2732年 2792年 2852年 2912年 2972年 |
引用来源
- • 壬辰年是什么意思 壬辰年是哪年 _萬年歷 2021-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