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河(1945年11月3日—2018年12月15日),原名凌解放,男,出生于山西昔陽, 南陽作家群 代表人物, 鄭州大學文學院 院長。河南省優秀專家,歷史小說作家, 中國作家協會 會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
因其筆下五百萬字的“帝王系列”:《 康熙大帝 》《 雍正皇帝 》《乾隆皇帝》三部作品,被他稱為“ 落霞三部曲 ”,被海內外讀者熟知,2006年版稅收入至少1200萬元人民幣,為該年度中國作家的第二名。二月河1967年高中畢業,1968年入伍,在部隊歷任戰士、宣傳干事、連副指導員。1978年轉業,任南陽市臥龍區宣傳部科長、區文聯主席,1995年當選為 南陽市文聯 副主席,被譽為“南陽的形象大使和文化名片”。2017年當選河南省籍十九大代表。
2018年12月15日凌晨,病逝于北京,享年73歲。
2019年9月23日,長篇小說《雍正皇帝》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
人物生平
簡介
二月河40歲開始文學創作,致力于營建“帝王系列”。代表作《雍正皇帝》包括《九王奪嫡》、《雕弓天狼》、《恨水東逝》三部。
二月河沒有上過大學,只是個高中生,而且是小學留一級、初中留一級、高中留一級,直到21歲才高中畢業的。從小喜歡特立獨行,率性而為,不受成規約束。這既是天性使然,也與后天的環境有關。少時因為父母工作十分忙碌,加之頻繁調動,所以常常把他一個人留在家里,或是寄宿在親友、同學家里。那時的他調皮頑劣,喜歡熱鬧,經常摸魚、抓螃蟹,玩得十分痛快。他不愛上課,猴子屁股坐不住,而且字寫得歪七扭八,缺胳膊少腿,所以不被老師所喜歡。
他的突出成就是創作清代“帝王系列”歷史小說。此舉發端于他的“紅學”研究。80年代,他在“紅學”會刊上,接連發表了《史湘云是祿蠹嗎》和《鳳凰巢與鳳還巢》,引起“紅學”界的重視。1982年,他以“紅學”學會最年輕的代表身份出席了在上海召開的“紅學”年會。
二月河于1984年開始撰寫《康熙大帝》。在1989年《康熙大帝》獲河南省優秀圖書獎,1993年獲河南省第一屆優秀文藝成果獎。
1994至1996年,他又以驚人的速度,超常的勞動,向讀者推出了“帝王系列”第三部《乾隆皇帝》前3卷:《風華初露》、《 夕照空山 》、《 日落長河 》共130余萬字。在這之后,他的創作計劃轉向晚清,重點描繪 同治中興 四名臣: 左宗棠 、 曾國藩 、 李鴻章 、 胡林翼 等等。
2007年8月,二月河新創作的歷史小說《 胡雪巖 》(與 薛家柱 合著)由 長江文藝出版社 正式出版發行。
工作經歷
1966年,畢業于河南省南陽第三高中,高中畢業后 應征入伍 ,歷任宣傳干事、副指導員。
1978年,轉業 南陽市委 ,現任河南省作協副主席。中國《紅樓夢》學會河南理事,南陽市文聯主席。平素散漫不羈,敦厚于友而擇友甚嚴,酷愛讀書。
寫作經歷
40歲開始文學創作,致力于營建“帝王系列”。代表作《雍正皇帝》包括《九王奪嫡》《雕弓天狼》《恨水東逝》三部。
80年代,在“紅學”會刊上,接連發表了《史湘云是祿蠹嗎》和《鳳凰巢與鳳還巢》,引起“紅學”界的重視。
1984年著手撰寫《康熙大帝》,歷4年完成全書4卷共160余萬字。第1卷《奪宮》,出版后引起轟動。1卷至4卷由黃河文藝出版社出版,香港、臺灣也相繼推出 繁體字 豎排版本。1989年《康熙大帝》獲河南省優秀圖書獎,1993年獲河南省第一屆優秀文藝成果獎。根據本書第l卷改編的14集同名電視劇1994年在 中央電視臺 黃金時間播出,后3卷也陸續拍攝完成。
1990年至1992年,又創作了《雍正皇帝》3卷共140余萬字,由湖北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已印行3次計十萬余冊,香港、臺灣也競相出版發行。
1995年《雍正皇帝》獲湖北省優秀圖書獎,1996年獲河南省第二屆優秀文藝成果獎。根據本書改編的60集電視劇1998年拍攝完成,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引起全國轟動,受到文藝界及廣大群眾好評。10月的 第三屆茅盾文學獎 初評讀書班上,《雍正皇帝》在參評的120部作品中,最為20多位評委看好,在無記名投票中,以歷史小說第一名入圍20部候選作品。評論家紛紛撰文,稱贊“它是當代及至近代以來歷史小說創作的最為重大收獲”。
1994至1996年,又以驚人的速度,超常的勞動,向讀者推出了“帝王系列”第三部《乾隆皇帝》前3卷:《風華初露》《夕照空山》《日落長河》共130余萬字。
2007年8月,新創作的歷史小說《胡雪巖》(與薛家柱合著)由長江文藝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
個人生活
健康狀況
2018年12月15日凌晨,病逝于北京,享年73歲。
主題思想
反對 高薪養廉 ,盛贊反腐力度
他說,有人主張高薪養廉,我不同意,從歷史角度看,歷史上工資最高的時候是 宋朝 ,“公務員工資”是漢代的6倍,清代的10倍,但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腐敗的朝代。
二月河說:“《24史》我讀完了,說實話,沒有哪一個時期有我們今天的反腐力度,這恢復了老百姓對于黨中央 反腐倡廉 的這種信心。我寫的書里有關 雍正 的反腐內容,對歷史的反腐有一些認識,我們可以借鑒歷史經驗,把古今清廉之士的故事變成教科書,比如古代鞠躬盡瘁的諸葛亮, 海南 的 海瑞 ,開封的 包公 ,還有我們現代的共產黨員的好干部 焦裕祿 書記。”
2014年7月22日 中紀委 官網開通“聆聽大家口述實錄”欄目,開講的第一位大家就是著名作家二月河。二月河分析,腐敗問題,實際上就是一些文化糟粕帶來的直接后果。比如,對權力無原則的崇拜是導致腐敗的一個重要原因。他說:“我們黨的反腐力度,讀遍 二十四史 ,沒有像現在這么強的。”反腐勢頭令人感到興奮,可以說是蛟龍憤怒,魚鱉驚慌,春雷一擊,震撼 四野 ,中央高度重視,腐官高度緊張。二月河認為,八項規定很有效,在社會上已基本形成良好的輿論風氣。他坦言,自己很擁護中央的決策,中央的決心很大,已經為老百姓所認知。
創作歷程
兒童年代
炮火連天的1945年,中共山西省昔陽縣正在開縣委會,有人報告:女 八路 生了個兒子。大家高興地給這個兒子起了個帶有鮮明時代烙印的名字——解放。得了兒子的縣 武委會 主任凌爾文、婦聯會主席馬翠蘭和大家一樣,渴望中國早日得解放,所以二月河的弟妹們便都以企安寧和平而取名建華、衛平、玉平、皆兵,并都先后從軍入伍。兒時的二月河,隨父母輾轉在河南的 陜州 、 欒川 、洛陽、 鄧州 等地。中原我軍占領南陽后,二月河的父母分別留任該地的鄧縣武裝部政委和法院副院長。因整天忙于公務,“多看書,多學習”成了他們教育兒子的口頭禪,也正是這一句看似簡單的話,使二月河養成了喜歡看書學習的好習慣。先后讀完了《 三國演義 》、《 西游記 》、《 水滸傳 》、《王子與貧兒》、《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等中外文學名著。他常被書中那些赤膽報國,馳騁疆場的將士壯舉所感動,立志長大后投筆從戎,定要轟轟烈烈,不枉此生。
生活艱辛
1968年初,高中畢業的二月河和南陽的1500名新兵很悲涼地踏車離開家鄉,沒有歡送,沒有鑼鼓鞭炮聲,他們在滿城激烈“武斗”的槍聲中被悄悄地送走了。說二月河當時的心里涌動著酸楚的淚,一點兒也不過分,因為他家被 紅衛兵 連續抄了三次,心愛的藏書也早被洗劫一空。
到了軍營所在地山西太原,二月河和幾個日后成為要好朋友的戰友都傻眼了:營區破爛不堪,生活枯燥艱苦。最要命的是他們還是工程兵,擔負的任務是打坑道、挖煤窯,天天在洞中鉆來鉆去。“天哪,這就是我們夢寐以求要當的解放軍?咋和‘保家衛國’沾不上一點邊兒?”大家當初的“將軍”夢全破滅了。
從“將軍”一下子跌到士兵的二月河和戰友們,帶著迷惘和困惑,默默地挖煤、打山洞,漸漸地他們又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那就是在戰火紛飛的戰爭年代,南泥灣的三五九旅不也照樣“又學習,又生產”,同樣為祖國的解放而作出了重大貢獻嗎?二月河拿定了主意,挖煤打山洞爭先,讀書學習也要當模范。他告誡自己,成長進步的捷徑就是勤奮學習,努力汲取各種營養,在艱苦中鍛煉成長。
人們說,自古英才磨難多,二月河的磨難更有點驚心動魄。部隊在施工中,他總是沖在前干在前,哪里危險多他就出現在哪里,他被水淹過,炮崩過,電打過,房屋塌了扣住過,還出過車禍,真可謂是九死一生。
發奮學習
就是在這樣歷經磨難的情況下,二月河沒有放松自己對學習的努力。夜深了,勞累了一天的戰友們早已鼾聲如雷,而二月河卻偷偷地在被窩里用手電筒看毛著( 毛澤東 著作)。戰友們評價他讀書如饑似渴,地上的報紙他撿起來要看個遍,飄落在地上的日歷紙片,他也要拾起來彈掉灰塵看一看,在那段“祖國山河一片紅”的歲月里,除了“紅寶書”,能供他看的“書”也只有這些了。
部隊首長見二月河愛看書學習,就把他調到團里辦黑板報,當上了全團的新聞報道員,火柴盒、豆腐塊式的新聞經常見報,他當時寫了一篇數千字的通訊,反映的是塌方事故中英雄戰士的故事,想不到這篇通訊還登上了《 解放軍報 》,二月河一下子名聲大振。團政委的愛人家在北京,每次回京都要給二月河帶些他不曾見過的書,所以每當團政委愛人回北京探親,他就扳著指頭算團長愛人的歸期,他在盼望他心愛的書。
愛書成才
后來團里辦了圖書館,二月河就一頭扎進書堆里,成了“書蟲子”。早晨出操時,大家見不著二月河,團長見到他抱著書呼呼大睡,揪著耳朵拉到訓練場,如此三番五次,團長也就不再管了,任他“吃”書去。
部隊后來換防到遼寧,為輕裝和“ 破四舊 ”,把圖書全拉到操場上焚燒,心疼得二月河差點兒掉眼淚,他偷偷地從火海中扒拉出《辭海》、《 萊蒙托夫詩選 》藏進懷里,那本《辭海》一直保存在他身邊。
再次沒了書讀,二月河就到駐地農村找書,二十四史成為他日復一日的讀物,借到一本《 聊齋志異 》,因為別人追著討要,他連夜抄了半本。當初他并沒有意識要當什么作家,純粹是為了豐富自己,或者說是為了解決自己的精神饑餓問題。也正是這種饑不擇食式地博讀群書,為他日后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當時的想法很簡單,那就是日后想有所作為,達到無所不懂,無所不通的水平,只有靠書來填充自己。
在軍營的10年,二月河只顧讀書不問路,孜孜不倦地自學夯實了自己的思想水平和知識結構。表現優秀的他先后入黨、提干,還被評為全國自學成才獎,一切水到渠成。二月河成為大作家后,他對蜂擁而至的采訪記者說得最多的就是軍營10年的收獲,稱在軍營這所大學校里,意外地成為他的黃金歲月,對他的世界觀形成和創作積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說:“沒有部隊的培養,就沒有今天的二月河。”另外令他感慨的是,當初他和戰友們的“將軍”夢破碎得如今想起來有些幼稚和可笑,他驕傲地告訴我們,當時曾被他和戰友們判了“毫無前途”的工程兵團,竟出了三個將軍,一個是曾揪他耳朵的團長,一個是一連隊干部,更讓他們想不到的是曾在連隊喂兩年豬的一個小戰士,如今也成了少將。當筆者補充一句“還出了一個大作家”時,二月河感慨萬端,讓我們給軍營的戰士們捎句話兒,軍隊是個大學校,是鍛煉青年人的熔爐,對各種各樣的人才進行 淬火 ,走進軍營是一生的榮幸,要加倍珍惜這個機遇,刻苦學習,努力工作,度過軍營這個黃金年華,越是條件艱苦的部隊,越磨練人的意志,越能鍛煉人,一句話,戰士成才在軍營。
社會任職
1966年,畢業于河南省南陽第三高中,高中畢業后應征入伍。
1968年03月--1978年10月部隊服役,歷任宣傳干事、副指導員。
1978年10月--1984年12月南陽市(縣級)委宣傳部副科長、科長。
1984年12月--1995年05月南陽市(縣級)文聯主席。
1995年05月--2001年06月南陽市文聯副主席。
2001年06月起 河南省文聯 副主席(兼)、南陽市文聯副主席、河南省文聯副主席。
2008年5月,成為 安陽師范學院 的兼職教授。
2010年3月,任 廣東海洋大學 客席教授;
4月27日,任湖北省第二屆“長江杯”網絡小說大賽評委。
2011年5月24日,擔任 聊城大學 名譽教授;
6月26日,受聘鄭州大學文學院院長,鄭州大學黨委書記 鄭永扣 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鄭州大學校長 申長雨 教授及河南省文聯黨組書記 吳長忠 親自出席聘任儀式,并給予二月河高度評價;
6月27日,正式出任鄭州大學文學院院長。
2012年7月,當選中共十八大代表。
2013年,當選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12月,推舉為河南省文聯名譽主席。
2017年6月,當選河南省出席黨的十九大代表。
清宮史的創作
橫空出世清宮史二月河畔聽濤聲
二月河,這是凌解放給自己取的筆名。兒時的他隨父母奔走在黃河兩岸,自幼對 黃河 印象很深,《康熙大帝》第一部定稿時,他首先想到的就是那條落日映照的二月黃河。他說:“三門峽陜縣那個地方有個 太陽渡 ,小時候印象最深的是太陽,太陽落山了,整個黃河面上,整個 邙山 ,呈現一派非常壯觀的玫瑰紫色,像流淌著一河黃金。”黃河到二月凌開,浮冰如萬馬奔騰,非常壯觀。他把自己視為太陽渡的孩子,二月河就是黃河,他以此寄托著自己的理想和希望。他甚至打算死后讓人把自己扔到黃河里去。
1978年,33歲的二月河轉業回到南陽市委宣傳部當了一名干事,他嚴格要求自己,兢兢業業工作,天天在一片“小凌,提壺開水去”、“解放,去傳達室把報紙取回來”的吆喊聲中不停地忙前跑后,再就是值班聽電話,品茶看報。曾想在仕途上有所作為的他,慢慢地坐不住了,覺得自己的努力和認真,在很大程度上在做 無用功 ,期望的“致君堯舜上,能使風俗淳”似乎只是一種理想。雖然不久提拔為副科長,但仕途升遷等諸多誘惑,他開始淡化,著手進行紅學研究,業余時間幾乎都乘著紅學的 方舟 ,游弋在清史的長河里。1980年,他將一篇頗為得意的發軔之作《史湘云是“祿蠹”嗎?》寄到有關刊物,但杳無音信。他不服氣,給紅學專家 馮其庸 寫了一封信,并寄去稿子,請馮老給以“回答”。他在信中寫道:“‘紅學’是人民的,不是‘ 紅學家 ’的。如果馮老看過后認為我不是這方面的料,就請回信,我再也不搞這方面的研究了。”
被二月河稱為“伯樂”的馮老,很賞識這篇論文,后來帶著他參加了全國第三次《紅樓夢》學術討論會,稱贊他的論文“想象豐富,用筆細膩,是小說的筆法。”馮老鼓勵他用此筆法寫小說。于是他像研究“秘密尖端武器”一樣,開始了文學創作。他寫的電影劇本《劉秀》、《康熙》寄給上海,以退稿告終。再寄到省內的幾家刊物,同樣沒有逃脫失敗的厄運。
1982年10月,已是 中國紅學會 會員,河南紅學會理事的二月河,赴滬參加紅學研討會。會上,有學者嘆惜:康熙在位61年,詩文、音樂,樣樣精通,治國有功,卻沒有文學作品來表現他。二月河像在部隊點名喊立正一樣,“騰”地站了起來:“我來寫!”
面對這位37歲的文壇無名小卒,眾作家學者一笑置之:他行嗎?
從那時起,二月河開始了他創作上的艱難沙漠之行,白天他帶著無人照看的女兒上班,他不愿使自己原本年年獲獎的分內工作干砸,所以拼命地干好本職工作。晚上在全家居住的29個平方米的斗室里,鋪上滿地報紙,蹲在上面汗流浹背地查資料。整理資料時,為了不使手臂沾稿紙,兩臂上纏滿了一圈干毛巾,每天晚上都熬到凌晨兩三點。
經過兩年多對康熙的反復考證,以及在大量的野史、清人筆記小說中尋幽發微,鉤言稽沉,感覺體味風土人情、官場世態和時代風貌,二月河已是成竹在胸,他開始了首部扛鼎之作《康熙大帝》的創作,冬寒夏暑,鍥而不舍,每日少則千余字,多則上萬字。
提及二月河的創作艱辛,了解他的人都說,古有頭懸梁 錐刺股 ,今有二月河的“煙炙腕”,每當深夜困盹難忍時,他就用煙頭燙自己的手腕,如今他的手腕上全是斑斑煙燒傷痕。他說寫作不但是一種資源消耗、體力消耗,而且是極大的感情消耗。為了康熙立書成卷,他甘心消得人憔悴了。他為自己作了一番生動的描述,稱自己創作是在大沙漠上作疲勞的 精神旅行 ,面對外面世界五彩繽紛的諸多誘惑,自己要求自己,穿過沙漠,前邊就是一片等著自己的綠洲。
二月河走進了綠洲,他靠自己的勤奮和對清史的諳熟,150萬字的四卷《康熙大帝》一舉成名。這部鴻篇巨著,以史實為依托,囊括了康熙在位期間最重要的歷史事件: 順治 皇帝因愛妃病逝出家為僧,8歲的康熙被推上了皇帝寶座,康熙完成了擒 鰲拜 ,奪回大權;撤 三藩 ,與 吳三桂 斗智斗勇;收復臺灣,實現統一;西征噶爾丹,平定叛亂等,書中真實再現了風起云涌的歷史場面。以及康熙晚年出現的 九子奪嫡 ,究竟遺詔中指定的皇位繼承人是皇四子還是皇十四子,這一系列的歷史謎案為小說增添了神秘色彩。作品中塑造的眾多歷史人物形象,愛恨情仇伴隨重大事件而演進。如一代女政治家孝莊文皇后,是康熙的祖母,在順治年間和康熙中早期的政治舞臺上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在順治繼位、定鼎中原、康熙幼年智擒鰲拜的過程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孝莊文皇后的深謀遠慮、聰明智慧、對子孫的覺悟與慈愛等等,在二月河的筆下被演繹得淋漓盡致。在此前的一些作品中,對中國歷史舞臺上的著名女性也多有描繪,但孝莊文皇后是一個完全不同的形象,在她身上,智慧的力量、決策的魄力、女性的慈愛被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九十年代初,《康熙大帝·奪宮》改編的16集同名電視劇在中央電視臺一套黃金時間播出時,曾引起強烈反響。“拼命三郎”二月河并不就此滿足,他立志超越困難,完成“落霞三部曲”的另兩部———《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三九三伏,春花秋月,他筆耕不輟。為了再現康乾盛世那段塵封已久的歷史,他甘愿下油鍋了。
雍正是康乾盛世起承前啟后和扭轉乾坤的關鍵皇帝,是個悲劇歷史人物,民眾說“天下萬苦人最苦,人最苦的是雍正”。他有雷霆手段,行菩薩心腸,在位13年,勵精圖治,勤政為民,履行節儉, 惟才是舉 ,獎罰分明,嚴懲貪官,就是這樣一位為中國歷史作出卓越貢獻的封建政治家,卻背了200多年的惡名,說他謀父逼母、誅兄屠弟、陰謀篡位等,共有十大罪狀。二月河決意要改寫這段歪曲的歷史,還雍正的本來面目。他在書中以真實的史料,一一為雍正作了無聲的辯解,以匡偏糾正之心,徹底為雍正正名,改變了野史的不公正說法。
在1994至1996年期間,除了星期天,二月河把全部心血都傾注在《乾隆皇帝》上,改變戲說,以大氣磅礴之勢,將乾隆盛世中的帝、相、將、官、商、兵、農、俠、盜、妓、僧躍然紙上。
如今,二月河520萬字的“落霞三部曲”炙手可熱,好評如潮,圖書多次重版,臺灣、香港等地已出版了帝王系列的中文繁體字版,美國、日本、加拿大等地凡是有華人的地方,都知道了二月河。面對鮮花、掌聲、微笑,他稱這是人生的作料,人不能把味精當飯吃,有人說他是“一不小心成了作家”,他拒絕這種瀟灑的說法,他說他創作靠的不是才氣,而靠的是自己的力氣。每年夏秋之交,是創作的最佳時節,面對難以驅逐的 蚊子 ,他將水桶放在桌下,雙腳插進水桶里,這樣既抵擋蚊子的叮咬,又可降溫取涼。日寫萬字時,他的頭發一綹綹地往下掉,但他仍是伏案疾書。為趕寫《乾隆皇帝》,二月河累倒了,患了 糖尿病 和 腦血栓 ,面對經常一撥又一撥登門采訪的記者,二月河急于回到寂寞中去,他說熱鬧屬于社會家的事,屬于他的,就是在寂寞中默默地耕耘勞作。
筆名來源
二月河,原名凌解放,1945年農歷九月出生于山西省昔陽縣。當時,人們正沉浸在 抗日戰爭 勝利和 上黨戰役 報捷、家鄉獲得解放的歡樂之中。于是,身為縣武委會主任的父親凌爾文和戰友們經過一番研究,集體給這個初生嬰兒起了一個名字——“凌解放”。“凌解放”與“臨解放”諧音,帶有盼望和迎接解放的意思。二月河是凌解放的筆名,是他年滿40歲、正式出版《康熙大帝》第一卷時,才首次使用的。他當時的考慮是:自己創作的是長篇歷史小說,而自己的名字叫凌解放,一個歷史,一個現代,二者有點不協調,于是想改用一個筆名。究竟用什么筆名呢?還得順著“凌解放”找思路。凌者, 冰凌 也;解放者,開春解凍也。冰凌融解,不正是人們看到的二月河的景象嗎?
其次,他還著重說明,二月河特指黃河,即我們中華民族的 母親河 。1947年,剛剛兩歲的他,便隨同都是 老八路 的父母,過黃河南下,后又幾經輾轉,最終在河南南陽定居。凌解放取筆名二月河,是提醒自己任何時候都不要忘祖。
個人作品
主要作品有《康熙大帝》(榮獲 河南省政府 首屆文學大獎),《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等系列小說。人們習慣上把他的這三部書稱為“帝王系列”,把他稱作“皇帝作家”。對此二月河卻不大同意,他認為稱作“ 落霞三部曲 ”更為恰當。他解釋說,自己是懷著非常傷感和遺憾的心情寫這三部書的。書中一方面固然展示了封建社會最后這個盛世很絢麗、很燦爛的一面;另一方面也顯示出太陽快要落山了,黑暗就要到來了。任何一種事物都有它產生、發展、興盛到衰落以至滅亡這樣一個過程。“ 落霞三部曲 ”發表后引起巨大反響。《康熙大帝》獲河南省首屆文學藝術成果獎、河南省改革十年優秀圖書一等獎,《雍正皇帝》獲河南省第二屆文學藝術成果獎、全國優秀暢銷書獎。三部作品陸續被拍攝為電視劇《 雍正王朝 》(1999年)、《 康熙王朝 》(2001年)、《 乾隆王朝 》(2003年)。
40歲開始文學創作,致力于營建“帝王系列”。以描述清代皇帝康熙、雍正、 乾隆 的三部長篇歷史小說名聞天下,《雍正皇帝》問世后曾榮獲河南省政府文學大獎,并被改編成電視連續劇,改編后的電視劇轟動海內外,連國家前總理 朱镕基 也于政務倥傯中熱衷追看,足見歷史題材的優秀作品有其不可抗拒的魅力。
《雍正皇帝》包括《九王奪嫡》《雕弓天狼》《恨水東逝》三部。共140萬字。全書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后,又由香港明窗出版社、臺灣巴比倫出版社相繼推出中文繁體字本。
散文隨筆方面,寫的《 二月河語 》一書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對“落霞三部曲”的一種補充與闡釋。《康熙大帝》一書的定名、《雍正與術士》《我讀雍正的大義覺迷錄》《公民意識,流氓皇帝種種》《崇禎辭廟錄》《我認識紀曉嵐》《兒子與位子》《古今賣友記》《文人無行》等,不但記述了二月河在寫作他的“落霞三部曲”中的一些感受以及未在小說中完全表達出來的對歷史的觀感,而且對我們所熟識的歷史人物如 紀曉嵐 等,也提出了許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見解。
作品集有:
歷史小說: |
《康熙大帝》(四卷) |
《雍正皇帝》(三卷) |
|
《乾隆皇帝》(六卷) |
|
《爝火五羊城》(中篇) |
|
隨筆集: |
《二月河語》 |
四十集電視連續劇文學劇本: |
《胡雪巖》 |
紅學論文集: |
《梅溪掇紅葉組譚》 |
出版圖書
圖書名稱 |
作品時間 |
二月河妙解《紅樓夢》 |
2005年8月1日 |
2002年09月01日 |
|
2016年09月 |
|
康熙大帝(兩卷本) |
1998年10月 |
2011年10月1日 |
|
2000年10月 |
|
乾隆皇帝 |
2009年09月 |
胡雪巖 |
2007年9月 |
雍正皇帝:雕弓天狼(上) |
1999年6月 |
雍正皇帝·九王奪嫡 |
1991年6月1日 |
山西情緣
深居南陽20年完成了《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三部長篇歷史小說后,二月河給自己“放了假”:讀書、畫畫、寫字、四處游走,看似悠閑的日子里卻又信手寫下了許多散文、隨筆。“山西情緣系列”便是他成名后首次故鄉之行的新作。
我是山西籍人。去年、前年吧,在 北大百年講堂 和同學們說過一陣子話,有同學當場提問:“現在社會輿論,河南人名聲不好,先生以為如何?”
其實這問題很好回答的,是個老問題。 唐朝 的 李世民 曾對大臣說:“有人跟朕談起山左、 河東 人之異同。這話對不對?”說的就是這檔子事。本來就說“我是河南人”也沒有什么;我的心理語言———自言自語或者心里嘀咕什么事的時候的語言都徹底河南化了,絕不會把“我們”念叨成“俄蒙”,也不會把喝水想成“哈綏”。吃飯穿衣都是河南人的習慣,比方說冬天山西人下身穿得厚,上身寧肯薄一點,利索一點,這是既保暖又好干活的。河南人顧上不顧下,下身單,上身統個厚棉襖。這很適合蹲在墻根曬暖,我也這般如此。倘論起勤勞這一條,山西人似乎強了一點。我有證據:山西有 大寨 ,河南沒有。河南的莊稼比山西好種,冬天農閑,曬曬暖很自然,也不是什么大毛病。我回答是:“我不是河南人,我是山西人。”我在“但是”后頭做了文章:“我在河南半個世紀,吃的是河南的米,喝的是河南的水,我已經河南化了。今日河南人有難,二月河愿與共患。”
但我畢竟是山西人。山西是我祖宗衍息之地,南李家莊喜字院生我的那間房子現在還在的,母親推磨,用炭在墻壁上練的字不知還在不在?但那地方的地址,肯定是永遠存在的。那滿山的荊叢、棘叢、核桃、柿樹,一層一層連綿向遠山延伸的梯田,種植著我對老家永久的懷思與謹念,那些淡淡的,已變得有些模糊的親人,他們溫婉柔脆的“ 山西話 ”我還能流利地說出來,一點也不比山西人遜色,我吃老陳醋的水平還能讓河南老侉目瞪口呆。
我回過幾次山西?回憶了一下,一次是1954年,隨父母看望爺爺奶奶。那年我8歲,最大的觀感與收獲:A、老家山多,老家房子窯洞住起來比河南的舒服,炕是熱的;B、知道家庭是家族的一個單元,除了父母,還有爺爺奶奶,還有數不清的三服、四服、 五服 姑姑叔伯姨舅等等……第二次是1960年,此年我15。和第一次的印象差不多。第三次是1966年,彼年我21歲,紅衛兵串連。我走道趕了個背集,已經下令停止串連用車,我還停留在 陽泉 ,步行到瑣簧,經過平定縣城,又到南溝、中陽溝。看親戚,見表兄表妹,走了一大圈連大寨也沒去,就匆匆返回。這一次因是走路,飽覽了一路太行風光,我以為太行“就是那樣的”———樹不多,到處都是黃黃的梯田,圍著修得十分結實、彎彎曲曲的石壩,壩沿上沒有開墾的小山丘上長滿了叢生的 酸棗樹 ———它的雅名叫“棘”,是幾百年都用來隔絕讀書人考場和外部世界的專用樹種。但這一條在走路時壓根沒有想到過,因為那時還沒有這方面的知識。但這一次卻強了另一條印象:“老家吃得不好,住得好,沒有細糧。”而那熱炕的好印象根植入心,鬧得我去年還和妻講,想在河南的家里弄個大熱炕———她說“燒煤有污染”等種種問題才息了這念頭。第四次是1968年,這年我23歲,是參軍駐扎在山西。這個年紀已過了參軍的年紀,是偷減了一歲才得如愿的。因為不參軍就得下鄉。家人和我齊努力規避了后者:那年頭當兵和現今比起,不知酷了幾多倍。
第四次在山西時間最長,是從1967年底到1969年初,兩頭去掉一年有零,14個月的罷。先在太原,又在大同挖煤。
如今,又要到山西了。是第五次,時年59歲。“過九不過十”,妻和朋友們已在張羅我的“六十大壽”了。
人,在事業上、功名上有點成就,是不是就特別懷舊?或者說有另一種不能說是非常好的念頭?早就有這種說法:富貴不還鄉,猶衣錦而夜游———我雖然沒有衣錦,至今喜歡穿對襟的老棉襖,但我畢竟有了另一種資本:呀!寫《康》《雍》《乾》的二月河,是山西人吶!六十歲了,回去酷一把吧。不然,誰能看見這身老棉襖呢?
然而我不能穿老棉襖,因為,一、我不能在祖宗之地炫耀我這點螢蟲之光;二、此時是八月,陰歷說“七月流火”。
純粹是緣,緣分到,一定會依著它走。
2004年7月下旬,我到北京開個會,會前與田永清將軍約定,要到山西,要上 五臺山
人物事件
2009年11月底, 河南省知識產權保護協會 副會長單位河南先風商標所通過商標監控發現, 平頂山市 兩名市民分別注冊了“二月河及ERYUEHE”、“二月河開凌解放”兩個商標,服務內容為:飯店、 快餐店 、咖啡館、酒吧、 茶館 、旅館等。授權公告期分別為2009年11月6日和2010年1月20日。
二月河說:“這個 商標搶注 的問題已經不是第一次了,以前已經發生過,就這個問題明確表態,我是不能夠同意別人用我的名字去搶注什么飯店了或者是飲料、啤酒這一類東西,作為我自己來講吧,這不僅是對我個人的一種傷害,同時也是對我們讀者的一種傷害。”
二月河在委托河南省知識產權保護協會副會長單位河南先風商標所撰寫的 商標異議書 認為:二月河是筆名,凌解放是本名,這兩者構成了姓名權,依法受到法律的保護。二月河認為,如果商標注冊成功,相關公眾看到有這樣一家飯店,可能會誤認為是二月河投資開發或者有業務聯系。飯店經營中一旦出現質量等負面影響,會對本人的名譽帶來巨大損失。
河南省知識產權保護協會秘書長劉西懷接受記者采訪時稱:“下一步我們將組織我們的專家向國家工商管理局提起異議,商標注冊之后,在公告期內,任何人可以提出異議,提出異議之后進行復審,看你的異議是否成立,成立之后他就可以撤銷他的商標注冊。”
2007年12月, 新鄉 一市民申請“二月河”為啤酒、果汁、礦泉水、豆奶、 乳酸飲料 等商標。后來該市民自愿撤回了該商標。
引用来源
- • 著名作家二月河逝世,王岐山曾稱其為“知音” 今日頭條 2021-3-31
- • 二月河先生最經典的三部著作,歷史題材帝王小說迄今無人能出其右 今日頭條 2021-3-31
- • 《康熙大帝》作者——二月河_新浪河南_新浪網 新浪河南 2022-01-04